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美是生活

2024-08-14 18:06:25 作者: 蔣孔陽

  "美是生活",這是車爾尼雪夫斯基美學的核心命題,恰如"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是黑格爾美學的核心命題一樣。這個定義是這樣的:

  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們在那裡面看得見依照我們的理解應當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東西,凡是顯示出生活或使我們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21]

  這個定義,從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表述來看,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美是生活;這是一個總的規定,它規定了,美的本質在於生活,美就在生活本身。第二層,那種我們在其中看得見依照我們的理解應當如此生活的事物就是美的;這是進一步對決定美的本質的生活的說明,它規定了什麼樣的生活才使事物成為美的對象——那種依照我們的理解應當如此的生活才使事物成為美的對象。第三層,那種顯示出生活或使我們想起生活的東西就是美的;這是換一個角度,從對象方面來說明美的本質,具體規定了一些不能直接讓人看見生活的自然事物的美的根由,即在於它們顯示出生活或使我們想起生活,也就是規定了自然美的本質:顯示生活或使人想起生活。這三個層次構成了車爾尼雪夫斯基關於美的本質的完整定義,這個定義不僅規定了美的本質規定性(生活,依照我們的理解應當如此的生活),而且具體規定了社會美的本質(在其中看得見生活)和自然美的本質(顯示生活或使人想起生活)。

  這個定義所考慮的主要也就是現實中的美的事物(現實美)的本質,而並不涉及藝術美。因為在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觀念中,藝術不單是美,所以,他說:"我是說那在本質上就是美的東西,而不是因為美麗地表現在藝術中所以才美的東西;我是說美的事物和現象,而不是它們在藝術作品中的美的表現。"[22]因此,他緊接著這個定義下面又說:"這個定義,似乎可以圓滿地說明在我們內心喚起美的情感的一切事例。為要證實這一點,我們就來探究一下在現實的各個領域內美的主要表現吧。"[23]

  從車爾尼雪夫斯基的這個定義本身及其推衍、闡述來看,"美是生活"的命題有其不可磨滅的貢獻和不可避免的局限。

  "美是生活"把美的本質歸於事物本身所顯示的客觀社會生活,這就有力地批判了把美的本質歸於理念(觀念)的黑格爾客觀唯心主義觀點,把美奠定在比較堅實的唯物主義基礎上。這在西方美學史上是很有意義的。它一方面掃蕩了以德國古典美學為代表的唯心主義主潮;另一方面讓唯物主義哲學比較牢固地占領了西方美學的舞台。

  這種堅定的唯物主義傾向,不僅在"美是生活"的完整命題中體現出來了,而且在這個定義的推導過程中也顯示出來。車爾尼雪夫斯基先從美感談起:"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喚起的感覺,是類似我們當著親愛的人面前時洋溢於我們心中的那種愉悅。"接著推論:"由此可知,美包含著一種可愛的、為我們的心所寶貴的東西。"然後指出:"在人覺得可愛的一切東西中最有一般性的,他覺得世界上最可愛的,就是生活。"[24]最後就得出了這樣一個定義:美是生活。這個過程就明示我們,美是美感的對象,是美的事物所包含的現實生活。因此,"美是生活"的命題,不僅從本體論上揭示了美的物質客體性,而且從認識論上闡述了美的現實客觀性。

  

  其次,"美是生活"命題也揭示了美的相對性和變易性,從而顯示出為美而鬥爭的理想化。

  這個命題中特意點明了"依照我們的理解應當如此的生活"才是決定事物的美的本質的東西。這就十分明白地表示,車爾尼雪夫斯基是認識到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決定美的本質的生活是相對於"我們"而言的"應當如此的生活",所以由這種生活決定的美,當然也是相對於一定的"我們"而言的,也是會變異的。因此,他很自然地肯定了美的時代性:"每一代的美都是而且也應該是為那一代而存在:它毫不破壞和諧,毫不違反那一代的美的要求;當美與那一代一同消逝的時候,再下一代就將會有它自己的美、新的美,誰也不會有所抱怨。"[25]同樣,他也很自然地排除了美的絕對性:"絕對的準則是在美的領域以外的"。[26]這些不僅回答了流行美學對現實美的責難,而且批駁了流行美學的被唯心主義體系窒息了辯證法之後而產生的形上學性。

