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中外出版原著選讀> 【選文】 碑帖短長

【選文】 碑帖短長

2024-08-14 18:57:33 作者: 萬安倫

  阮元

  古石刻紀[1]帝王功德,或為卿士銘[2]德位[3],以佐[4]史學,是以古人書法未有不託金石以傳者。秦石刻曰「金石刻[5]明白」是[6]也。前後漢隸碑[7]盛興,書家輩出。東漢山川廟墓無不刊石[8]勒銘[9],最有矩法[10]。降及西晉、北朝,中原漢碑林立,學者慕之,轉相摹習[11]。唐人修[12]《晉書》、南北《史》傳,於名家書法,或曰善[13]隸書,或曰善隸草,或曰善正書,善楷書,善行草,而皆以善隸書為尊[14]。當年風尚,若曰不善隸,是不成書家矣。故唐太宗心折王羲之,尤在《蘭亭序》等帖,而御撰《羲之傳》,惟曰「善隸書,為古今之冠」而已,絕無一語及於正書、行草。蓋太宗亦不能不沿[15]史家書法,以為品題[16]。《晉書》具在,可以覆案[17]。而羲之隸書,世間未見也。

  隸字書丹於石最難,北魏、周、齊、隋、唐,變隸為真,漸失其本。而其書碑也,必有波磔[18]雜以隸意,古人遺法猶多存者,重隸故也。隋、唐人碑畫末出鋒,猶存隸體者,指不勝屈[19]。褚遂良[20],唐初人,宜多正書,乃今所存褚跡,則隸體為多,間習南朝體書《聖教序》,即嫌飄逸[21],蓋登善深知古法,非隸書不足以被豐碑而鑿貞石[22]也。宮殿之榜[23]亦宜篆隸,是以北朝書家,史傳稱之,每曰長於碑榜。今榜不可見,而瓦當[24]、碑頭及《天發神讖碑》,可以類推。

  晉室[25]南渡,以《宣示表》諸跡為江東書法之祖,然衣帶[26]所攜者,帖也。帖者,始於卷帛之署書,後世凡一縑半紙珍藏墨跡,皆歸之帖。今《閣帖》如鍾、王、郗、謝諸書,皆帖也,非碑也。且以南朝敕禁[27]刻碑之事,是以碑碣絕少,唯帖是尚[28],字全變為真行草書,無復隸古[29]遺意。即以焦山《瘞鶴銘》[30]與萊州鄭道昭《山門》字相校,體似相近,然妍態多而古法少矣。《閣帖》,晉人尺牘,非釋文不識,苟非世族相習成風[31],當時啟事[32],彼此何以能識。

  

  東晉民間墓磚,多出陶匠之手,而字跡尚與篆隸相近,與《蘭亭》迥殊,非持風流者所能變也。王獻之特精行、楷,不習篆、隸,謝安欲獻之書太極殿榜,而獻之斥韋仲將[33]事以拒之,此自藏其短也。夫魏之君臣失禮者,在凳懸仲將耳。若使殿榜未懸,陳之廣廈細旃[34]之上,敕文臣大書之,何不中禮之有?豈君上殿廷,不及竹扇籠鵝耶?虞世南《孔子廟堂碑》本是南朝王派,故其所書碑碣不多。若歐、褚則全從隸法而來,磨[35]崖巨石,照耀區夏[36],詢得蔡邕、索靖之傳矣。北朝碑字破體太多,特因字雜分隸,兵戈之間,無人講習,遂致六書混淆,向壁虛造[37]。

  本文節選自《揅經室集·北碑南帖論·碑帖短長》,(清)阮元撰。萬安倫、龐明慧據《四部叢刊》本點校。

  【導讀】

  阮元(1764—1849)字伯元,號芸台,清代著名刊刻家、著作家、思想家,江蘇儀征人。阮元出生在一個文武世家,其父阮承信修治《左氏春秋》,是一位古文大家。乾隆五十四年(1789),阮元中進士,先後曾擔任禮部、兵部、戶部、工部侍郎,山東、浙江學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撫及漕運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雲貴總督等不同職位,歷經了乾隆、嘉慶、道光三朝。道光十五年(1835)阮元被召回朝,被封為體仁閣大學士,管理刑部和兵部。三年後,道光十八年,阮元因病辭官,返回揚州定居。道光二十九年(1849),阮元在揚州康山私宅卒,諡號「文達」,享年八十六歲。作為著名的刊刻家和思想家,阮元在經史、數學、天算、輿地、編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著非常高的造詣,被尊為「三朝閣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著有《揅經室集》,其代表作是《南北書派論》和《北碑南帖論》,對各朝代的碑帖等發展情況進行了系統的整體研究,發表了自己的文字書法理論及關於北碑、南帖的見解。

  中國古代的出版活動與書法藝術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出版活動中的不同載體:竹簡、木牘、絲帛、石刻;不同的文字符號系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和行書等,這些都深刻影響著書法藝術發展,而不同時期興盛的書法流派思想也直接影響了社會文化以及出版活動,選文通過書法中的碑帖來了解古代石刻出版及文字符號的演變情況。

  碑帖是中國古代影響深遠的石刻出版活動,碑是豎石頭,主要用來記錄功德、立傳,而帖則是紙質載體上的書法字帖。為了傳播和學習的需要,主要用來將古代的名人墨跡刊刻在石頭上。清代中期以前,我國的書法藝術長時期都是以帖學為主,在唐代就建立了以王羲之、王獻之為代表的經典書法審美標準,從宋代的《淳化閣帖》的刊刻開始,刻帖之風逐漸興盛,由此刻帖衍生出新的內容、風格以及流派,最終形成了內涵十分豐富的專門學科——帖學。雖然各朝代也會出現一些書法家的碑刻,但是卻一直不受重視,碑刻文字的藝術價值也得不到大多數人的承認。

