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古代史學理論的基本範疇
2024-08-14 18:53:04
作者: 瞿林東著
一、史才、史學、史識
劉知幾提出「史才三長」的理論,即史才、史學、史識的理論;章學誠提出「史德」的理論,發展了「史才三長」說,提出了「史意」與「史法」的區別,關係到史家的撰述思想和成果形式。以上這幾個概念,從不同的方面反映出了史學的一般的和本質的特徵,有廣泛的影響,是中國古代史學理論的基本範疇。
《史通》的史學批評理論,是圍繞著歷史撰述和史學功用的一些重要方面展開的。關於這些問題的討論,大多不能脫離對史家的評價。這是《史通》作為史學批評著作的鮮明特色。但是,它關於史家的許多評論,一般都是結合歷史撰述的具體問題提出來的。把許多個別的史家凝聚成一個抽象的史家,並對其作總體性評論,這是劉知幾史學批評理論的另一個重要方面。這是他在回答友人所問時闡述的,文不載於《史通》而見於《舊唐書》本傳:
禮部尚書鄭惟忠嘗問子玄曰:「自古以來,文士多而史才少,何也?」
對曰:「史才須有三長,世無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長謂才也、學也、識也。夫有學而無才,亦猶有良田百頃,黃金滿籯,而使愚者營生,終不能致於貨殖者矣。如有才而無學,亦猶思兼匠石,巧若公輸,而家無楩楠斧斤,終不果成其宮室者矣。猶須好是正直,善惡必書,使驕主賊臣所以知懼,此則為虎傅翼,善無可加,所向無敵者矣。脫苟非其才,不可叨居史任。自夐古已來,能應斯目者,罕見其人。」
時人以為知言。
劉知幾明確地指出,只有具備才、學、識「三長」的人,方可成為「史才」。這是他的史家素養論的核心,也是他提出的史家素養的最高標準。
他說的「才」,主要指掌握文獻的能力,運用體裁、體例的能力和文字表述的能力。他說的「學」,是指各方面的知識,主要是文獻知識,也包括社會知識以至自然知識。他說的「識」,是指史家的器局和膽識。劉知幾對於史家膽識格外強調,其最高標準是「好是正直,善惡必書」,認為這是「善無可加,所向無敵」的境界。在他看來,史學的主要功用在此,史書的歷史價值在此,史家的基本素養亦在此。他認為,學者跟良史的區別也就在這裡,即「君子以博聞多識為工,良史以實錄直書為貴」[15]。他也主張史家應當博聞多識,但僅做到這一點是不能成為良史的。
在劉知幾以前,不少史家對史書的事、文、義分別有過一些論述,也有許多真知灼見。而劉知幾超出前人之處,一是明確地提出了才、學、識這三個史學理論範疇,二是闡述了三者之間的聯繫,三是把才、學、識作為一個整體看待並確定為史家素養的最高標準。劉知幾本人並未明言《史通》與「史才三長」論之間的內在聯繫,但通觀《史通》全書,它的大部分篇目所論,都是可以按照才、學、識這三個範疇去劃分的。
劉知幾提出的「史才三長」論,把史家素養問題提到了更加自覺的理論認識高度,對促進史家自身修養和史學進步都有積極的作用,在中國史學上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其影響所及又超出史學範圍,清代詩歌評論家袁枚認為:「作史三長,才、學、識,缺一不可。余謂詩亦如之,而識最為先;非識,則才與學俱誤用矣。」[16]史學批評家章學誠著《文史通義》,其中不少篇目論及「史才三長」,而以《史德》最為精到,從而發展了劉知幾關於史家素養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