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中外出版原著選讀> 【選文】 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序

【選文】 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序

2024-08-14 18:56:34 作者: 萬安倫

  郭實獵

  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始,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亦曰: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故必遍觀而詳核也。且因以孝弟[1]風俗,表率以孝弟為先,以文藝為後,則確然於禮義之可守,惕然於廉恥之當存。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又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夫自上帝降生民,則莫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性,奈何風俗頹敗,異端惑世誣民,充塞仁義者,又紛然雜出乎?故設庠序學校,凡以為興賢育才化民成俗計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國之災也;田野不辟,貨財不聚,非國之害也;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矣。由是觀之,鼎興正道,黜斥異端,闡發藝文,是君子之專務矣。

  夫子曰:當仁不讓於師,亦德無常師。主善為師,善無常主,協於克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亦曰:惟上知與下愚不移;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以君子將其知識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故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致明明德,窮至事物之理焉。

  蓋學問渺茫,普天下以各樣百藝文滿,雖話殊異,其體一而矣。人之才不同,國之知分別,合諸人之知識,致知在格物,此之謂也。詩云:吾聞出於幽谷,遷於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於幽谷者,即是君子擇術,猶鳥擇巢,止進術,終不退,尋之執之,終生用之。

  夫誠恐因遠人以漢話闡發文藝,人多懷疑以為奇巧,卻可恨該人不思宗族。國民之猶水之有分派,木之有分枝,雖遠近異勢,疏密異形,要其水源則一。故人之待其宗族,列國民須以友恤也,必如身之有四肢百體,務使血脈相通,而疴癢相關。萬姓雖性剛柔緩急、音聲不同,卻萬民出祖宗一人之身,因此原故。子曰: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是聖人之言,不可棄之言者也。結其外中之綢繆,倘子視外國與中國人當兄弟也。請善讀者仰體焉,不輕忽遠人之文矣。

  夫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以昭雍睦也。且孝友睦妍任恤,隆據熙皞遺風,萬國咸寧,則合四海為一家,聯萬姓為一體,中外無異視。弟情願推雍睦之意結異疏,故纂此文,讀者不可忽之,則樂不勝為序。

  本文選自《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序,[德]郭實獵著。萬安倫、劉蘇據卓南生著《中國近代報業發展史:1815—1874》,2015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2版,246—248附件影印頁點校。

  【導讀】

  

  《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序》由郭實獵撰寫。郭實獵(1803—1851),德國基督教路德會牧師,漢學家。傳教過程中勤於著述,出版過許多著作。1829—1831年曾在泰國用暹羅文翻譯《路加福音》《約翰福音》,並出版《交趾支那字典》。他還用德文、英文、荷蘭文、中文、馬來文、日文寫下許多文章著作,留存的著作不下85種,其中中文著作達61種之多。1833年他主編的《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正式在廣州創刊,這是第一個在中國境內出版的中文雜誌。1837年《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遷至新加坡,主要由廣州與澳門的外國教會提供贊助,創刊號首印600份,又加印300份。前後共出版39期(其中有6期原樣出版過兩回,實有33期內容),每期12至13頁。最後一期於道光戊戌年(1838)九月出版。《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相當全面地介紹西方各國的歷史、地理、科學技術以及文學藝術等內容,雖然是宗教性質的雜誌,宗教內容卻沒有占重要分量。當時不少先進的中國人受到這份雜誌的思想啟蒙,在自己的著作中進行引用,如魏源《海國圖志》、徐繼畲《瀛寰志略》等。由於《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創刊較早,不得不創造了許多新詞來介紹西方文化,藉以表達中國還沒有出現的新事物和新觀念,在研究東西方交流史上是不可缺少的參考文獻,客觀上為近代中國人打開了了解西方的窗口。在雜誌的創刊序文中,郭實獵也曾表明其出版是為了使中國人學習了解西方的科學、技藝和準則。

  關於創辦《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的緣起和宗旨,郭實獵曾在月刊Chinese Repository(《中國叢報》,或譯《中國文庫》)上發表過一份創刊意見書,文中透露出出版主要目的是維護在華外商的利益,介紹西方先進文化用以根除中國盲目自信的思想現狀。《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針對當時中國閉關、禁教、愚昧落後的客觀現實,向封閉的中國社會展示西方文明,從而清除中國百姓妄自尊大的心理和排外的觀念,並使中國人開始了解和認識西方科學和工藝的先進,知道自己尚有許多不足,更應向西方學習。

  在《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序一文中,郭實獵大量引用中國典籍來表達其出版思想。引用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格言,又引「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由此來闡明「多聞」的意義,並且外國人雖被視為「夷狄」,但也有可取之處,不可無視。然後談「蓋學問渺茫,普天下以各樣百藝文滿,雖話殊異,其體一而矣。人之才不同,國之知分別,合諸人之知識,致知在格物,此之謂也。」郭實獵將世界看作一個整體,雖各有殊異,但是「四海為一家,萬姓為一體」,讀者對外國知識的學習應一視同仁,全球各地的地理、科學、歷史等都應給予重視。由此可見,郭實獵作為出版人對當時的傳播環境有獨到的見解認識,他言語中體現的「包羅天下」傳播思想,跟現代傳播意識頗為接近。文中強調「子曰: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是聖人之言,不可棄之言者也。結其外中之綢繆,倘子視外國與中國人當兄弟也。請善讀者仰體焉,不輕忽遠人之文矣。」郭實獵呼籲中國人要視外國人為兄弟,學習西方文化只是有別於學習中國文化的一個殊異分支。

  通過出版關於西方文明的雜誌,郭實獵希望中國讀者對西方要抱有一種「多聞」「好學」的態度,「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因而「鼎興正道,黜斥異端,闡發文藝,是君子之專務矣」。這種不排斥其他文明、海納百川的胸懷和氣度,體現了郭實獵開放的出版意識和進步眼光,為後人的出版活動創造了取之不盡的話題源泉。《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出版的實踐過程中,一些西方新鮮的文化與思想內容的刊登,對於中國的新聞出版事業、思想政治方面和中外文化交流都產生了重要影響。這份出版物作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信息載體,逐漸拉開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序幕。

  (劉蘇)

  [1] 弟:通「悌」。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