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在史學工作中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自覺意識
2024-08-14 18:31:17
作者: 瞿林東
范老史學風格的又一個重要特點,表現在唯物史觀指導下,結合中國歷史的特點,為馬克思主義史學中國化做出了重大貢獻。
本書首發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范老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輩馬克思主義史學家,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開拓者之一。他的中國通史研究,是推動馬克思主義史學中國化的一個里程碑。正如蔡美彪先生所概括的那樣:「本書的編寫宗旨和特定的需要,都要求編者不能沿用舊有的歷史著作或教科書的編寫成例,而必須自辟蹊徑。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後,郭沫若等學者曾應用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中國古代社會。30年代的中國社會史論戰中,也有一些專論刊布。但是,應用馬克思主義觀點敘述中國整個歷史的全面貫通的著述,還是前此所未有。范文瀾曾說:本書屬於『嘗試著用馬克思主義觀點、方法寫的歷史』。」[8]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通史簡編》是科學的中國通史撰述的開山之作。
范老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除了范老在中國歷史方面有深厚的造詣以外,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和運用,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條件。
1959年,范老在《歷史研究中的幾個問題》演講中指出:
學習馬克思主義要求神似,最要不得的是貌似。學習理論是要學習馬克思主義處理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學了之後,要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實踐聯繫起來,也就是把普遍真理和當前的具體問題密切結合,獲得正確的解決。問題的發生新變無窮,解決它們的辦法也新變無窮,這才是活生生的富有生命力的馬克思主義,這才是學習馬克思主義得其神似。貌似是不管具體實踐,把書本上的馬克思主義詞句當作靈丹聖藥,把自己限制在某些抽象的公式裡面,把某些抽象的公式不問時間、地點和條件,千篇一律地加以應用。這是偽馬克思主義,是教條主義。[9]
范老這裡說的「神似」是馬克思主義,而「貌似」則是教條主義。他用「神似」和「貌似」來做比喻,既深刻,又形象。這使我想起劉知幾這位唐代的史學批評家說過的一段話,他認為,學習前賢,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貌異而心同」,即形式上有差別而思想上是相通的,這是從本質上學習了前賢;一種情況是「貌同而心異」,即形式是相同的而思想上卻相差甚遠,這是從表面上學習前賢,真正要學習的東西並未學到。他認為,學習前賢,應該是「貌異而心同」才好,即形式上有所創新,而思想上卻是相通的。[10]清人章學誠在論及中國古代史學發展、演變時寫道:「《尚書》一變而為左氏之《春秋》,《尚書》無成法而左氏有定例,以緯經也;左氏一變而為史遷之紀傳,左氏依年月,而遷書分類例,以搜逸也;遷書一變而為班氏之斷代,遷書通變化,而班氏守繩墨,以示包括也。就形貌而言,遷書遠異左氏,而班史近同遷書;蓋左氏體直,自為編年之祖,而馬班曲備,皆為紀傳之祖也;推精微而言,則遷書之去左氏也近,而班史之去遷書也遠。蓋遷書體圓用神,多得《尚書》之遺,班氏體方用智,多得《官禮》之意也。」[11]我們可以把章學誠說的「形貌」理解為「貌似」,把「精微」理解為「神似」。在章學誠看來,《左傳》和《史記》,一為編年,一為紀傳,形貌大不一樣,而史家旨趣卻相近。反之,《漢書》和《史記》同為紀傳之書,形貌相同,而史家旨趣卻相去甚遠。以上劉、章兩位史學批評家所論,對於我們理解范老在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問題上思之甚深,有很大的幫助。
我認為,范老用「神似」來比喻真正把馬克思主義學好,學到手,而且也能運用得當,是他的深刻體會的反映和概括。他的《中國通史簡編》,「全書很少引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文句,絕少教條式的空泛議論,而是具體分析具體事物,夾敘夾議,顯示出中國歷史的特點。所以本書出版後,既反對了『離開中國特點談論馬克思主義』的教條主義,又開拓了以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編寫中國歷史的新境界,從兩個方面取得了具有時代特徵的成就,開一代之學風」[12]。讀范老的歷史撰述和他的有關言論,對我們今天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重要的啟迪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