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中國史學史綱(第四卷)> 二、近代史學的萌生

二、近代史學的萌生

2024-08-14 18:45:32 作者: 瞿林東著

  中國近代史學的萌生,是在中國歷史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大變動中出現的。這個大變動開始的標誌,就是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馬克思以洞察世界歷史進程的深邃的眼光,評論了英國的對華鴉片貿易(他認為這種貿易是以走私的形式進行的)和鴉片戰爭,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反抗。他曾經這樣指出:「歷史好像是首先要麻醉這個國家的人民,然後才能把他們從世代相傳的愚昧狀態中喚醒似的。」[1]又說:「在這場決鬥中,陳腐世界的代表是激於道義,而最現代的社會的代表卻是為了獲得賤買貴賣的特權——這真是任何詩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種奇異的對聯式悲歌。」[2]馬克思的這些話,揭示了這個大變動的錯綜複雜的矛盾和深刻的歷史內涵。中國近代史學,就是在這種歷史條件下萌生和發展起來的,從而使它帶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色。

  第一個特點,是傳統的經世致用的史學思想注入了救亡圖強的民族危機意識。中國古代史學歷來有經世致用的傳統,如孔子著《春秋》而尊周禮,司馬遷講成敗興壞之理,陳壽、袁宏、劉知幾重「名教」,杜佑強調探究典制政經,司馬光意在明前世之是非、考當今之得失,顧炎武等人則著重國計民生,而「彰善癉惡」、「彰往察來」更是歷代史家所主張的。這無疑是一個優良的傳統。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優良傳統,所以當外國侵略者用大炮轟開國門的時候,史學家們的經世致用思想乃日益注入了民族危機的意識,從而在自己的著作中反映出救亡圖強的要求。龔自珍在鴉片戰爭前的許多言論表明,他是當時具有這種時代敏感和危機意識的第一位史論家。鴉片戰爭之後,魏源、夏燮、張穆、何秋濤、姚瑩等,都寫出了具有這種強烈時代感的歷史著作。中國古代史家的經世致用思想,多以中國歷史上的治亂盛衰、是非得失為參照系;而這時的史家則不能完全滿足於這個原有的參照系,於是提出「師夷長技」的主張,並逐步確立起以世界歷史為又一個參照系的經世致用思想。史學風氣的這種變化,逐步改變了傳統史學的格局。

  第二個特點,是傳統的歷史變化觀點注入了近代改良主義的社會思想,成了近代改良活動的歷史理論上的根據。中國古代史家,從史墨開始就有了關於社會歷史變化的認識,後來司馬遷提出了「通古今之變」的撰述任務,這個命題也就成了許多優秀史家不斷探索的歷史主題之一。那麼歷史向何處變呢?古代史學上有不同的認識。有以三代為極盛之世的歷史倒退論,有以五德終始說為根據的歷史循環論,而歷史進化觀點在古代史學上是占主導地位的。司馬遷、杜佑、王夫之等這些最有影響的史學家,都具有歷史進化思想。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中,以至於上溯到封建制剛剛產生的那些歷史年代,這種歷史變化的觀點,主要是歷史進化的思想,是進步的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觀察歷史、說明現實的理論根據,在社會生活中產生了巨大的積極作用。鴉片戰爭以後,一些史學家、思想家,一方面震撼於民族危機,認識到只有變革社會才能挽救局面;一方面因走出國門,面向世界,接受了外國的近代社會改良以至於社會革命的思想,從而把中國史學上原有的樸素的歷史變化思想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王韜、黃遵憲、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等人的著作,都以倡言變法、改良為主旨,而君主立憲則是他們所憧憬的社會理想。而鄒容、陳天華、章太炎、孫中山等在戊戌變法失敗後,更進而宣揚社會革命的歷史理論,認為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的統治已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從世界歷史來看,這種社會改良、社會革命的歷史觀點,都具有近代的性質,而同傳統史學中的歷史變化思想有所不同。戊戌變法的領袖人物康有為,是穿著古人的服裝、借用古人的語言來宣揚社會改良思想的,這也可以說明中國史學上歷史變化思想的聯繫和發展。

