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西方美學史 第6卷 二十世紀美學 上> 第二節 摩爾和艾耶爾對分析美學的貢獻

第二節 摩爾和艾耶爾對分析美學的貢獻

2024-08-14 18:16:53 作者: 張德興

  摩爾(George Edward Moore,1873—1958年)是邏輯實證主義和分析哲學的創始人之一,分析美學的先驅。他生於倫敦,曾就學於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後長期在該校任哲學教授,曾被選為英國科學院院士。主要著作有《倫理學原理》(1903年)、《倫理學》(1912年)、《哲學的幾個主要問題》(1953年)等。

  在哲學思想方面,摩爾起先受黑格爾主義者布拉德雷等人的影響,但後來提出了一種對概念進行邏輯分析的方法,成為邏輯實證主義的創始人之一。摩爾的邏輯實證主義是對在英國思想界占統治地位的黑格爾主義的反叛,其實質是對主觀唯心主義與客觀唯心主義的一種調和。摩爾提出了一種以「常識」為依據的多元論的本體論,認為常識對於宇宙具有明確的觀點,「常識的觀點認為,在宇宙間確乎有:1.在空間存在的物質事物,和2.在地球上的動物和人的意識活動」。[1]他承認物質事物的客觀實在性,同時也把人的意識活動與物質事物區別開來。

  然而,他又認為,人的主觀意識是與物質事物同樣的獨立實體,他以對教堂之塔的意識為例加以說明:「例如在某一特殊情況下呈現於我的教堂之塔的現象,只有當我看見它的時候才存在,並且不能被說成是和任何物質事物在同一空間或和任何物質事物有任何距離。」[2]

  從上述二元本體論出發,摩爾提出了一種直覺對象的認識方法。他認為,在認識對象的活動中,並不存在摹寫、意象和觀念的中介,對象會直接呈現於心靈之前,而意識則直接認識對象。意識所認識的正是客觀實在本身。

  

  摩爾對分析美學的最大貢獻在於他所提出的邏輯分析方法。早在1903年問世的《倫理學原理》一書中,他就運用這一方法分析倫理學問題,同時,也對「美」這一概念進行了分析。摩爾首先對「善」這一概念進行了重點分析。他指出,「善」與「黃」一樣,是一個單純的概念,因此如同不能向一個事先不知道「黃」的人闡明「黃」是什麼一樣,對於事先不知何為「善」的人同樣也無法向他闡明什麼是善。在摩爾看來,定義也就是對於複合的對象進行分析,「『定義』的最重要的意義是這樣一個意義,在這個意義上,一個定義要陳述那些必定構成某一整體的各個部分。然而,在這個意義上,『善』是沒有定義的,因為它是單純的,並沒有若干部分」。[3]

  然而,許多哲學家卻企圖給「善」下定義。因為倫理學目的在於發現什麼性質是屬於一切善的事物的,所以哲學家們便認為,當他們說出這些性質時,實際上就是在給「善」下定義,這些性質也就是善性。摩爾把這種看法稱之為「自然主義的謬誤」。[4]這種謬誤也就是把兩個「自然客體」相互混淆起來,並用一個給另一個下定義。摩爾指出,「善」並不是一種能夠在時間中實際存在的自然性質,它所表示的只是一種內在價值,人們只能通過直覺對它加以認識,而不能用快樂或獲得所期望的對象等來加以定義。否則,就會陷入「自然主義的謬誤」。

