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王圻和《續文獻通考》
2024-08-14 18:43:28
作者: 瞿林東著
李贄去世的第二年,即萬曆三十一年(1603),王圻所撰《續文獻通考》刊行於世。這部典制體歷史巨著的誕生,是晚明史學的又一個重大成就。
王圻,字元翰,上海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進士,歷官陝西布政參議。後罷絕仕途,「築室淞江之濱,種梅萬樹,目曰『梅花源』。以著書為事,年逾耄耋,猶篝燈帳中,丙夜不輟。所撰《續文獻通考》諸書行世」[100]。王圻所撰諸書,見於《明史·藝文志》著錄的有以下幾種:《續定周禮全經集注》14卷(經部禮類),《續文獻通考》254卷、《兩浙鹽志》24卷(史部故事類),《東吳水利考》10卷(史部地理類),《三才圖說》106卷(子部類書類),《鴻洲類稿》10卷(集部別集類);其未著錄著者,還有《稗史彙編》175卷。以上,除《鴻洲類稿》(亦作《洪洲類稿》)是他的詩文集外,都是歷史著作或與歷史有關的著作。清人評論王圻說:「圻所著述,如《續文獻通考》、《三才圖會》(按即《三才圖說》)、《稗史類編》諸書,皆篇帙浩繁,動至一二百卷。雖龐雜割裂,利鈍互陳,其采輯編排,用力亦云勤篤。計其平日,殆無時不考古研今。」[101]在著述的繁富上,王圻是可以同王世貞並駕齊驅的。
《續文獻通考》是王圻的代表著作。這部包含254卷的典制史巨著,共分為30門:田賦、錢幣、戶口、職役、征榷、市糴、土貢、國用、選舉、學校、節義、職官、郊社、宗廟、王禮、諡法、樂、兵、刑、經籍、六書、帝系、封建、道統、氏族、象緯、物異、輿地、四裔、方外。書首載有王圻於萬曆十四年(1586)所書凡例16條,以及他所撰的《續文獻通考引》;還載有溫純序文(萬曆三十一年)、周家棟序文(萬曆三十年)、許維新書後(萬曆三十一年)。王圻在本書引言中簡略地說到了他撰寫此書的目的:「文與獻皆歷朝典章所寄,可缺一也與哉?貴與氏(按指馬端臨)之作《通考》,窮搜典籍,以言乎文則備矣,而上下數千年忠臣、孝子、節義之流及理學名儒類皆不載,則詳於文而獻則略。後之說禮者能無杞、宋之悲哉!」[102]質言之,在馬端臨《文獻通考》的基礎上,充實「獻」的部分,即「忠臣、孝子、節義之流及理學名儒」的言論,使「文」與「獻」都得以廣泛流傳,「俾往昔賢哲舉得因事以見姓名,而援古據今之士不至溟涬無稽」。在書的內容所包含的時限上以及門類的劃分上,他是「輯遼、金、元暨國朝典故以續其後,而又增節義、書院、氏族、六書、諡法、道統、方外諸考,以補其遺」。至於這書的撰述經過,作者並未論及。據溫純序說,王圻同他同舉進士,又同應召,乃「日相與聚談今昔典故」,知王圻有致力文獻之志,「肆力搜羅,且四十年,遂成此考」。從萬曆三十年上推,「且四十年」恰當嘉靖之末,王圻「搜羅」資料的工作當開始於此時。他在萬曆十四年手書凡例16條,或許是他正式撰述的開始。前一階段大約二十一二年,後一階段大約十七八年。
在典制史撰述上,《續文獻通考》有三個方面是很突出的。首先,是門類的增多,唐代杜佑撰《通典》,全書分為9門。元初馬端臨認為:「杜書綱領宏大,考訂該洽,固無以議為也。然時有古今,述有詳略,則夫節目之間,未為明備,而去取之際,頗欠精審,不無遺憾焉。」[103]根據這一認識,馬端臨所撰的典制史《文獻通考》,全書分為24門。王圻撰《續文獻通考》,在這24門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節義、諡法、六書、道統、氏族、方外諸考。這六考中,諡法、六書、氏族等目,已見於鄭樵《通志》的《二十略》;節義、道統、方外等目,是王圻所創立的。典制史之門類這種逐步增多的趨勢,確如馬端臨所說,是「時有古今,述有詳略」的客觀需要。這裡,包含著史學發展與歷史發展之相互關係的認識。王圻所增節義一門,反映了明代社會統治者在思想領域的特點;所增道統一門,一方面是反映了「世教」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明代學人對思想的歷史萌生了全面考察的要求;所增方外一門,反映了佛、道在社會生活中還有相當大的影響。王圻於各門之下,有的也增設了細目,往往反映出當時國計民生的迫切問題,這在下文還會論到。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
其次,是十分重視遼、金典制。《續文獻通考凡例》第一條指出:馬端臨《文獻通考》絕筆於宋,然自宋寧宗嘉定(1208—1224)以後事,「什不得一」,而元代典故自亦未備,本書「悉依貴與目錄,編次成帙」。這是本書所「續」之由來,即交代了它記事的上限。凡例第二條很重要,它指出:「宋真[宗]以後,遼、金事跡十居六七。舊考削而不入,豈貴與乃宋相廷鸞子,故不樂敘其事;抑宋末播遷之際,二國文獻不足,故偶缺耶?然輿圖之沿革,祥異之昭垂,及政事美惡之可為戒法者,惡可盡棄弗錄。余故摭其大節,補入各目下,事則取之史乘,序則附之宋末。」[104]《續文獻通考》上接南宋嘉定,囊括元代,下迄於明代當世,自無疑義。難得的是,王圻能夠如此重視遼、金事跡,可謂史家卓識。儘管元、明大一統的歷史會改變人們的民族關係觀念,對歷史提出更深刻的認識,但歧視「夷狄」的傳統觀念,畢竟不是可以一下子就消失的。在這一點上,王圻的歷史思想是反映了歷史的進步的。他沒有去指摘馬端臨,而是提出兩種人們都不難理解的可能性,反映出他對前朝史家的敦厚和寬容。
《續文獻通考》記載了自宋寧宗嘉定以後至明神宗萬曆三十年(1602)以前,大約400年間,包括南宋、遼、金、元、明五朝的典章制度[105],是《通典》、《通志》、《文獻通考》諸多續作中的佳作,代表了明代史家在典制史撰述上的成就。
王圻的另外兩部資料性著作,也頗具特色。一是《稗史類編》(一作《稗史彙編》)175卷。此書搜采野史筆記,分類編次,為28綱、320目,所載引用書目達808種之多。它同王世貞的《明野史匯》一樣,反映了明代稗史之盛和學人對它們的重視。二是《三才圖說》(一作《三才圖會》)106卷,彙輯諸書圖譜以類成編,包括天文、地理、人物、時令、宮室、器用、身體、衣服、人事、儀制、珍寶、文史、鳥獸、草木等類。其例,先圖後文。這書採摭浩博,是關於天、地諸物和人的形象的歷史文化類書,有較高的文化史價值。
王圻是一個知識淵博、興趣廣泛又有明確治史目的的史學家;他對歷史文獻的善於利用,是他在史學上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這兩點,也正是王圻史學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