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種存在形式

2024-08-14 18:24:33 作者: 瞿林東

  中國古代史學擁有厚重的歷史理論遺產,它主要表現為三種存在形式。第一種形式,是作為史書之構成的一個部分的「史論」;第二種形式,是獨立的歷史評論專篇;第三種形式,是歷史評論專書。多種存在形式,這是中國古代歷史理論的一個特點。

  又如《左傳·隱公四年》記:「君子曰:『石碏,純臣也。惡州吁而(石)厚與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這是針對下述史事發表的評論:衛國人州吁殺衛國國君而自立,衛大夫石碏之子石厚與州吁交往甚密,石碏乃用計殺死州吁,同時派人殺死本人之子石厚,故《左傳》作者稱石碏為「純臣」,表彰「大義滅親」之舉。《左傳》的歷史評論多類此。因《左傳》記春秋歷史,而孔子為春秋末年人,故《左傳》也引用孔子言論來評論史事;從孔子來說,這帶有批評時事的性質,而對《左傳》作者和後人來說,自也是評論歷史的一部分。

  《左傳》的「君子曰」這種歷史評論形式,在秦漢以後的中國史學上獲得長足的發展。《史記》的紀、表、書、世家、列傳中的「太史公曰」堪為佳作,反映了司馬遷的歷史見解,其中多有理論上的建樹。在《漢書》等歷代正史中,其紀、表、志、傳中的史論亦有許多佳作,不乏理論上的創見。以《漢紀》《後漢紀》《資治通鑑》等為代表的編年體史書,在形式上可以說是直接繼承、發展了《左傳》的「君子曰」的風格,所不同的是它們更著意於興亡治亂之故的評論。以《通典》為代表的典制體史書,其歷史評論涉及國家職能的各個方面,包含經濟、官制、法制、地方建置、民族等。這種形式的歷史評論,在中國古代其他體裁的史書中,也不同程度地有所反映。

  

  其次說第二種形式。在中國古代歷史文獻中,獨立的歷史評論專篇占有重要的分量。它們多存在於各種文集、總集、文選、奏議、書信之中,有些也散見於各種史書的徵引之中。就歷代文集來說,歷史評論的文章在在多有,且不乏千古名篇,如柳宗元的《封建論》、歐陽修的《正統論》等,皆見於文集之中。又如總集《文苑英華》,專立「史論」一目,所收歷史評論專篇,以論歷代興亡為主,其中有的原文已佚,賴此得以流傳。有的歷史評論專篇,久已遺佚,只是由於史書的引用才得以保存下來,如《國語·周語下》載太子晉諫周靈王語、《國語·鄭語》載史伯論周王室行將衰落語、《國語·楚語下》載觀射父對楚昭王所問語等,都是涉及歷史進程問題的重要篇章。《國語》以記言著稱,所載時人問對,多含有評論歷史的內容。秦漢以下,如《史記·太史公自序》載司馬談《論六家要指》,《秦始皇本紀》載賈誼《過秦論》,《後漢書·班彪列傳》載班彪《王命論》,《三國志·蜀書》載諸葛亮《隆中對》,《舊唐書·馬周傳》載馬周答唐太宗問治國之方略語等,都是有名的史論和政論。此種專篇,史書中保存很多,是一份極其重要的思想遺產。以上所舉種種史論專篇,或指陳歷史形勢,或縱論興亡成敗,或闡說歷史環境與政治體制之關係,或論述某個皇朝存在之根據,都具有鮮明的理論色彩。

  最後說第三種形式。毫無疑問,歷史評論專書更集中地反映了歷史理論的面貌及其發展趨勢。在這方面,王夫之的《讀通鑑論》《宋論》是備受關注的。宋人范祖禹的《唐鑒》、孫甫的《唐史論斷》亦不失為名作。這幾部書,包含了豐富的歷史理論。那麼,在中國古代史學發展史上,是否還有更多的著作應當進入歷史理論的視野呢?在這個問題上,從研究工作來看,一是要深入發掘,二是要轉換視角,改變一些早已形成的觀念。譬如《周易》這部書,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解釋它。章學誠認為:「六經皆史也。」他還用設問的口氣,著意回答了《易》「與史同科」的問題。[3]從前人解釋《易》之三義來看,所謂「易簡」「變易」「不易」所包含的內容,涉及天地自然、社會人事、倫理原則等[4],其關於歷史哲學之內容則居多。又如《呂氏春秋》《淮南子》等,歷來認為是子書,但唐人劉知幾說它們「多以敘事為宗,舉而論之,抑亦史之雜也」[5]。其中說理部分與歷史理論頗相關聯。再如《鹽鐵論》之論國家財政與社會生活的關係,《人物誌》之論人物品評的原則與標準,《帝王略論》之評價歷代帝王優劣及其根據,《貞觀政要》《通鑑直解》之論歷史鑑戒與為政之道,《明夷待訪錄》之批判專制制度,等等,都是各有特色的關於歷史理論之書。

  以上所舉三種形式,只是就歷史理論在古代文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來說的,這裡並不排除還有其他的存在形式。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