  當然,由於當時沙皇專制政府的高壓政策,車爾尼雪夫斯基未能在論文中直接抨擊當時的現實生活,但是,他分析了上流社會的生活、農民的生活、商人的生活產生了不同的美,並從這些分析中得出了美的理想性:"如果說對蒼白的、病態的美人的傾慕是虛矯的、頹廢的趣味的標誌,那麼每個真正有教養的人就都感覺到真正的生活是思想和心靈的生活。"[27]"所謂人的美我們以為就是可以從其中看到生活,尤其是使我們感到神往的生活的表現,我們自己就對這種生活感到迷戀。要是我們一心嚮往所有表現了我們的理想、我們的願望和我們的愛情的目的和對象的東西,這又何奇之有?"[28]再聯繫到他對當時現實生活的醜惡現象的鬥爭,我們也可以進一步理解到"美是生活"命題的為理想而鬥爭的含義。正因為如此,他盛讚果戈理對現實生活(沙皇專制下的生活)的批判。在《俄國文學果戈理時期概觀》(1855年)中,他指出:"在俄國美文學中持久地貫徹諷刺——或者說得更公允一點,所謂批判傾向的功勳,卻應當特別歸給果戈理。"下面的原注是:"在最新的科學中,所謂批評,並非單單評判民眾生活的某一部分現象——藝術、文學、或者科學,而是一般地評判生活現象,這種評判是根據人類所達到的見解,根據這些在和理性要求相對比之下的現象所激起的感情而發的。"[29]他還直接稱讚果戈理"已經成為一切反對邪惡和平庸的人們的領袖了"[30]。這些也表明了他的美學和美的概念的鬥爭性(為改善生活而鬥爭,首先要批判現實生活)。他自己的一生就是在用文學、文學批評、美學為武器為改變俄國的社會生活而鬥爭。

  再則,"美是生活"還必然地接近了關於美的階級論的高度。

  車爾尼雪夫斯基在以"美是生活"的定義探究現實各個領域的主要表現時,由於對作為美的本質的生活進行了分析,從而得出了"鄉下美人"和"上流社會的美人"的不同表現。他說:"豐衣足食而又辛勤勞動,因此農家少女體格強壯,長得很結實,——這也是鄉下美人的必要條件。'弱不禁風'的上流社會美人在鄉下人看來是斷然'不漂亮的',……鄉下美人因為辛勤勞動,所以不能有纖細的手足,……上流社會美人的耳朵必須是小的。偏頭痛,……也成了一件有趣的、幾乎是可羨慕的事情。"[31]因而由於生活方式的結果,鄉下美人:面色鮮嫩紅潤,體格強壯,結實,生氣蓬勃,不會發胖,大手大足;上流社會美人則:蒼白,慵倦,柔弱,委頓,縴手細足,病態;而商人家庭中的美人就是:臃腫不堪,面色不健康,塗脂抹粉,牙齒發黑。[32]這種觀點,在當時系統、科學的階級論尚未流行的落後的俄國,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此外,"美是生活"突出地強調了現實中的美,批判了黑格爾關於藝術美高於現實美的片面觀點。

  在《藝術對現實的審美關係》中,車爾尼雪夫斯基在引述了費舍爾對現實中的美的幾段批評以後,立即說:"現實中的美,不管它的一切缺點,也不管那些缺點有多大,總是真正美而且能使一個健康的人完全滿意的。"然後,他一一駁斥了費舍爾的對現實美的批評,諸如自然美是無意圖的,美在現實中很少見到,現實中美的事物之美是瞬息即逝的,是不經常的,個別的事物不可能是美的等,並且從建築、繪畫、音樂、文學(詩)等方面加以證明:"藝術作品在輪廓的美上決比不上活人的面孔","一個塑像的美決不能超過一個活人的美,因為一張照片決不能比本人更美"。"在音樂中,藝術只是生活現象的可憐的再現,生活現象是與我們對藝術的渴望無關的。""在情節、典型性和性格化的完美上,詩歌作品遠不如現實。"總之,"現實生活的美是超過'創造'的想像之產物的美了"[33]

  這一切論述,儘管有許多偏頗之處,但是,它卻矯枉過正地批駁了黑格爾唯心主義美學對藝術美的過分誇大,對當時的俄國美學界肅清唯心主義美學觀是很有必要的。同時,在倡導現實主義美學原則,捍衛果戈理的文學傳統和別林斯基的文學批評傳統,肅清德國浪漫主義和法國偽古典主義美學和文學的影響上,也是勢在必行的。因此,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的命題,應該是馬克思主義美學體系確立之前的最完整的、有理論專著的唯物主義美學體系中的美的定義,似乎可以說是西方美學史上馬克思主義美學之前的舊唯物主義的集大成。它的歷史功績應該是永遠值得我們記取的。

