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斯賓塞的美學理論
2024-08-14 18:10:36
作者: 蔣孔陽
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年)是英國哲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美學家。出身於中學教師家庭,僅讀過三年私塾,通過艱苦努力自學成才,在社會科學的許多領域都頗有建樹,成為英國實證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美學方面,他的遊戲說理論也有很大的影響。他曾做過電氣工程師和《經濟學家》雜誌的副主編,1853年接受了他叔叔的一筆遺產後,辭去公職,專事著述。他的著作頗豐,涉及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和美學等領域,主要有:《社會靜力學》(1850年)、《進化的假說》(1852年)、《心理學原理》(1852-1855年)、《第一原理》(1860-1862年)、《生物學原理》(1864-1867年)、《社會學原理》(1876-1896年)、《倫理學原理》(1879-1893年)等。他在《心理學原理》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遊戲說美學理論。
一 "綜合哲學"
斯賓塞在思想上廣泛受到當時的各種思想影響,從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亞當·斯密的政治經濟學、馬爾薩斯的人口論、邊沁的功利主義到孔德和穆勒的實證主義,他無不涉獵。在哲學方面,他把自己的實證主義哲學稱為"綜合哲學"。他的"綜合哲學"是孔德實證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從各方面系統地論述了實證主義觀點。
斯賓塞認為,現象背後有實體的存在,然而這實體卻是人的理性無法達到的,因為理性只能認識相對的東西。這種不可知論的觀點完全是康德哲學認識論的翻版。他指出,人類只能認識經驗世界,而不能認識實體。實體是所謂的"力",物質、運動、時間、空間都只是"力"的派生物,是相對的,而絕對的實體——"力"是一切的終點,任何經驗的方法都不能證明力的恆久性。他說:"理智的作用只限於處理經驗現象,如果企圖用它去處理現象之外的事物,那麼就會使我們陷入謬誤。"[25]顯然他亦步亦趨地緊緊追隨康德,把理性思維的作用僅僅局限在感性認識的範圍內,為宗教神秘主義留下了活動的天地。
斯賓塞認為,知識可以分為三類:低級知識、科學知識和哲學。而它們都只涉及現象,與實體無關。也就是說,知識只涉及"力"的表象,而不能認識"力"的真正本質。而這三類知識的區別僅僅在於外部聯繫和抽象的程度的不同。其中,哲學是完全相聯繫的知識,最空洞,因而對於認識事物最無用。顯而易見,斯賓塞的這種觀點完全以其不可知論和狹隘經驗論為依據,宣揚的是一種重感性認識、輕理性認識的感覺主義。
請記住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斯賓塞還像孔德等實證主義者一樣,企圖把生物學中的規律應用於人類社會,提出"社會有機論"。他認為社會是一個有機體,不同的階級則如生物的不同器官一樣,擔負著不同的職能,從而使社會有機體穩定,而各階級之間的矛盾鬥爭則是生物學中的"物競天擇"原則的表現,優勝劣敗,優等民族應當統治劣等民族。顯然,他的這種"社會有機論"完全是一種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社會哲學,同時也為後來的法西斯主義提供理論根據。另一方面,企圖用生物學規律來解決社會問題是反科學的,在方法論上則是把複雜的人類社會現象簡單化,從而無法真正認識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
二 藝術的本質:遊戲說
在西方美學史上,"遊戲說"是一種很有影響的關於藝術和審美活動本質的學說。德國古典美學的奠基人康德就已提出"遊戲說",他認為藝術是想像力的遊戲。席勒則繼承了康德的看法並加以發揮,認為藝術活動的產生是由於人類遊戲衝動的刺激,這種遊戲衝動既是想像力的遊戲,又是因人類具有過剩的精力而引起的。斯賓塞深受席勒影響,對於席勒提出的觀點進一步發揮,對過剩精力作出了細緻的分析,指出它與藝術活動的內在聯繫。他的觀點因此被人們與席勒的看法一起合稱為"席勒-斯賓塞遊戲說"。
