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藝術對世界的掌握方式
2024-08-14 18:12:25
作者: 蔣孔陽
在《導言》里,馬克思還提出了關於藝術地掌握世界的方式問題,這就涉及藝術的根本特性問題。馬克思是在論及政治經濟學掌握世界方法時提出如下觀點的:
整體,當它在頭腦中作為思想的整體而出現時,是思維著的頭腦的產物,這個頭腦用它所專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這種方式是不同於對世界的藝術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實踐精神的掌握的。[49]
馬克思在這裡,雖未直接論述藝術掌握世界的方式,但是他把藝術掌握世界的方式與政治經濟學的、宗教的、實踐-精神的三種掌握世界的方式作了明確的區分,這就使我們有可能對這四種掌握世界的方式進行比較研究,並從中推出馬克思心目中藝術掌握世界方式的特點。
首先看政治經濟學掌握世界的方式。上面引文中,這種政治經濟學的掌握方式是人的頭腦通過"思維"活動把世界作為"整體"來掌握,這也就是辯證思維的掌握方式。辯證思維的掌握方式同日常從感性到理性、從具體到抽象的理性認識過程不同。這裡馬克思區分了兩種"具體"。後者的"具體"只是指感性事物的直觀表象,是思維的邏輯起點;而前者的"具體"則是思維對對象作整體把握所達到的多樣統一的邏輯結果。馬克思進而指出了思維把握現實的兩條不同道路,第一條是從完整的表象出發,向抽象的規定蒸發:第二條則是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道路。第一條道路上,思維只是抽象和分析的過程,"完整的表象蒸發為抽象的規定",只能達到對具體事物的邏輯概括和一般規定,而拋棄了它的豐富多樣性,因而是對事物片面的、表面的反映。馬克思認為,17世紀政治經濟學家走的就是這條道路。他們往往從作為全部社會生產行程的基礎和主體的人口開始,這似乎是正確的,但實際上是錯誤的。因為在馬克思看來,"拋開構成人口的階級,人口就是一個抽象。如果我不知道這些階級所依據的因素,如僱傭勞動、資本等等,階級又是一句空話。而這些因素是以交換、分工、價格等等為前提的。比如資本,如果沒有僱傭勞動、價值、貨幣、價格等等,它就什麼也不是"。因此,如果從人口著手,就只是從一個混沌的關於整體的表象出發,在分析中達到越來越稀薄的抽象,只是一些最簡單的規定。這實際上是一種割裂、肢解完整事物的形上學思維方式,或黑格爾所說的"知性思維"方式。而馬克思則主張第二條路,就是把上述邏輯行程顛倒過來,通過辯證綜合,由抽象一步步向具體上升,使"抽象的規定在思維的行程中導致具體的再現"。例如搞清楚僱傭勞動和資本,也就容易弄清楚什麼是階級,直到最後回到"人口",此時,人口已不是一個混沌的關於整體的表象,而是一個具有許多關係的規定的豐富的整體了。這是因為"具體之所以具體,因為它是許多規定的綜合,因而是多樣性的統一。因此它在思維中表現為綜合的過程,表現為結果,而不是表現為起點"[50]。這是與形上學知性思維方式對立的辯證思維或整體思維方式,這也是馬克思所說的政治經濟學掌握世界的唯一正確的方式。當然,也是哲學、史學等一切理論思維正確地從整體上把握世界的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馬克思這裡講的辯證(整體)思維與黑格爾的辯證思維還是有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區別的。黑格爾是把外在客觀世界即實在理解為思維的結果和產物,而馬克思講的作為思維著的頭腦產物的整體,則是對實在的近似正確的邏輯反映,而實在仍在人的頭腦之外保持著其客觀獨立性。
本章節來源於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
其次看"實踐-精神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我們認為這是一種偏重於同感性實際事物打交道的意識活動,一種不脫離日常實踐內容的經驗性思維。它當然也是一種有意識的精神活動,但具有執著於感性實踐的務實傾向,這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對世界最常見的一種掌握方式,也可稱為日常經驗思維方式。[51]
"實踐-精神的"思維方式,作為人類對世界的掌握方式,在發生學上是早於專門的抽象、邏輯思維的,也是社會分工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分工之前人類的一種基本思維方式。馬克思指出:"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人們的想像、思維、精神交往在這裡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這種與人們直接的物質實踐活動交織在一起的意識活動,就是人對世界"實踐-精神的"掌握方式。在人的實踐發展到(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社會分工的出現時,道德、哲學、藝術、宗教等才從"實踐-精神的"掌握世界的方式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意識形式。正如馬克思所說:
從這個時候起意識才能現實地想像:它是和現存實踐的意識不同的某種東西;它不用想像某種現實的東西就能現實地想像某種東西。從這個時候起,意識才能擺脫世界而去構造"純粹的"理論、神學、哲學、道德等等。[52]
馬克思所說的"現存實踐的意識",是直接與實踐相結合的精神活動的產物,也就是"實踐-精神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所形成的意識,與擺脫現實世界去構造"純粹"的理論、神學、哲學、道德等意識是不同的。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實踐-精神的"掌握世界的方式,並未隨著人的實踐和分工的發展而消失,而是繼續存在,繼續為人類所使用,只是日益提到更高的水平而已。這是因為人類的全部意識活動都是與世界打交道,都是在對世界進行掌握,而除了較為純粹的理論思維活動和較為專門的宗教、藝術等活動外,人們日常最大量的意識活動還是直接與實踐打交道的"實踐-精神的"掌握世界的活動,或日常經驗思維活動。因此,只要人類還存在,這種掌握世界的方式就不會消失,而只會在更高的水平上發展起來,從而直接支配人的實踐活動、實現預想目標的日常經驗思維活動發展得更精細、更完善。
再次,是宗教的掌握世界的方式。在馬克思看來,宗教是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自然力和社會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虛幻的、顛倒的反映,是人間力量採取超人間力量的形式。它主張信仰和聽從在現實的人間之外,存在著主宰人們命運的超自然和超人間的神秘力量和神秘境界,使信徒由此產生崇拜、敬畏等的虔誠感情。宗教也是對世界的一種特殊的掌握方式,雖然宗教方式是對外部世界的虛幻、顛倒的掌握。
最後看看藝術掌握世界的方式。從前面三種掌握方式看,基本上都是人的頭腦用精神思維、意識活動方式對世界進行掌握,作為與它們並列的掌握方式,藝術總體上亦應屬於精神思維、意識活動的範圍,只是在掌握世界的具體方式上與前三種不同。從全世界範圍看,藝術的前身或史前藝術的典型形式都是神話。神話思維的特點包含了藝術掌握世界方式的基本特點。所以馬克思對神化本質的概括有助於揭示藝術掌握方式的特徵。他在談到希臘神話時說道:
任何神話都是用想像和藉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希臘藝術的前提是希臘神話,也就是已經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53]
這裡馬克思實際上提出了藝術掌握世界方式的三個基本特點:①藝術是對世界(自然和社會)從思維、觀念、意識上的一種加工方式;②這種加工在思維上的基本方式是想像和幻想;③對世界藝術加工的實質是"形象化",因此,藝術掌握世界方式的產品或成果應是藝術形象。當然,馬克思還在其他地方談到藝術不同於理論等方式的另一重要特點是,藝術家在掌握世界,對世界進行藝術加工時個性化十分鮮明。
這樣,馬克思在藝術生產論基礎上,科學地揭示了藝術生產不同於其他三種掌握世界的方式的重要特點,為我們深入研究藝術的本質和規律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