【選文】 鐵雲藏龜自序
2024-08-14 18:57:37
作者: 萬安倫
劉鶚
龜板己亥歲出土,在河南湯陰縣,屬之古牖里[1]城。傳聞土人[2]見地墳起,掘之,得骨片與泥相黏結成團,浸水中,或數日,或月余,始見離晰。然後置諸盆盎,以水蕩滌之,約兩三月,文字方得畢現。同時所出,並有牛脛骨,頗堅緻。龜板一種色黃者稍堅,色白者略用力即碎,不易拓也。
既出土後,為山左賈人所得,咸寶藏之,冀獲善價。庚子歲,有范姓客挾百餘片走京師,福山王文敏公懿榮見之狂喜,以厚值留之,後有濰縣趙君執齋得數百片,亦售歸文敏。未幾[3],義和拳亂起,文敏遂殉難,壬寅年其哲嗣[4]翰甫觀察售所藏清公夙責,龜板最後出,計千餘片,予悉得之,定海方君藥雨又得范姓所藏三百餘片,亦以歸予。趙執齋又為予奔走齊、魯、趙、魏之郊凡一年,前後收得三千餘片。總計予之所藏約過五千片,己亥一坑所出,雖不敢雲盡在於此,其遺亦僅矣。
毛錐之前為漆書,漆書之前為刀筆,小篆、隸字、漆書筆也。從手持——象注漆形。蓋漢代人猶得見古漆書,若刀筆無有見者矣。是以許菽重於古籀文[5]必資山川所出之彝鼎[6],不意兩千餘年後轉得目睹殷人刀筆文字,非大幸歟?
以六書之旨推求鐘鼎,多不合,再以鐘鼎體勢推求龜板之文,又多不合,蓋去上古愈遠,文字愈難推求耳。
鐘鼎凡有象形者,世皆定為商器。此於車馬龍虎犬豕豚等,皆象形也。其他象形之字甚多。鐘鼎有立戈形,此「戊」「戌」二字皆本之。然則立戈者,有戍邊之意,「戊」「戌」二字,並由戍字來也。
龜板、牛骨兩種,牛骨居十之一二。初本分別拓之,後因衰治淆亂,遂不及釐正,然不舉其概,恐閱者病焉。其五十一至六十,此十葉中五十六七八皆牛骨,余悉龜板,以此類推可知矣。
請記住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龜板文字極淺、細,又脆薄易碎,拓墨極難,友人聞余獲此異品,多向索拓本,苦無以應。然斯實三代真古文,亟當廣謀其傳,故竭半載之力,精拓千片,付諸石印,以公同好,任是後者直隸王瑞卿也。
光緒癸卯九月既望丹徒劉鐵雲識
本文節選自《劉鶚集》下冊,(清)劉鶚著,劉德隆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20—28頁。萬安倫、王松據書法體點校。
【導讀】
劉鶚(1857—1909),清末小說家,收藏家。譜名震遠,原名孟鵬,字雲摶。後更名鶚,字鐵雲,又字公約,號老殘。署名「鴻都百鍊生」。江蘇丹徒(今鎮江市)人。其代表作有《老殘遊記》,以及《鐵雲藏龜》《鐵雲藏印》《鐵雲藏陶》《鐵雲藏貨》(又稱《鐵雲藏泉》)等。其中,《鐵雲藏龜》作為中國第一部敘述甲骨文的著作,開啟了甲骨文研究的先河。
《鐵雲藏龜》是劉鶚在1903年在抱殘守缺齋石印出版的一部著作,是劉鶚拓印、研究三代文字著作之一。該書從劉鶚自藏5000餘片甲骨中選錄拓片1058片。除去重出3片,偽刻4片外,實收1051片。書前有羅振玉序、吳昌綬序以及劉鶚自序。
選文詳細記述了甲骨文的出土、中國文字的演變以及出版《鐵雲藏龜》的經過等,其中劉鶚著重提到王懿榮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時在自序中,劉鶚對一部分甲骨文字進行了解釋,提到對於甲骨文字的認識需要藉助已有的天干地支曆法。由此,也可以看出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以及未曾中斷的傳承。
甲骨文是殷商時期遺留下的系統文字,也是公認的中國最早文字,距今已經3500餘年。甲骨文內容多是對殷商政治和經濟的反映,主要記述占卜。劉鶚在自序中也提到,甲骨文中多「問」字,「凡稱問者,有四種,曰哉問,曰厭問,曰復問,曰中問」。這對於理解殷商時期的文明發展有著重要的貢獻。
在中國文字的演變方面,劉鶚梳理了從甲骨文到小篆、隸書再到漆書的發展過程。在漫長的文字演變中,中國文字始終保持一種穩定性,主要體現在「象形字」的構字方法上,使得三千年後的劉鶚等人依然可以憑藉自己的文化知識,破解兩千年前的「文字密碼」——甲骨文。相比之下,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的文字卻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走向滅絕,只有通過很少一部分「密碼石」進行解讀,如羅塞達石碑等,通過其他文字進行推理,才得以認知。
(王松)
[1] 牖(yǒu)里:地名,在河南湯陰,周文王被商紂王囚禁演八卦處。
[2] 土人:指當地人。
[3] 未幾:沒有多久,很快。
[4] 哲嗣:即對他人之子的尊稱。
[5] 籀(zhòu)文:又稱大篆。
[6] 彝鼎:泛指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等禮器。
[7] 髣髴:即仿佛。
[8] 暘(yánɡ):晴天。
[9] 雩(yú):古代求雨的祭禮。
[10] 敦(duì):古代盛黍稷的青銅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