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恩格斯的美學思想
2024-08-14 18:12:33
作者: 蔣孔陽
恩格斯(Frederich Engels,1820-1895年)生於普魯士王國巴門城的一個紡織廠主家庭。從小受宗教教育,但他從實際生活中看到當時宗教生活的黑暗面,對宗教信仰產生懷疑。在愛北裴特理科中學學習時對文學發生興趣。中學畢業後父親不允其入大學深造,被迫到大城市不萊梅一家貿易公司當辦事員。業餘時間從事文學創作,發表了詩作《貝都英人》(1837年)、喜劇《刀槍不入的多格弗里特》(1839年)等。寫於1839年7-8月間的《德意志的七月時光》歌頌了法國大革命,表達了反抗封建制度的民主主義情懷。1839-1841年曾與當地小資產階級文學團體"青年德意志"派發生聯繫。在該派《德國電訊》上發表過詩歌、特寫、評論多篇,但不久便超越了該派的思想,成為民主主義和無神論者。1841年春服兵役去柏林,常去柏林大學聽課,後加入"青年黑格爾"派,成為該派雜誌《雅典娜神殿》長期撰稿人,針對官方浪漫派哲學家謝林為黑格爾辯護的行徑寫過兩本批判性小冊子《謝林的啟示》和《謝林——基督的哲學家》,還寫過長文批評青年德意志派批評家榮克的《德國現代文學講義》,表明與青年德意志派的最終決裂。在柏林後期,他開始受到費爾巴哈著作的影響,逐漸脫離黑格爾主義而轉向唯物主義。1842年秋,服役期滿先回巴黎,很快又被父親派往英國曼徹斯特一家公司服務。在英國期間,他放棄了文學創作,主要投身於科學理論研究和革命活動。他經常深入工人住宅區進行調查研究,寫成《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並開始在《萊茵報》發表文章,後又在馬克思參編的《德法年鑑》上發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表達了批判資本主義經濟的社會主義觀點。1844年8月底,路過巴黎時結識了馬克思,兩位巨人從此攜手合作,開始了創立歷史唯物主義的新世界觀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他們1845-1846年合寫了《神聖家族》、《德意志意識形態》等重要著作,1848年他投入歐洲資產階級革命,革命失敗後他寫了《德國農民戰爭》、《德國的革命與反革命》等著作總結歷史經驗。馬克思逝世後,恩格斯成為國際工人運動中公認的導師和理論權威。他一方面加緊整理馬克思的遺著,先後出版了《資本論》第二、第三兩卷;另一方面針對黨內"左"、右傾機會主義思想展開嚴肅批判,以捍衛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原則,使之不受歪曲。
本章節來源於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
同馬克思一樣,恩格斯也有豐富深刻的美學思想,這些美學思想也緊密地與現實鬥爭結合在一起。下面予以簡要述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