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中外出版原著選讀> 【選文】 戰國策序

【選文】 戰國策序

2024-08-14 18:56:05 作者: 萬安倫

  劉向

  護左都水使者光祿大夫臣向言:所校中[1]《戰國策》書,中書[2]余卷,錯亂相糅舛[3]。又有國別者八篇,少不足。臣向因國別者,略以時次之[4],分別不以序者以相補,除復重,得三十三篇。本字多誤脫為半字,以「趙」為「肖」,以「齊」為「立」,如此字者多。中書本號[5],或曰《國策》,或曰《國事》,或曰《短長》,或曰《事語》,或曰《長書》,或曰《修書》。臣向以為,戰國時,游士輔所用之國,為之策謀,宜為《戰國策》。其事繼春秋以後,訖楚、漢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間之事,皆定以殺青,書可繕寫。

  

  敘曰:周室自文、武始興,崇道德,隆禮義,設辟雍[6]、泮宮、庠序之教,陳禮樂、弦歌、移風之化。敘人倫,正夫婦,天下莫不曉然。論孝悌之義,惇篤之行,故仁義之道滿乎天下,卒致之刑措四十餘年。遠方慕義,莫不賓服[7],雅頌歌詠,以思其德。下及康、昭之後,雖有衰德,其綱紀尚明。及春秋時,已四五百載矣,然其餘業遺烈[8],流而未滅。五霸之起,尊事周室。五霸之後,時君雖無德,人臣輔其君者,若鄭之子產、晉之叔向、齊之晏嬰,挾君輔政,以並立於中國,猶以義相支持,歌詠以相感,聘[9]覲以相交,期會以相一,盟誓以相救。天子之命,猶有所行;會享之國,猶有所恥。小國得有所依,百姓得有所息。孔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10]周之流化,豈不大哉!及春秋之後,眾賢輔國者既沒,而禮義衰矣。孔子雖論《詩》《書》,定《禮》《樂》,王道粲然分明,以匹夫無勢,化之者七十二人而已,皆天下之俊也,時君莫尚[11]之。是以王道遂用不興。故曰:「非威不立,非勢不行。」

  仲尼既沒之後,田氏取齊,六卿分晉,道德大廢,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12]禮讓而貴戰爭,棄仁義而用詐譎,苟以取強而已矣。夫篡盜之人,列為侯王;詐譎之國,興立為強。是以轉相放效,後嗣師之,遂相吞滅,並大兼小,暴師經歲,流血滿野,父子不相親,兄弟不相安,夫婦離散,莫保其命,湣然道德絕矣。晚世益甚,萬乘之國七[13],千乘之國五[14],敵侔[15]爭權,盡為戰國。貪饕[16]無恥,競進無厭[17];國異政教,各自製斷[18];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攻爭強,勝者為右[19];兵革不休,詐偽並起。當此之時,雖有道德,不得施設;有謀之強,負[20]阻而恃固;連與[21]交質,重約結誓,以守其國。故孟子、荀卿儒術之士,棄捐於世,而遊說權謀之徒,見貴於俗。是以蘇秦、張儀、公孫衍、陳軫、代、厲之屬,生從[22]橫短長之說,左右傾側。蘇秦為從,張儀為橫;橫則秦帝,從則楚王;所在國重,所去國輕。

  然當此之時,秦國最雄,諸侯方弱,蘇秦結之,時六國為一,以儐背[23]秦。秦人恐懼,不敢窺兵於關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然秦國勢便形利,權謀之士,咸先馳之。蘇秦初欲橫,秦弗用,故東合從。及蘇秦死後,張儀連橫,諸侯聽之,西向事秦。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國,據崤、函之阻,跨隴、蜀之饒[24],聽眾人之策,乘六世之烈,以蠶食六國,兼諸侯,並有天下。仗於詐謀之積,終無信篤之誠,無道德之教,仁義之化,以綴[25]天下之心。任刑罰以為治,信小術以為道。遂燔燒[26]詩書,坑殺儒士,上小堯、舜,下邈三王。二世愈甚,惠不下施,情不上達;君臣相疑,骨肉相疏;化道淺薄,綱紀壞敗;民不見義,而懸於不寧。撫天下十四歲,天下大潰,詐偽之弊也。其比王德,豈不遠哉!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27]夫使天下有所恥,故化可致也。苟以詐偽偷活取容,自上為之,何以率下?秦之敗也,不亦宜乎!

