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中華史學志(第五卷)> 二、「史之稱美者,以敘事為先」

二、「史之稱美者,以敘事為先」

2024-08-14 18:54:01 作者: 瞿林東著

  「善序事」所包含的內容很豐富,而文字表述上的造詣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劉知幾以前,人們評論《春秋》、《左傳》、《史記》、《漢書》、《三國志》等,多已提出不少這方面的見解。而劉知幾《史通·敘事》指出,「夫史之稱美者,以敘事為先」,「夫國史之美者,以敘事為工」。這是從理論上明確了「敘事」對於撰寫史書的重要,也是明確地提出了史學審美的一個標準。宋人吳縝在史學批評上強調以「事實」為基礎,但也提出史書「必資文采以行之」[78],這是直接講到了史書的文采問題。章學誠《文史通義·文理》對於如何發揮「文字之佳勝」的問題,更有精闢的分析。

  綜觀古代史家、史學批評家關於這方面的言論、思想、實踐,史書的文字表述之美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真實之美。這是指史家的文字表述反映出來歷史之真實的本質之美。離開了歷史的真實,史學的審美就失去了根本,也失去了任何意義。班固評論《史記》,把「其文直,其事核」放在首要位置,是很有見解的。「文直」、「事核」是對史家盡力反映歷史真實的具體要求,它們的結合,乃是史家走向歷史撰述真實之美的必經之途。

  質樸之美。用劉知幾的話來說,這是史書之文字表述對於社會的語言文字「體質素美」、「本質」之美的反映。他舉例說:「戰國已前,其言皆可諷詠,非但筆削所致,良由體質素美。……芻詞鄙句,猶能溫潤若此,況乎束帶立朝之士,加以多聞博古之識者哉!則知時人出言,史官入記,雖有討論潤色,終不失其梗概者也。」[79]他贊成將「方言世語」如「童豎之謠」、「時俗之諺」、「城者之謳」、「輿人之誦」等寫入史書,不贊成史家「怯書今語,勇效昔言」的文風。在劉知幾看來。這種語言的「體質素美」,於官方、民間,雖有不同,但史家都應表述出它們的「本質」。

  簡潔之美。劉知幾極力提倡史文「尚簡」,認為史家「敘事之工者,以簡要為主」,「簡要」的標準是「文約而事豐,此述作之尤美者也」。為此,史家撰述應從「省句」、「省字」做起[80]。當然,從審美的觀點看,史文亦非愈簡愈美。顧炎武講了這個道理,他的《日知錄》有《修辭》、《文章繁簡》兩篇,提出「辭主乎達,不主乎簡」的論點,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辯證的看法。

  本章節來源於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

  含蓄之美。這是隱喻、寄寓、含義深沉之美,劉知幾稱之為「用晦」。「用晦」的第一個要求,是「省字約文,事溢於句外」。這是跟史文的簡潔相關聯的。「用晦」的第二個要求,是「言近而旨遠,辭淺而義深,雖發語已殫,而含意未盡。使夫讀者望表而知里,捫毛而辨骨,睹一事於句中,反三隅於字外」[81]。這是含蓄之美的較高層次。

  中國古代史書在文字表述上的生動之美,多為論者所關注。所謂傳記文學、戰爭文學,大都與史書相關,與史書的文字表述相關。關於它們的審美價值,有不少論述。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