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中國史學史綱(第四卷)> 二、歷史教育的特點

二、歷史教育的特點

2024-08-14 18:43:15 作者: 瞿林東著

  明代的歷史教育,在科舉考試這一重要環節上,遠不如前朝重視。據《明史·選舉志一》載,明代的學生,主要誦讀「四書」、「五經」、《通鑑》,以及《御製大誥》、《皇明祖訓》及本朝律令。除《資治通鑑》外,史書難得受到應有的重視,以致顧炎武有「史學廢絕」的感嘆。從《明史·選舉志》所反映出來的情況,史學在明代科舉中的位置,是連遼、金二朝也不如的。

  明代歷史教育的另一個特點,是最高統治者對功臣、勛貴的歷史教育極為重視。從明太祖到明宣宗,詔命臣下編集了不少這方面的讀物,通常稱為有關的「錄」或「鑒」。《明史·藝文志二》故事類著錄:太祖《御製永鑒錄》1卷(訓親藩)、《紀非錄》1卷(訓周、齊、潭、魯諸王)。《祖訓錄》1卷(洪武中編集,太祖制序,頒賜諸王)。《宗藩昭鑒錄》5卷(洪武中陶凱等編集)。《歷代公主錄》1卷(洪武中編集)。《世臣總錄》2卷,《為政要錄》1卷,《醒貪簡要錄》2卷,《武士訓戒錄》1卷,《臣戒錄》1卷(俱洪武中頒行)。《存心錄》18卷(吳沉等編集)。《省躬錄》10卷(劉三吾等編集)。《精誠錄》3卷(吳沉等編集)。宣宗《御製歷代臣鑒》37卷、《外戚事鑒》5卷。以下著錄的還有:李賢《鑑古錄》1卷、夏寅《政鑒》30卷、顧贊《稽古政要》10卷、張居正《帝鑒圖說》6卷、張銓《鑑古錄》6卷等。這些書,基本上都是按照一定的主題、根據前人的歷史撰述編錄而成,少有創新。它們有一個大致相同的編錄思想,即「善惡以為鑑戒」。它們還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文字通俗。以上三條,是這一類書的共同特點。舉例說來,如《永鑒錄》一書,凡分六目:篤親親之義,失親親之義,善可為法,惡可為戒,立功國家,被奸陷害。前二目訓朝廷,後四目訓諸王。每條各舉古事,而以俗語闡說,以便於通曉。[56]可見,這一類書,也是明代史學之通俗形式的一個方面。從這些書的編集和頒行來看,明朝最高統治者對於大臣、貴戚們的歷史教育的重視,可以認為是超過前朝的。而張居正所編的《書經直解》和《通鑑直解》,同他的《帝鑒圖說》性質一樣,又都是為了對皇帝講述歷史經驗教訓而編纂的通俗讀物。

  明代歷史教育的第三個特點,是它比前代具有更廣泛的社會性。同嚴肅的史學在科舉考試中受到輕視的情形相反,通俗的史學在市井民眾、鄉塾、蒙學那裡卻開闢了廣闊的道路。上文所論史學的通俗形式中的那些歷史讀物,據清代四庫館臣著錄,大多采自地方,說明它們在民間流布之廣。這些書的編者、撰者,有的是具有明確的歷史教育意識的;有的沒有這種意識,但在客觀上也起著歷史教育的作用。可以認為,明代是史學向社會更加廣泛傳播的時代。從史學跟社會的關係來看,它是在向前發展的。由於明代的通俗歷史讀物既多且濫,其中有不少知識上、內容上的錯誤,也有屬於那個時代難以完全避免的思想上的錯誤。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