  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故其謀,扶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28]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運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護左都水使者光祿大夫臣向所校《戰國策》書錄。

  本文節選自《戰國策》,(西漢)劉向集錄。萬安倫、劉浩冰據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史部《戰國策》點校。

  【導讀】

  本文為《戰國策》的序言。《戰國策》是劉向根據戰國史料整理編輯的一部國別體史書,記載了東周、西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諸國之事。

  劉向(約公元前77—公元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祖籍沛郡(今江蘇沛縣),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宣帝時曾任諫大夫、給事中。元帝時任散騎宗正、給事中。後因屢次上書彈劾外戚、宦官,被多次下獄,被廢十餘年。成帝時再次被起用,改名「向」。劉向整理編輯的《戰國策》對後世影響很大。

  文章開篇首先敘述了劉向校訂《戰國策》的經過。序言中劉向說,他所校勘的宮中所藏《國策》,書卷內容錯亂相雜,不同國家的篇目共八篇,數量少,史料嚴重不足。因此,劉向根據國別不同給予分類,按時間順序進行歸類整理,得文三十三篇。本字有很多誤脫剩半個字的,例如把「趙」當成「肖」,把「齊」當作「立」,類似的錯訛很多。此外,關於這本書的名稱,有的稱《國策》,有的稱《國事》,有的稱《短長》,有的稱《事語》,有的稱《長書》,有的稱《修書》。針對這種情況,考訂者劉向認為,本書是戰國時期游士輔佐君主,為其國出謀劃策之書,取名《戰國策》比較適宜。《戰國策》所記,上繼《春秋》截止時間,下至楚漢相爭的歷史。

  作為我國戰國時代的一部史料典籍,歷代圖書著錄家對該書的性質看法不一。有人將其歸入史部雜史類,認為它是史書;有人將其列入子部縱橫家類,歸類為子書。縱覽全書內容,可以發現它主要記載了戰國時代謀臣策士在遊說列國時所提出的有關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主張和策略以及遊說活動的過程。雄辯的論述和辯難構成了一個個權變、計謀的故事,有史有論。這部古代文史名著在書籍史和編輯出版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價值。《戰國策》的「策」字,既有策謀之意,也有該書的出版載體為簡策之意。

  (齊蘇寧)

  [1] 中:即秘中,秘府。宮中皇家藏書的地方。

  [2] 中書:秘中之書。

  [3] 舛:錯亂。

  [4] 以時次之:根據時間先後排序。

  [5] 本號:原名。

  [6] 辟雍:天子之學。

  [7] 賓服:臣服,歸順。

  [8] 遺烈:遺留下的功績。

  [9] 聘:諸侯之間通問修好。

  [10] 語見《論語·里仁》。

  [11] 尚:重視。

  [12] 捐:棄。

  [13] 萬乘之國七:指秦、齊、楚、趙、魏、韓、燕七國。

  [14] 千乘之國五:指魯、鄭、宋、衛、中山五國。

  [15] 敵侔:匹敵。

  [16] 貪饕:貪得無厭。

  [17] 厭:滿足。

  [18] 各自製斷:各行其是。

  [19] 右:古代以右為尊。

  [20] 負:憑。

  [21] 連與:國與國之間締結聯盟,連為與國。

  [22] 從:通「縱」。

  [23] 儐背:即擯棄、排斥之意。

  [24] 饒:豐饒,富足。

  [25] 綴:連屬。

  [26] 燔燒:焚燒。

  [27] 語見《論語·為政》。

  [28] 度:猜測。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