斯賓塞的"遊戲說"也可以稱之為"過剩精力發泄說"。他認為,藝術和審美活動本質上是一種遊戲,他說:"我們稱之為遊戲的那些活動是由於這樣一種特徵而與審美活動聯繫起來的,即,它們都不以任何直接方式推動有利於生命的進程。"[26]這說明了遊戲活動是不涉及生命活動的。那麼遊戲又是為了什麼而產生的呢?斯賓塞認為,低等動物把全部生命活動都耗費在維持個體的生存之上,而高等動物則不同,高等動物有較好的營養,只需要用部分活動維持生命。高等動物具有雙重節約:活動能量的節約和注意力的節約。這樣它們就常常會獲得過剩的精力。同時,高等動物還會利用休息等方法恢復和增長精力。這些過剩的精力如果不能發泄到可以收到實際功效的活動之中,就會發泄到無所為而為的模仿或遊戲活動之中去。小狗在吃飽喝足之後會互相追逐嬉戲,小貓玩撲線團的遊戲,都是因為它們有過剩的精力需要發泄。不僅動物是如此,在人類的兒童那裡,孩子們做玩偶遊戲,做抓強盜的遊戲或者做"娃娃家"(招待客人的遊戲),也都是由於發泄過剩精力的需要。成人也是如此,人類的藝術活動和審美活動同動物的遊戲一樣,為人類發泄自己過剩精力提供了機會。從藝術和審美活動的本質乃是人類的過剩精力的發泄這一觀點出發,斯賓塞認為,藝術和審美活動將在人類生活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是因為高級組織機構將會導致能量的更大幅度的節約,而能量的不斷剩餘將會進一步提高各種審美活動在社會生活中的比例,並將進一步提高藝術的檔次,使之在更大程度上訴諸更高層次的情緒。
"過剩精力發泄說"是斯賓塞對於藝術和審美活動的起源和本質所作出的一種理論解釋,其中包含了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影響。斯賓塞認為高等動物比低等動物更為高級,從而能夠具有過剩的精力,並在發泄過剩精力時進行各種遊戲。如果從藝術和審美活動的生物學基礎上看問題,斯賓塞的觀點有一定的道理。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曾指出:"囿於粗陋的實際需要的感覺,也只具有有限的意義。對於一個挨餓的人來說並不存在人的食物形式,而只有作為食物的抽象存在;食物同樣也可能具有最粗糙的形式,並且不能說,這種進食活動與動物的進食活動有什麼不同。憂心忡忡的、貧窮的人對最美麗的景色都沒有什麼感覺。"[27]馬克思在批判異化勞動對於勞動者的巨大損害時,明確指出了從事審美活動的一個生物學上的前提條件,即生存所必需的條件,如食物等應獲得保障。從這種意義上說,斯賓塞所強調的審美活動乃是過剩精力的發泄是有合理的一面的。然而,藝術和審美活動是一種人類的社會活動,單純從生物學的角度是難以提供令人滿意的科學解釋的。這正是斯賓塞的"過剩精力發泄說"的根本錯誤所在。
三 審美活動的基本特徵
斯賓塞深受康德美學對於美的分析時提出的"非功利性"觀點的影響,也一再強調審美活動與實際利害關係無關,並把這一點作為審美活動的基本特徵。
斯賓塞指出:"通過觀察一種感情的審美特徵如何與一種擺脫了為生活服務功用的獨立性習慣地結合,我們就能更清楚地理解美感的普遍性和地位。我們幾乎不把味覺看成審美特徵。因為這方面的滿足幾乎沒有脫離為生活服務的功能。相反,我們能夠從聽覺官能的多餘活動中所獲得的快感卻具有廣闊的範圍,而聽覺官能的多餘活動在很大程度上背離了為生活服務這一功能。從根本上說,審美意識是這樣一種意識:即各種撇開實用目的的活動本身在其中組成客體。"[28]在這段話中,斯賓塞提出了這樣幾個觀點:第一,美感是一種擺脫了與實際生活相聯繫的審美心理感受。藝術和審美活動都與實際的功利無關,在藝術和審美活動中獲得的審美感受也必定與功利無關。第二,聽覺官能等人類感官的官能之所以能成為審美感官,就在於與為生活服務的功能相脫離,而味覺等感官因為幾乎無法脫離為生活服務的功能而不可能成為審美感官。第三,審美意識與實用的目的無關。可見斯賓塞反覆強調的就是把實用的功能從審美活動中徹底排除出去。
斯賓塞還認為,存在於審美活動中的審美情感不但不涉及實際生活功用,而且必定來自適度而非超量、豐富多樣而非單一的活動。這是因為審美情感包含了組成各種情緒的因素,這些因素是無窮變化的,因此,最高的審美情感具有最大的容量。他舉例說,我們在欣賞運動員溜冰時,可以發現運動員的身體姿態很優美,這是因為這種運動並不過量,不會使肌肉過度緊張抽搐,而是使它們處於平緩而協調的活動中。同樣,欣賞造型藝術時,我們的視覺感官不會負擔過重,因為平時我們已經用形式的各種奇妙組合有效地訓練了我們的感官,使我們能夠輕鬆地面對造型藝術中的各種結構因素。斯賓塞對於審美活動中感官活動狀態的分析從心理學角度揭示了審美活動的又一重要特徵,即和諧性,他從具體的審美活動分析中為我們證明了和諧性對審美活動所具有的意義。當然,他的分析主要還是側重於生物學的方面,因而對於審美活動中具有決定性影響的社會因素就不免有所忽視,使他的觀點具有明顯的理論錯誤。
四 美感的分類問題
