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文】 漢石經
2024-08-14 18:57:26
作者: 萬安倫
顧炎武
總序
《困學紀聞》[1]:「石經有七:漢熹平則蔡邕,魏正始則邯鄲淳,晉裴頠,唐開成中唐玄度,後蜀孫逢吉等,本朝嘉祐中楊南仲等,中興高廟御書。」
漢石經
《後漢書·靈帝紀》:「熹平四年春三月,詔諸儒正五經文字,刻石立於太學[2]門外。」
《儒林傳》:「熹平四年,乃詔諸儒正定五經,刊於石碑,為古文、篆、隸三體書法以相參檢,樹之學門,使天下咸取則焉。」
《張馴傳》:「拜議郎,與蔡邕共奏定六經文字。」
《宦者傳》:「汝陽李巡等五人,稱為清忠。巡以為諸博士試甲乙科,爭第高下,更相告言,至有行賂定蘭台漆書經字,以合其私文者,乃白帝,與諸儒共刻五經文於石,於是詔蔡邕等正其文字。自後五經一定,爭者用息。」
本文節選自《石經考·漢石經》,(清)顧炎武著。萬安倫、龐明慧據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史部《石經考》點校。
本章節來源於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
【導讀】
《石經考》由顧炎武所撰,共考石經七種。顧炎武,明朝南直隸蘇州府崑山人,本名絳,字忠清、寧人,是明末清初的傑出的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和音韻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創立了一種新的治學方法,成為清初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被譽為清學「開山始祖」。晚年治經重考證,開清代樸學風氣。其主要作品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等。
明末清初之際,社會動盪不安,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極為尖銳[6],許多具有唯物主義思想的學者,如黃宗羲、顧炎武等人,大多都反對明末浮誇空談的學風,講求經世致用,並具有反對君主專制統治和民族壓迫的思想。黃、顧二人所提倡的學風對清代學術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進而影響了清代考據學的發展。而《石經考》正是在這個時代學者嚴謹治學的產物。
本次節選的《石經考》的漢石經部分,考據了多部篇目,包括《後漢書·靈帝紀》《蔡邕傳》等,交代了熹平石經的刊刻時間、地點、起因、經過、參與者等,詳細記載了漢代熹平石經產生過程。
漢石經,又名熹平石經,經石立於洛陽城南開陽門外太學講堂前,該石經共刻46通碑,每碑高一丈有餘,寬四尺左右,刻有《周易》《尚書》《魯詩》《儀禮》《春秋》《公羊傳》《論語》7部經書,29萬字。石經是中國古代刻於石碑、摩崖上的儒家經籍和宗教經典。石經刻寫的起因是經學上的今古之爭。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後,儒家書籍被奉為經典,成為法定教科書,設專門博士官講授,成為判斷是非的標準與決策的依據。而儒學被定為官學,就必須有一部標準本作為評定正誤的依據,然而,皇家藏書樓里的標準本「蘭台漆書」卻由於腐敗而遭到偷改。後漢靈帝於熹平四年(175)詔諸儒正五經之字,蔡邕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光祿大夫楊賜等人,奏求正定六經文字,後令工匠刊刻於太學門外的石碑上。該石經因始刻於熹平四年,故稱「熹平石經」。「書法家蔡邕用標準的八分隸書體寫成,因而又被稱為『一體石經』。它集漢隸之大成,對後世書法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7]「熹平石經」是中國古代最早刊刻於碑石上的官定儒家經書,以一本為主而各有校記,對於糾正臆造別字、維護文字統一和經書權威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石經考》是研究出版載體和出版複製技術的重要史料,所選漢石經這一部分記載了「熹平石經」這一歷史中重大的出版活動。刻寫「熹平石經」,標誌著東漢圖書編輯出版活動發展繁榮,是古代學術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我國出版史上也有重大意義。這次石經刊刻還是一次對儒家經典的系統整理和校訂,明訂了正偽,為讀書人提供了標準版的儒學教材。
石經刻寫是我國的出版史上的大事,主要因為「熹平石經」的刻寫是印刷術發明前的一種圖書編輯出版工作,在手抄複製的時代,讀書人抄寫圖書,由於底本不同、學派不同,對經文的解釋也不同,這並不利於學術的傳播。而「熹平石經」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官方統一的版本,並啟發了後人用捶拓法從石經上複製圖書的方法,一定程度上節省了用於手抄圖書的人力勞動,而這種拓印技術又是雕版印刷術的先驅,石經刻寫和拓印對雕版印刷術的發明有著直接的啟發和影響。
此外,「熹平石經」開闢了我國歷代石經之先河,在它之後,還出現了三字石經、開成石經、廣正石經等著名的石經,五代以後的刻石更是作為最高統治者政治上的一種裝飾,是一種權力的象徵,對傳播統治者的思想觀點、維護政治穩定有著極大的作用。
「熹平石經」的刊刻還體現了石質載體是我國硬質出版時期的主要載體之一。而在外國古代出版史中,石質一樣作為主流出版載體,承載著人類的文明,例如古埃及、古印度的銘文、壁畫等,這些硬質出版時期的出版載體主要用於記載戰爭、歌頌君王、讚美神明。按照經濟史學家英尼斯的媒介偏移理論,石質載體是種偏移時間的媒介,具有堅硬、沉重、面積較大的特點,利於將出版內容長期地保存,流傳於後世,具有極強的歷史傳承性,而石質出版載體的這種沉重感,體現了其作為硬質載體的莊重、嚴肅,可用來象徵皇權、宗教的權威性、神聖性,因而石質載體在國內外的出版史中都占有大量的比重,即便是在我國發明印刷術之後,政府也依然主持了石經刻寫的活動。
「熹平石經」作為我國歷史上首次刊立的石經,其在經學史、版本史、書法史、漢字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對於經學研究特別是經書用字以及校勘更具特殊意義,並有助於我們認識石質在出版載體發展中的特殊地位。通過該段選文,我們可以直接了解到「熹平石經」的誕生過程和漢代的歷史文化背景,更清楚地理解古代出版技術、出版載體發展的階段性成果,同時學習到古人嚴謹的治學態度,對於出版史的研究有重大意義。
(姜虹冰)
[1] 《困學紀聞》:南宋王應麟所撰札記考證性質的學術專著。
[2] 太學:漢武帝在長安建立的全國最高教育機構。
[3] 兩:通「輛」。
[4] 粃謬:亦作「秕繆」,錯誤之義。
[5] 解詁:亦作「解故」,解釋,訓詁。
[6] 肖東發、於文:《中外出版史》,86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7] 萬安倫:《中外出版史》,96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