  摩爾也運用這種邏輯分析方法對「美」這一概念進行分析,認為美和善一樣不能下定義。

  他指出,美也只是一種內在價值。正如對待善一樣,企圖為「美」下定義也極其容易犯「自然主義的謬誤」。因為美並不能如科學認識那樣對事實加以描述,美所表示的僅僅是一種情感狀態。因此,「我們說『看到一事物的美』,一般意指對它的各個美質具有一種情感」。[5]也就是說,摩爾通過對美加以邏輯分析,得出美只是表示一種情感狀態的結論,從而否定了為美下定義的可能性。從這種基本立場出發,摩爾進一步分析了審美活動。首先,他指出,審美鑑賞以對審美對象的認識為基礎。因為當一個人看到一幅美麗的圖畫時,他很可能並未看到任何美麗的東西。也就是說,他對畫的美並無認識,那麼他也就不可能欣賞這幅畫。當然,對對象的美的認識「僅僅意指對該客體所具有的各個美質之認識,而不是意指對該客體所具有的其他各個質之認識」[6]。另一方面,如果把真正的美質歸屬於一個並不具備這種質的客體,也會造成一種「判斷錯誤」。其次,審美鑑賞「不僅包含對客體中美的東西之單純認識,而且包含某種感情或情感」。[7]要領悟對象之美就應當具有一種適當的感情,而且,「情感的不同似乎跟所感知的美之種類不同是相適應的……某一種美之意識同相應的情感一起構成整體,比在觀賞該特殊的美之客體時產生任何其他情感的情形都要好些」。[8]顯然,摩爾不僅看到審美活動伴隨情感活動這一基本特徵,而且還看到了對於不同的美的欣賞是與不同的情感活動相適應的,這就更精微地揭示了審美活動的情感特徵。再次,審美鑑賞是對作為有機整體的對象的欣賞。摩爾認為,美的客體是一些由各部分有機統一而成的複雜整體,對整體的欣賞應包含對各部分的欣賞。而在具有種種特徵的美的客體中,它區別於其他美的客體的質更為重要。儘管在一切美的客體中可能發現某些特徵或多或少地存在著,然而,美的客體的特有的質對於它的美更必不可少。「該客體一旦失去其特有的各個質,比失去共有的各個質,更會喪失其美;而且,各個共有的質,憑其本身,正像各個特有的質一樣,根本不能提供美。」[9]可見,摩爾更重視的是對象的獨特性質對於它的美所具有的意義。同時,他認為各孤立的特質並不提供美,只有整體才美,這種看法是對西方美學中傳統的有機整體思想的繼承。最後,他把審美鑑賞與善相聯繫,揭示了審美鑑賞的倫理學性質。他指出:「意識到一個美的對象,是一件具有巨大的內在價值的事物。」[10]對於美的事物的欣賞本身就是善的。摩爾把美與善看成是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一對概念,認為美的事物必定是善的,因為美的事物具有一種內在價值。這種美善統一的觀點早在古希臘柏拉圖美學中已有明確的論述,並成為西方美學的一個優良傳統。由此也可以看到,儘管摩爾的哲學和美學思想具有反傳統的傾向,然而他是受到西方文化傳統哺育而成長起來的,不可能根本割斷與傳統的聯繫。

  此外,摩爾還對審美欣賞的多樣性問題作出了自己的解釋,他指出:「在相當數量的人們看作美的事物中,也許存在某種美質,而意見分歧之所以產生,可能由於不同的人們僅僅注意了同一客體中的各個不同的質,也可能由於確實錯誤地把丑質看作真正的美質;然而前一情況遠比後一情況經常。」[11]這種看法對於審美欣賞多樣性的原因的揭示是很有說服力的。

  總之,摩爾從語言、概念角度認為「美」是不可定義的,它只是一種內在價值,認為審美價值是由美的客體、相應的情感,以及對客體實在性的真實信念等組成的有機整體,並對審美鑑賞進行了簡要然而不失為深刻的分析,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採用邏輯分析法分析美學問題的範例。儘管他並沒有對美學問題進行系統的研究,然而卻為分析美學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首先極大地影響了艾耶爾和維根斯坦,成為分析美學的重要前驅。同時,他關於善和美等價值是獨特的、「非自然的」性質的觀點,直接影響了克萊夫·貝爾和羅吉·弗萊。

  艾耶爾(Alfred Jules Ayer,1910—1989年)沿著摩爾開闢的方向繼續前進,進一步發展了邏輯分析方法,推動了分析美學的發展。艾耶爾是英國哲學家,邏輯實證主義重要代表之一,曾在伊頓公學和牛津大學肄業,曾任牛津大學基督學院、沃爾夫森學院研究員和邏輯學教授、倫敦大學哲學教授、英國科學院院士。主要著作有:《語言、真理與邏輯》(1936年)、《經驗知識的基礎》(1940年)、《哲學的中心問題》(1973年)等。

  艾耶爾站在邏輯實證主義的哲學立場上,要求「拒斥形上學」,主張把哲學變成對語言的邏輯分析活動。他認為,「一切形上學的斷定都是沒有意義的」[12],形上學的根本來源就是語言上的混亂,形上學家們被語言在語法上的表面特點所迷惑。因為在語言中,表達存在命題的句子與表達屬性命題的句子可以有同樣的語法形式和結構。這樣就造成了語言上的混亂。例如「獨角獸是虛構的」這一命題與「狗是忠實的」這句話有表面上的類似,具有同樣的邏輯結構。然而,狗是實際存在的,獨角獸卻不是實際存在的。不過,「獨角獸是虛構的」這句話卻暗含著這層意思:除非獨角獸以某種方式存在,否則它們就不能夠具有虛構的這種屬性。顯然,這句話包含著說虛構的對象是存在的這一矛盾。這種現象充分說明了形上學與語言混亂的內在聯繫。因此,艾耶爾認為對語言的邏輯分析至關重要。他強調尊重事實和經驗,從經驗主義出發,要求把對科學語言的邏輯分析與對科學內容的經驗證實結合在一起,提出把「可證實性原則」作為檢驗哲學命題是否有意義的依據。在他看來,不能被經驗證實的命題便是「妄命題」,「表達那個命題的句子從情感上說對他可能是有意義的;但是那個句子在字面上是沒有意義的」。[13]他認為,傳統哲學、倫理學的命題都是這樣一些「妄命題」。他舉例說,假如對某人說:「你偷錢是做錯了」,這比起只說「你偷錢」並沒有陳述更多的東西。因為「你偷錢」這可以由經驗證實,而至於偷錢是否做錯卻不能為經驗所證實,並沒有確定其真假。因此,說偷錢是錯誤的,只不過表明說話者的情感態度而已。因此倫理學概念不過是用來表達情感、喚起情感,並由於喚起情感而刺激行動,它們不能納入真與假的範疇之中。