斯賓塞認為,美感具有不同的類型,它們在程度上是不同的。具體地說,他對於美感有兩種不同的分類方法。第一種方法是根據審美對象與現實的聯繫而對審美主體產生不同的審美感受。他認為,按照這種方法,美感可以分成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再現式"的美感。例如,當人們欣賞一片美麗的風景或者聆聽一首悅耳的樂曲時,在風景和音樂所激起的模糊的精神狀態中,各種意識狀態全都是再現式的。第二類美感是"間接再現式"的美感。例如,想像性文學喚起的美感便是這種類型。從這種美感的分類方法中可以看到,斯賓塞把能夠直接通過視覺、聽覺器官感受到審美對象而引起的美感作為再現性的美感,而把不能直接被視覺、聽覺器官感受,只能藉助人的想像力才能引起的美感作為間接再現性的美感。這種分類方法的確看到了文學審美活動的特殊性,說明斯賓塞是頗具眼力的。
美感的第二種分類方法是根據美感與不同的認知要素的聯繫加以劃分的,這樣,斯賓塞認為我們就有了三種不同程度的美感:第一種美感與簡單的感覺和伴隨著表象要素的感覺相聯繫;第二種美感包含了更複雜表象要素的感知和感動;第三種美感則與超感覺和感知的意識狀態相聯繫。這三種不同類型的美感儘管逐漸更趨於完善,但在斯賓塞看來,就其中的任何一種單獨來看,都還不是美感的最完善形式。只有通過這三種程度的美感的各相應官能的全面活動,才能創造出美感的最完善形式,使具有痛感的東西降低到最低限度。斯賓塞說,遺憾的是,幾乎所有的藝術作品都是不完善的,所以人類一般很難達到最高程度的美感。
斯賓塞對於美感分類的研究開闢了美學研究的一個新的方向,他對於美感的不同分類方法觸及了美感的不同的特點。儘管從總體上來說,他的美感分類還嫌粗糙,同時比較側重心理要素,然而他在這方面的探索卻十分有意義,對於後來心理學美學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斯賓塞的美學理論在西方美學史上曾產生了較大影響,一方面啟發了快樂論美學的發展,另一方面又促進了人類學、生物學的美學研究,成為藝術發生學研究的濫觴。格蘭特·艾倫、康拉德·朗格和谷魯斯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他的美學思想的影響。
[1] 《羅斯金選集》,第20卷,282頁,1903-1912年英文版,重點號原有。
[2] 羅斯金:《拉斐爾前派的藝術主張》,見《十九世紀西方美學名著選》(英法美卷),95頁。
[3] 《羅斯金選集》,第20卷,46頁。
[4] 《羅斯金選集》,第10卷,196頁。
[5] 《十九世紀西方美學名著選》(英法美卷),100頁。
[6] 《十九世紀西方美學名著選》(英法美卷),55頁。
[7] 《羅斯金選集》,第3卷,343頁。
[8] 《十九世紀西方美學名著選》(英法美卷),109頁。
[9] 《羅斯金選集》,第4卷,287頁。
[10] 莫里斯:《藝術與社會主義》,載《西方文論選》,下卷,97頁,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
[11] 轉引自《美學史》,561頁,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
[12] 莫里斯:《藝術講演錄》,131頁,英文版,1882。
[13] 《藝術講演錄》,217頁。
[14] 同上書,58頁。
[15] 弗萊:《批評的解剖》,109頁,英文版,1957。
[16] 義大利最古老的城鎮之一,以崇拜黛安娜女神聞名。
[17] 弗雷澤:《金枝》,19頁,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
[18] 弗雷澤:《金枝》,74頁。
[19] 賴納赫:《神話·祭禮·宗教》,第1卷,英文版,1905。
[20] 參見希爾恩:《藝術的起源》,英文版,1900。
[21] 同上書,283頁。
[22] 門羅:《藝術的發展及其他文化史理論》,466~467頁,英文版,1963。
[23] 盧卡契:《審美特性》,第1卷,379~380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24] 赫利生:《藝術與儀式》,載《神話-原型批評》,74頁,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
[25] 斯賓塞:《第一原理》,107~108頁,英文版,1910。
[26] 斯賓塞:《心理學原理》,第2卷,627頁,英文版,1855。
[27]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79~8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重點號原有。
[28] 斯賓塞:《心理學原理》,第2卷,6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