  這一情況在清代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清初,關於碑、帖之爭就開始醞釀發生,到了晚期慢慢形成高潮。康雍乾年間文字獄嚴重,文人為避免惹上文字之禍,趨向於考古,很多碑刻不斷被發現,重碑思想也在逐漸形成,在這種社會背景下,阮元發出尊碑之論,先後寫了《南北書派論》和《北碑南帖論》兩篇文章,成為了尊碑的先導。

  《南北書派論》中,作者系統地總結了魏晉以來書法發生的變化,將其分為南朝系統和北朝系統,即南北兩派,開始於漢末魏晉之間,始於隸書變為正書、行草。在本文中阮元更是重點論述了北碑南帖的不同特點和南北書法風格的差異。在作者看來:刻石必須用隸書,因為隸書中蘊含古法,所以提出「非隸書不足以被豐碑而鑿貞石也」,而北碑中很多碑榜之書就有隸意,受到作者的推崇,相比之下,南帖則是太過「飄逸」,不夠古意深刻。雖然作者在竭力倡導北碑中的風骨精神,但依舊能夠看到碑帖各有所長:「是故短箋長卷,意態揮灑,則帖擅其長。界格方嚴,法書深刻,則碑據其勝。」對於碑帖論述也還是相對比較客觀。

  《北碑南帖論》在歷史上第一次把書法分為碑和帖兩大流派,長久以來帖學一直占據著書法史上的統治地位,被世人所推崇,而阮元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通過總結碑、帖的發展歷史,追溯書法的源流,復古求真,對清初的占統治地位的帖學提出挑戰,具有跨時代的重要意義,為後世對碑帖的研究提供了較為系統的學理依據。受到北碑南帖論思想的影響,包世臣和康有為都提出了尊碑的思想,包世臣通過書論《藝舟雙楫》宣揚碑學思想,對於清代中後期書法變革起到極大推動作用,而康有為在阮元和包世臣理論基礎上進一步總結,在《廣藝舟雙楫》中提出「變」是碑學理論的哲學基礎,用書法理論觀念來宣揚政治新學。

  除了具有極高理論價值,阮元在《北碑南帖論》中利用了很多自己在金石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大量的金石資料為基礎,涉及很多古人的出版活動,而其中提到很多著名的碑帖,如《瘞鶴銘》《天發神讖碑》《山門》《晉祠銘》……這些都是古代碑帖的名作,具有極高的書法藝術價值,也代表了當時石刻技術取得的最高成就,這為研究中國石刻出版活動以及技術成就提供了寶貴的史料記載,值得後人細細研究。

  (吳瑩瑩)

  [1] 紀:通「記」。

  [2] 銘:記載、鏤刻。

  [3] 德位:操行品德和身份地位。

  [4] 佐:輔佐、輔助。

  [5] 金石刻:指刻在金石等器物上的文字及圖案的通稱。金:指的是鐘鼎等金屬器物。石:指的是碑碣之類。《史記·秦始皇本紀》:「皇帝曰:『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為也。』」也泛指石刻為金石刻。

  [6] 是:肯定,認為正確。

  [7] 隸碑:用隸書刻的碑。

  [8] 刊石:刻石。

  [9] 勒銘:在金石之物上面鐫刻銘文。

  [10] 矩法:規矩,法式。

  [11] 摹習:模仿學習。

  [12] 修:撰寫,編寫。《晉書》為唐代房玄齡等監修,令狐德棻等撰。《南史》《北史》均是唐李延壽撰。

  [13] 善:擅長。

  [14] 尊:表示地位高的人。

  [15] 沿:沿襲。

  [16] 品題:對書法的評價。

  [17] 覆案:即覆按。審察,查究。

  [18] 波磔:書法的筆畫。

  [19] 指不勝屈:指頭都數不過來,形容數量很多。

  [20] 褚遂良:字登善,唐朝著名書法家、政治家,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

  [21] 飄逸:不沉穩,輕率。

  [22] 貞石:堅石。碑石的美稱。

  [23] 榜:題署。

  [24] 瓦當:指覆蓋在建築檐頭筒瓦前端的遮擋,上面一般會刻有文字、圖案,用以裝飾。

  [25] 晉室:指晉王朝。

  [26] 衣帶:衣服和腰帶。

  [27] 敕禁:指皇帝頒布的禁止詔令。

  [28] 尚:崇尚。

  [29] 隸古:隸書和古文。

  [30] 《瘞鶴銘》:著名的摩崖石刻,刻於江蘇鎮江焦山西麓棧道摩崖之上,是古人為葬鶴而撰寫的一篇銘文。

  [31] 相習成風:相互沿襲成為風氣。

  [32] 啟事:陳述說明事情情況。

  [33] 韋仲將:韋誕,字仲將,書法家。

  [34] 細旃:細氈毯。

  [35] 磨:同「摩」。

  [36] 區夏:華夏之地,指中國。

  [37] 向壁虛造:指憑空杜撰。

  [38] 《晉祠銘》:唐朝刻石。唐太宗李世民撰文並書,行書,貞觀年間立於太原晉祠。

  [39] 李邕:唐代行書碑法大家。曾任戶部員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職。

  [40] 《雲麾》:即《雲麾將軍李思訓碑》,或稱《麾將軍碑》,李邕撰並書,行書。

  [41] 張庭珪:唐高宗至唐玄宗間人,曾任蘇、宋、魏三州刺史。善隸楷。

  [42] 八分書:隸書的一種,有明顯波磔。

  [43] 擅:占有,據有。同後文中的「據」。

  [44] 若其:如果。

  [45] 商榷:商討。

  [46] 步趨:追隨。

  [47] 擬議:議論,揣度。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