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得、自省的治學方法

2024-08-14 18:32:12 作者: 瞿林東

  外廬先生作為中國社會史、思想史研究的一代宗師,胸襟博大,虛懷若谷,一方面倡導堅持真理,敢於創新,另一方面「執行自我批評,聆聽學術批評」。他說:「我認為,學貴自得,亦貴自省,二者相因,不可或缺。前者表現科學探索精神,後者表現自我批判勇氣。歷史科學如同其它科學一樣,總是在探索中前進的,難免走彎路,有反覆,因而不斷執行自我批評,檢點得失,總結經驗教訓,是十分必要的,否則就會固步自封。」[6]外廬先生這種對待歷史科學的態度,對待自己學術研究的態度,是嚴肅的,也是科學的,字裡行間,洋溢著實事求是的精神。這種精神,在今天的歷史學界是需要大加發揚的。外廬先生舉例說:「我和我的合作者可以互相改稿,沒有顧慮,即或是青年同志,只要他們對我的稿子提出了意見,我總是虛心考慮,將不妥之處反覆修改。僅以《老子》研究而言,我從30年代撰寫《中國古代社會與老子》,至50年代修訂重版《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的20年間,曾四易其稿。每易一稿,都可以說是執行一次自我批評。」[7]學人的自我批判,尤其是名家的自我批判,是需要勇氣的;而這種勇氣,總是跟超凡脫俗的自省意識結合在一起。這種自省意識愈是自覺、愈是強烈,就愈顯出名家的風範、學者的本色。外廬先生說:「就資質而論,我是個常人,在科學道路上自知無捷徑可走,惟有砥礪自學,虛心求教,深自省察,方能不斷前進。」讀著一位史學大師說的這些話,聯想到自己,也「深自省察」,不覺汗顏,於是益生「砥礪自學」之心。我想,凡認真讀了外廬先生這些文字和他的皇皇巨著的史學工作者,都會從中得到深刻的啟發,增強自己的「自省」意識,促進自己學術的前進。更值得我們深思的是,外廬先生所強調的「自省」精神,即自我批判精神,正是老一輩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的共同的治學方法和精神品質。郭沫若對先秦諸子的研究、對奴隸制時代的研究,范文瀾對中國通史的研究,都提出過認真的自我批判。這種鄭重的自我批判,無損於他們的成就的輝煌,反而越發顯示出了他們對歷史科學的真誠和寬闊胸懷,贏得史學界同人的尊敬。

  外廬先生說的「自省」,不只是「執行自我批判」,還要「聆聽學術批評」。他說:「我覺得學術批評之所以值得歡迎,主要是自己可以藉助於這些批評(哪怕在自己看來是不能同意的批評)來啟發思考,幫助自己提高學術水平。」在外廬先生看來,學術批評是「啟發思考」和「提高學術水平」的一個動力。因此,作為一個學人,是不應該「拒絕批評」的。在這裡,學術批評被賦予一種崇高的責任。由此引申開來,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啟示:對於學術思想的發展、學術水平的提高,學術批評起了重要作用,因而是不可或缺的。根據外廬先生對學術批評的這種理性認識,反省當前的史學界,是否可以認為:史學批評大有提倡的必要。應當承認,在這方面,我們對已有的傳統的繼承和發揚是不夠的。外廬先生從他的親身感受說:「我的著作出版之後,經常受到並世學者和讀者的批評。我在《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再版序言中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對於獎勉我者,益生謹慎恐懼之感,面一句一字之教言,則使我反覆思考,檢點得失。』我至今仍以此自勉。」[8]學術批評,有「獎勉」,也有「教言」,它對於名家如外廬先生能產生這麼大的作用,固然表明外廬先生的學術境界之高,但也表明了學術批評本身所具有的魅力。我們的史學工作要有更大的發展,我們的歷史研究水平要有更大的提高,就應當大力開展史學批評,就應當像外廬先生那樣對待史學批評。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