  但是,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這個美的定義的致命的弱點。第一,它建立在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唯物主義哲學基礎上,因而還不可能是徹底的、全面的唯物主義的。這種唯物主義把人當作生物學上的一個"類",而不當作"社會關係的總和",因此,"生活"(жизиь)在車爾尼雪夫斯基那裡更多的不是指"社會生活",而是"類的生命"。這一點最為明顯地表現在他關於人的美的階級性的分析上。他雖然已經天才地猜測到了人的美有鮮明的階級性,因而有鄉下美人、商人家庭中的美人、上流社會的美人的鮮明差異,但是,他卻未能給予這種美的階級差異以科學的解釋,而把這種階級差異歸結為人的血液循環的生理性質。他這樣分析:"上流社會的美人就完全不同了:她的歷代祖先都是不靠雙手勞動而生活過來的;由於無所事事的生活,血液很少流到四肢去:手足的筋肉一代弱似一代,骨骼也愈來愈小;而其必然結果是纖細的手足。"[34]而農家姑娘既然經常勞動,因此就不會長脂肪,不會發胖;由於勞動,血液就流得很均勻,一直流到了四肢。不會停留在中間部分,因此農村姑娘的手足就發育得很有力,大手大腳也就成了鄉下美人的一種表現。這種分析明顯地帶有直觀唯物主義的性質,沒有科學地解釋美的階級性的原因。這種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倒還具有點美化俄國宗法社會農民生活之嫌,也表示車爾尼雪夫斯基是站在宗法制度農民的立場上來肯定鄉下美人之美的。

  第二,這種觀點,由於缺乏辯證法觀點,因而貶低了藝術和藝術美,把藝術和藝術美僅僅當作現實生活和現實美的蒼白代替品,從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藝術論的極端走向了費爾巴哈的機械唯物主義藝術觀的另一極端,終究未能正確解決現實(美)與藝術(美)的真實關係,在理論上暴露出了直觀唯物主義美學的藝術觀之蒼白無力。

  第三,這個命題內部包含著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其一,美的客觀性與主觀性的矛盾。從"美是生活"的本身來看,美當然是現實生活中的客觀存在,具有客觀性。車爾尼雪夫斯基本人也反覆強調這一點:"從'美是生活'這個定義就可以明白:為什麼美的領域不包含抽象的思想,而只有個別的事物,——我們只能在現實的、活生生的事物中看到生活,而抽象的、一般的思想並不包括在生活領域之內。""三,這種客觀的美,或是本質上的美,應該和形式的完美區別開來。"[35]"對我們來說,美的卻是生活本身,究竟什麼樣的觀念通過這個生物而體現,這跟我們可不相干,……我們需要的只是,這個生物在我們看來是生氣勃勃的。""美在自然界中是存在的,而不是由我們的想像把它加到自然界去的。""在現實生活中可以稱作美的事物,它在我們的眼睛裡也像它在現實生活中一樣,它的一切物質方面也都在它的身上保留下來。"[36]這些都表明,他認為美就是由客觀現實生活規定的事物的客觀屬性,但是,這個作為美的本質的"生活"卻又是"依照我們的理解應該如此的生活",那麼,美又要根據人的理解(主觀意識)來決定,又成為了具有主觀性的東西。這就給他留下了一個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這個矛盾的根源還在於,他沒有把握住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主觀與客觀的統一,而受到直觀唯物主義的局限,在社會歷史的領域中必定帶有唯心主義色彩。其二,自然美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矛盾。"美是生活"的定義,規定了自然美在於"顯示生活或使我們想起生活","自然界的美的事物,只有作為人的一種暗示才有美的意義"[37]。"在自然界中動物最容易使人想到人和他的生活,因此在動物中我們要比其他一切自然界更容易發現美和丑。""在動物界我們看到了生活;植物界使我們想到生活。"[38]這些當然是強調了自然美的生活內涵(社會性),但是,這些自然界的動物、植物、風景之類的自然屬性(色彩的新鮮、茂盛和形狀的多樣、植物的響聲、樹枝的搖盪,等等)作為構成美的外在形象的東西,似乎僅僅成為一種引起類比聯想的引子,因而在構成美的事物中事物的自然屬性就不僅沒有重要意義,甚至與社會屬性相矛盾。因為在自然美中的自然性與社會性是無法直接統一的,而必須經人的聯想活動"想起生活","看到生活",事物的自然性才轉化為社會性,這才產生自然美。這樣,自然美的自然性與社會性就是矛盾對立的,形式與內容自然也是矛盾的。這種矛盾乃是產生於直觀唯物主義無法理解在人類長期社會實踐中的自然的人化所形成的自然美的特殊性。其三,藝術和藝術美與現實和現實美的矛盾。"美是生活"突出了現實生活和現實美的重要美學價值,但是,自覺或不自覺地貶低了藝術和藝術美。這樣,在車爾尼雪夫斯基那裡就出現了一個矛盾:一方面,藝術是現實不在場時充當現實的蒼白的代替物;另一方面,藝術又要成為人的生活教科書。這也是直觀唯物主義缺乏辯證法觀點的必然結果。

  當然,儘管"美是生活"有這樣的致命弱點,但是在西方美學史上仍然是一個劃時代的美學體系的標誌,是馬克思主義美學之前關於美的本質的最具生命力的命題。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