  第三個特點,是傳統史學中的樸素的歷史進化觀點注入了近代進化論思想,使中國史學在歷史理論方面開始具有近代意義上的內涵和形式。中國古代史家論「勢」和「理」,包含了深刻的歷史進化觀點;他們在論說國家起源、郡縣制優於分封制、「古之中華,多類今之夷狄」等一些重大歷史問題時,也反映出這種樸素的歷史進化觀點。但這種樸素歷史進化觀點,在理論形式上還沒有比較系統的闡述,而大多是一些理論的片斷;在具體運用上,就多數史家來說,還缺乏比較明確的自覺意識而往往表現為就事論事。19世紀產生於歐洲的進化論,是關於事物按照量的積累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逐漸向前發展的理論,它包括宇宙無機物的進化、生物的進化和社會的進化等自然歷史過程。鴉片戰爭以後,西方一些來華的傳教士和洋務企業的譯書機構,對進化論有一些片斷的介紹。康有為、譚嗣同是較早受到這種進化論影響的人物。康有為把古老的「公羊三世說」和《禮記·禮運》篇的大同、小康思想,同進化論結合起來,闡說他的具有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性質的歷史進化理論,為其通過變法建立君主立憲制的主張張目。他在《論語注》中寫道:「人道進化皆有定位,自族制而部落,而成國家,由國家而成大統。由獨人而漸立酋長,由酋長而漸正君臣,由君主而漸至立憲,由立憲而漸為共和」;「蓋自據亂進為昇平,昇平進為太平,進化有漸,因革有由;驗之萬國,莫不同風」。他一方面說是「驗之萬國」,一方面還是要循之聖人,認為「孔子之為《春秋》,張為三世」,就是「推進化之理而為之」[3]。他在《大同書》里又說:「神明聖王孔子早慮之憂之,故立三統三世之法,據亂之後,易以昇平、太平,小康之後,進以大同。」[4]可見,他是以尊聖、附會的方法來宣揚歷史進化論的,其中自然包含了許多弱點。同時,康有為只主張漸變,不主張激變,所以他的歷史進化理論帶有庸俗進化論的性質,反映在社會思想上是只主張改良而反對革命。

  從歷史理論的觀點來看,嚴復對西方進化論的介紹和闡述,有更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光緒二十一年(1895),他在天津《直報》上發表《論世變之亟》、《原強》、《救亡決論》、《辟韓》,宣傳達爾文主義進化論和斯賓塞進化哲學的基本觀點,倡言變法、救亡、自強的主張。光緒二十四年(1898),他譯述的《天演論》正式出版。《天演論》一書本是赫胥黎宣傳達爾文的通俗讀物,嚴復譯述此書的主旨是「於自強保種之事,反覆三致意焉」[5]。嚴復在《天演論》譯述的按語裡,推崇斯賓塞的《綜合哲學體系》,宣傳它的普遍進化理論。嚴復所介紹和闡述的進化論思想,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中國思想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梁啓超在講到康有為、嚴復所宣揚、闡說的進化論時,認為對「以史學言進化之理」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嚴復所倡言的進化論,也只是停留在「循序而進」的階段,同康有為一樣,都帶有庸俗進化論的性質。其後,資產階級革命派和激進的民主主義者才突破了這個局限性。在嚴復的著作中,還介紹了西方資產階級的「天賦人權」的思想,把自黃宗羲、唐甄以來對君權的批判提高到更具有理性主義的水平。他在《辟韓》等文中激烈批駁君權神授的腐見而倡言民權思想,認為民是天下「真主」。這些見解,在歷史理論和史學批判上引發了對「君史」、「民史」的劃分,批判「君史」和倡導「民史」,是近代史學萌生的重要標誌之一。

  20世紀初年,梁啓超揭起「新史學」的旗幟,以及他對史學之社會功用的許多闡述,都同這幾個特點有直接的或間接的聯繫。而夏曾佑所著《最新中學中國歷史教科書》(1904—1906,商務印書館分3冊出版,1933年再版時更名《中國古代史》),雖是一部未完成稿,但它在歷史理論上是按歷史進化論為指導,在表現形式上是按章節體寫成,反映出關於中國歷史之撰述的新面貌。此書以上古、中古、近古為三個歷史階段,上古以西周以前為傳疑時代、春秋戰國為化成時代,中古以秦漢為極盛時代、魏晉南北朝為中衰時代,隋以下未及卒述。中國古代思想家如韓非、史學家如劉知幾都有關於歷史之劃分階段的說法,其中雖也包含有歷史進化的樸素認識,但與近代的歷史進化論不可同日而語,而他們也不曾按照自己的認識寫出相關的歷史著作。夏曾佑的《最新中學中國歷史教科書》還繼承了司馬遷「述往事,思來者」和中國古代史學上「彰往察來」的優良思想傳統,他在此書的序言中寫道:「智莫大於知來。來何以能知?據以為推而已矣。」這也表明,近代史學的萌生,還是同古代史學的優良傳統有內在的聯繫。

  總的說來,清代後期的史學,一方面是傳統史學的延續,一方面是近代史學的萌生。至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則傳統史學日衰,近代史學日盛。這是當時中國史學發展的趨勢。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