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西方美學史 第5卷 十九世紀美學> 第九章 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美學

第九章 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美學

2024-08-14 18:06:05 作者: 蔣孔陽

  第一節 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生平和思想

  尼古拉·加夫里洛維奇·車爾尼雪夫斯基(Николай Гаврилович Черньццевкий,1828-1889年)是俄國偉大的革命民主主義者、哲學家、經濟學家、美學家和文藝評論家。1828年7月24日,車爾尼雪夫斯基出生在伏爾加河下游薩拉托夫城一位神父家。他的父親是一個學識淵博、思想開明,頗有教養的神職人員,公務之餘親自教育車爾尼雪夫斯基進行學習,使得天資豐厚的車爾尼雪夫斯基從小即能從父親的藏書中學到不少語言、哲學、文學、歷史等方面的知識。車爾尼雪夫斯基少年時代就顯示出了較高的語言天賦和文學愛好。在十三四歲時,他就掌握了希臘語、拉丁語、德語和法語,並努力學習波斯語。19世紀俄羅斯偉大作家普希金、果戈理、萊蒙托夫等人的作品使他大受感動。他們的作品中所揭露的當時沙皇俄國專制農奴制度下的種種黑暗現實,深深地扣動著他的心弦,使他聯想到他在薩拉托夫所目睹的一切:縴夫、碼頭工人、流浪漢的悲慘處境,農奴主殘酷奴役農奴的駭人聽聞的事件,被迫害的革命者和囚徒從他家旁邊大街上艱難地走過,無辜的人們遭鞭笞和被處決……這一切培養了他對俄國農奴制度和沙皇專制統治的仇恨,引起了他對農奴和貧苦大眾的同情,他心中涌動著對自由的追求和對一切新知識的渴望。在徵得父親同意後,車爾尼雪夫斯基未等中學畢業就申請退學,於1846年以優異成績進入彼得堡大學哲學系。

  他就讀於大學的時期,正是沙皇專制最反動黑暗的時期,沙皇尼古拉一世採取高壓政策,阻扼進步事業,然而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農村破產,農奴制也面臨著極大的危機。同時,在1848年歐洲資產階級革命風暴的影響下,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平民知識分子也在進行大力宣傳,大學生和青年知識分子的革命情緒不斷滋長。在彼得堡大學就有著名的解放運動活動家彼得拉謝夫斯基領導的小組在活動。車爾尼雪夫斯基與許多有革命情緒的同學過從甚密,一起談論哲學、文學、歷史問題,也關心當時的社會政治活動。1848年冬天,車爾尼雪夫斯基與彼得拉謝夫斯基小組成員哈內科夫結識,使他接觸到了西歐空想社會主義學說,形成革命民主主義世界觀,一心想在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學說中尋求關於俄國社會政治問題的答案。同時,他還從哈內科夫那裡得到費爾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質》一書,批判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並信服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唯物主義。大學時代,他還寫過一些小說,試圖在《祖國紀事》和《現代人》上發表。大學畢業前夕,他寫了一篇評論馮維辛《旅團長》的論文,初步提出了生活的真實是"藝術美的法則"的唯物主義美學觀點。

  請記住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1853年,在彼得堡為了謀取一個教授職位,車爾尼雪夫斯基一方面在武備中學教書,一邊撰寫碩士學位論文《藝術對現實的審美關係》。這年冬天學位論文順利地完成了,但是,由於論文中的激進觀點使得校方猶疑不決,拖了一年才得以答辯。論文答辯雖受到聽眾的高度好評,但是,論文最後被束之高閣。1855年5月論文終於發表在《現代人》上,對黑格爾唯心主義美學進行了全面批判,以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唯物主義為基礎建立了新的美學原則和美學體系。

  1853年5月,車爾尼雪夫斯基來到彼得堡不久以後就以嶄新的美學觀點和戰鬥姿態登上俄國文學批評論壇,並加盟《現代人》雜誌,與涅克拉索夫合作默契,於1855-1856年在該刊發表了《俄國文學果戈理時期概觀》,捍衛了別林斯基,高度評價了普希金、果戈理的現實主義文學流派,寫成了俄國第一部新的文學批評史。這些業績深得涅克拉索夫讚賞,因而在他1856年夏出國之前,車爾尼雪夫斯基被委任為《現代人》主編。1857年,車爾尼雪夫斯基又邀請杜勃羅留波夫參加《現代人》負責評論欄,他自己管政治欄。他們的合作使得《現代人》成為當時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激進的前哨陣地,因而也受到貴族自由派的攻擊。

  1857年開始,車爾尼雪夫斯基直接關注俄國社會政治經濟問題。當時,1855年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慘敗,尼古拉一世去世,亞歷山大二世即位,為了緩和國內矛盾,於1861年自上而下地宣布廢除農奴制。而車爾尼雪夫斯基力主自下而上地反對沙皇制度和農奴制,著文揭露沙皇"解放農奴"的欺騙性和虛偽性。19世紀60年代初,在革命轉變的急風暴雨時期,車爾尼雪夫斯基更多地投入了革命實踐活動,因此,他成為了反動勢力的眼中釘,有人罵他是"該死的社會主義者"。

  1862年初,由於人民反對"解放"農奴詔書的風潮不斷,沙皇政府悍然鎮壓。《現代人》和《俄羅斯的話》被勒令停刊八個月,車爾尼雪夫斯基被捕,寓所被搜查。在被關在彼得保羅要塞期間,他一方面堅持鬥爭;另一方面努力撰寫經濟學文章,翻譯、創作文藝作品,著名的長篇小說《怎麼辦?》就寫於1862年12月4日至1863年4月4日,並很快在《現代人》上發表,引起強烈反響。最終,沙皇政府判決:剝奪公民權,服苦役十四年,終生流放西伯利亞。

  1881年亞歷山大二世遇刺身亡,亞歷山大三世繼位,他"恩准"將車爾尼雪夫斯基遷往阿斯特拉罕。在那裡,車爾尼雪夫斯基在警察的嚴密監視下,沒有行動自由,不准發表文章和著作。但是,這些年他仍然不倦地寫作,翻譯了德國語言學家施拉德的《比較語言學》、卡彭特的《自然的能》、韋伯的《世界史》,撰寫了《〈藝術對現實的審美關係〉第三版前言》等論文。

  1889年6月,車爾尼雪夫斯基被允許遷往故鄉薩拉托夫。10月,他病倒了,10月29日因腦溢血與世長辭。他的死震動了全國,葬禮變成了群眾遊行示威,舉國哀悼這位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普列漢諾夫讚譽他為"文學中的普羅米修斯",馬克思稱他為"俄國的偉大學者和批評家",列寧則說:"車爾尼雪夫斯基是唯一真正偉大的俄國著作家,他從50年代起直到1888年,始終保持著完整的哲學唯物主義的水平,能夠擯棄新康德主義者、實證論者、馬赫主義者以及其他糊塗蟲的無聊的胡言亂語。但是車爾尼雪夫斯基沒有上升到,更確切些說,由於俄國生活的落後,不能夠上升到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辯證唯物主義。"[1]

  他的美學思想就是馬克思主義美學之前最高水平的唯物主義美學。主要著作有《藝術對現實的審美關係》(又譯《生活與美學》,1855年)、《俄國文學果戈理時期概觀》(1856年)、《萊辛,他的時代,他的一生與活動》(1856-1857年)、《哲學中的人本主義原則》(1860年)等。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