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西方美學史 第5卷 十九世紀美學> 第三節 藝術起源的核心:功利性

第三節 藝術起源的核心:功利性

2024-08-14 18:11:33 作者: 蔣孔陽

  普列漢諾夫在《沒有地址的信》中曾指出:"我堅決地相信,如果我們不把握著下面這個思想,那麼我們將一點也不懂得原始藝術的歷史:勞動先於藝術,總之,人最初是從功利觀點來觀察事物和現象,只是後來才站到審美的觀點上來看待它們。"[20]普列漢諾夫引用了大量人類學的材料論證了自己的論點。在這方面,希爾恩的基本觀點與他不謀而合,都把功利性看成是藝術起源的核心。

  首先,希爾恩明確反對"藝術無利害關係"說,強調藝術和藝術作品的非審美性。在西方美學史上,康德、席勒等人認為,真正的藝術只有自身的目的,他們反對任何外在的目的,反對藝術涉及利害關係。在希爾恩看來,這種看法是站不住腳的。真正的藝術並不是只具有純粹的審美目的。在原始藝術中,裝飾藝術是最典型的形式。"在一個部落的裝飾藝術被仔細考察的每一場合中,對我們來說僅僅是修飾的東西對於正在被談論的種族來說,卻充滿了實用的、非審美的意義,這是很明顯的。"[21]不僅裝飾藝術,而且一切藝術形式都起源於功利的目的,而其審美的目的只是偶然的興趣,當然,這種偶然興趣是獨立於直接功利的興趣的。只有在非審美的基礎上,藝術的審美特性才逐漸發展起來。"例如,即使詩主要是帶有敘述歷史的目的被寫成的,它們也必定會給詩人和讀者提供把它們作為純藝術品來考慮的機會。正如道德感最初完全是在非倫理的行為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一樣,美感的精練化也被藝術作品所促進,而藝術品本身則可能完全服務於非審美的目的。"[22]只要把希爾恩的這番話與上面所引的普列漢諾夫的話對照一下,就不難發現,希爾恩對藝術非審美性的強調,對於藝術從非審美到審美的過渡的論述,充分揭示了藝術起源的功利性以及藝術向審美活動過渡的必然性。他的基本思路與普列漢諾夫完全一致。

  其次,希爾恩具體分析了藝術的功利性。他認為,藝術的功利性是藝術得以產生的關鍵,即使後來藝術得到了高度發展,也仍包含著功利的目的在內。他說:"如果我們研究的是藝術發展的較晚階段的話,那麼,還可以表明,在最高水準上,藝術像在其最低階段上一樣,仍然與具體效用有著緊密的聯繫。藝術永遠不會停止傳達(知識),永遠不會停止娛樂,永遠不會停止刺激,也永遠不會失去某種巫術效果。"[23]藝術具有一種重大的社會使命,即它有助於生活鬥爭並因此而獲得了發展。

  希爾恩把藝術所具有的具體功利作用歸納為下列幾個方面。

  第一,減輕勞動中的勞累和痛苦,娛樂人們的身心。原始人類的生產力十分低下,因此,維持生存所必需的勞動十分艱苦。原始藝術的一個重要作用便是減輕勞動中的勞累和痛苦。西方旅行者西格諾·薩瓦多曾描述過這樣一段親身經歷:他在澳洲土著居住區旅行時,常常看到土人們由於艱苦的勞動而精疲力竭地躺在地上。可是一旦他們聽到薩瓦多唱起土人們最喜愛的舞蹈歌曲時,他們就會同聲應和。幾分鐘後,薩瓦多就鼓勵他們:"努力干吧!"這時土人們就會逐漸重新工作起來。而一有機會,原始人類便會載歌載舞,在歌舞中獲得快樂。

  第二,在戰爭中鼓舞士氣、嚇唬敵人。好戰的原始部落的戰爭題材的舞蹈、啞劇、歌曲等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根本原因就是這些藝術對於戰爭具有實際的效用。例如,北美印第安人、毛利人、達雅克人都利用藝術來鼓舞士氣,促進團結一致,嚇唬敵人。其實,在現代民族中,藝術的這種效用仍然清晰可見。例如《大刀進行曲》這樣的抗日歌曲在抗戰中就有明顯的鼓舞士氣的作用。

  第三,藝術具有宣洩和撫慰的作用。希爾恩指出:"當一位詩人通過虛構而賦予他自身的痛苦以某種藝術形式時,他所獲得的撫慰無疑是在表現的渠道中通過情感的轉移而得到的一種效果。"[24]對於藝術欣賞者也是如此,藝術通過宣洩情感的作用而使欣賞者的心理得到平衡,恢復平靜的心境。顯然,希爾恩的這種看法是對亞里士多德"宣洩"說的繼承。

  第四,傳達信息的作用。在原始部落中,藝術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功用便是交流生活鬥爭的經驗,並使這種經驗代代相傳。

  請記住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第五,原始藝術在性選擇和激發性慾方面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爪哇和蘇門答臘的馬來人中,男子往往用歌唱來取悅異性,贏得姑娘的芳心。在古老的印第安詩歌和傳說中,對於浪漫的作愛的描繪則是十分著名的。因此希爾恩指出,"特別是在低級發展階段的部落中,戀愛舞蹈無疑被用作一種卓有成效的激發性慾的手段"[25]

  總之,原始藝術與原始人類的十分明確的功利動機不可分割,否則就無法理解在遠古時代惡劣的生存環境中,原始人類連生存下去都十分艱難,為什麼他們還會有在穴居的洞壁上作畫、在半飢不飽的狀態中唱歌跳舞的雅興。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