  正是從上述基本看法出發,艾耶爾論述了美學問題。他指出,美學上的命題也是一些不能由經驗證實的「妄命題」。因為「美學的詞的確是與倫理學的詞以同樣的方式使用的。如像『美的』和『討厭的』這樣的美學的詞的運用,是和倫理學的詞的運用一樣,不是用來構成事實命題,而只是表達某些情感和喚起某種反應。和倫理學一樣,接著也就必然會認為把客觀效准歸之於美學判斷是沒有意義的,並且,不可能討論到美學中的價值問題,而只能討論到事實問題」。[14]艾耶爾的這個看法與維根斯坦是一致的。維根斯坦也認為,「美的」、「可愛的」這樣的詞只不過表達了某種主觀的態度而已。

  艾耶爾還認為,美學由於只表達情感態度,所以不是一門「體現知識」的學科。因此,關於審美感受產生的原因,為什麼不同的社會會產生和稱讚它們自己的藝術作品,為什麼一定社會中趣味會變易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知識,因此它們不是美學的課題,而是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課題。美學批評的目的不是給予知識,而是交流情感。批評家們只是藉助於考察作品的某些特點而表達自己的情感,並力圖使別人也分享他們的情感。由此艾耶爾得出結論:「任何企圖把我們之運用倫理學概念和美學概念作為有關一種區別於事實世界的價值世界存在的形上學學說的基礎,都包含著對這些概念的一種錯誤分析。」[15]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艾耶爾在否定美學是一門關於知識的科學的同時,在具體談到文藝作品時,卻把文藝創作與美學理論作了區別。他指出,文藝作品有其特殊性,「一件藝術作品,不一定會由於構成它的一切命題是字面上虛假的而成為較差的作品」。[16]在美學理論中,許多審美判斷只是表達某種情感,然而卻無法用經驗證實的無意義的「妄命題」,而在文藝創作中則不能這樣說了。艾耶爾說:「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詩人所寫出來的句子是有字面意義的……說許多文學作品是由假話所構成,並不等於說它們是由妄命題所構成。」[17]至於為什麼文藝作品儘管是虛構的,然而卻又不是「妄命題」,是具有意義的理由,艾耶爾並沒有展開討論。不過從他把美學理論與文藝創作實踐區別開來的做法中,我們可以約略窺見他貶抑美學研究、然而卻又無法否定文藝創作的意義這樣一種無奈。既然文藝創作是有意義的,那麼包含了對於文藝創作的研究的美學為何是無意義的呢?文藝作品是虛構的,那麼它們為何不是不能由經驗證實的「妄命題」呢?艾耶爾沒有提出、也不願意提出這樣的問題。

  艾耶爾所謂美學判斷只是一種情感的表達的看法直接受到瑞恰茲語義學美學的影響,是對瑞恰茲關於情感語言的論述和美學術語只是「幻影」的看法的繼承和片面的發揮。他運用邏輯分析方法對美學問題的探討深化了摩爾的方法論,他所得出的某些論斷與維根斯坦的美學理論相互呼應,直接影響了以後的韋茲、肯尼克等分析美學家,從而使他成為分析美學發展中情感主義階段的代表人物之一。

  [1] 摩爾:《哲學的幾個主要問題》,見《分析的時代》,23頁。

  [2] 摩爾:《哲學的幾個主要問題》,見《分析的時代》,29頁。

  [3] 摩爾:《倫理學原理》,15頁。

  [4] 同上書,16頁。

  [5] 摩爾:《倫理學原理》,197~198頁。

  [6] 同上書,197頁。

  [7] 同上書,196頁。

  [8] 同上書,196頁。

  [9] 同上書,203頁。

  [10] 同上書,34頁。

  [11] 摩爾:《倫理學原理》,206頁。

  [12] 艾耶爾:《語言、真理與邏輯》,41頁,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

  [13] 艾耶爾:《語言、真理與邏輯》,34頁。

  [14] 同上書,129頁。

  [15] 艾耶爾:《語言、真理與邏輯》,130頁。

  [16] 同上書,45頁。

  [17] 同上書,45頁。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