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喜劇和悲劇論
2024-08-14 18:06:01
作者: 蔣孔陽
別林斯基在自己的文學批評活動中,對於詩(文學)的分類是非常重視的,他專門寫過一篇《詩歌的分類和分科》,在那裡把詩(文學)分為抒情文學、敘事文學和戲劇文學,而悲劇、喜劇和正劇又構成了戲劇文學。因此,他不僅是從文學類型學意義上來談悲劇和喜劇的,而且也從美學上來談悲劇和喜劇,他曾明確說過:"悲劇的因素存在於現實中,所謂生活的肯定中;喜劇的因素存在於具有客觀現實性的幻影中,生活的否定中。在中篇小說、長篇小說、長詩裡面,都可能有悲劇,在它們裡面,也可能有喜劇。"[65]
首先,別林斯基把悲劇和喜劇當作對生活的肯定和否定的兩種形式。
在《智慧的痛苦》中,他是從詩(文學)的分類學談起(詩分成三類——抒情的、敘事的和戲劇的;而戲劇詩又分為兩個科:悲劇和喜劇),然後從詩的本質出發把詩分為兩種:肯定的或者現實性的詩,和否定的或者幻影性的詩。前者就是悲劇,後者就是喜劇。[66]
別林斯基作了這樣的論證:因為詩的對象是現實或者現象中的真實,而生活出現了兩個方面——現實性的或者理性的現實,這是生活的肯定,以及幻影性的現實。這是生活的否定,因此,作為現實的複製的詩也就分為兩方面,[67]這就是悲劇(肯定的詩)和喜劇(否定的詩)。而且他還把果戈理的《塔拉斯·布爾巴》和《伊凡·伊凡諾維奇和伊凡·尼基福羅維奇吵架的故事》作為兩者的例證,認為"前者描寫生活的肯定,而後者描寫它的否定"。
別林斯基的這種論述,當然明顯地表露出了黑格爾美學的影響,即從實體性的有無來看悲劇和喜劇的本質,但是,由於他堅持了詩(文學)是現實的再現,從而把悲劇和喜劇直接與生活聯繫了起來,從而又很自然地超越了文學分類學,而把悲劇和喜劇當作了一種美學範疇來看待。這一方面包含著現實主義美學的基因;另一方面也具有素樸的唯物主義因素和自覺的辯證法因素。
其次,我們再來看看別林斯基對於喜劇和悲劇的具體論述。
關於喜劇,別林斯基特別強調對現實生活中貶抑人類尊嚴的醜惡事物的辛辣嘲諷和鞭撻,而不追求輕鬆的幽默和機智的揶揄。他說:"喜劇應該描寫生活與目標之間的懸隔,應該是由貶抑人類尊嚴所激起的劇烈的憤怒的結果,應該是譏刺,而不是打油詩,是痙攣的大笑,而不是愉快的嘲笑,應該是用膽汁、而不是用稀薄的鹽寫成的,總之,應該在其最高的意義上,即在善與惡、愛與自私的永恆的鬥爭中擁抱生活。"這是由他的現實主義美學思想決定的。他為使藝術忠實再現現實所以主張用喜劇形式揭露現實生活中的矛盾,他認為,喜劇的目標,是在與生活概念的矛盾中表現生活;它的因素,不是僅僅由於想嘲弄而善良地揶揄一切的那無邪的機智,不,它的因素是苦辣的幽默,嚴厲的憤怒,不作詼諧的微笑,而作刻毒的大笑,不以打油詩、而以譏刺來追擊卑瑣和自私。
據此,他把可笑性作為喜劇的重要特徵之一。他稱果戈理的中篇小說為"生活的可笑的喜劇"。他並分析了喜劇可笑性的矛盾性質及其現實根源,認為:"可笑構成喜劇的特色。……喜劇的可笑,則是從現象和高度理性現實法則之間的連續不斷的矛盾而來的。……喜劇的基礎則是引發笑聲的喜劇的鬥爭,然而在這笑聲里聽見的不僅是歡樂,並且還有為人類尊嚴被貶抑而進行的復仇……"他用這一可笑性理論來分析果戈理等人作品中的喜劇形象,指出:"任何矛盾都是可笑和喜劇性的源泉。現象和理性現實法則之間的矛盾,表露在幻影性、有限性和狹隘性裡面——例如在伊凡·伊凡諾維奇和伊凡·尼基福羅維奇身上;現象和它固有的本質、或者思想和形式之間的矛盾,或則表現為人的行為和他的信念之間的矛盾——例如恰茨基;或則表現為設想自己不是實際那樣……或則表現為雖有內容的美點,但由於教養、習慣、主觀狹隘性、理解的片面性、奇特的外表,姿態而形成嫵媚或者可笑的形式,——在塔拉斯·布爾巴身上,也有著這喜劇的一面。"
從這些論述之中,我們可以看到,別林斯基認為,喜劇是一種表現對生活的否定的戲劇文學形式,也是表現生活與理想、內容與形式、現象與本質的矛盾、倒錯、懸隔而顯出的荒謬、不合情理的美學範疇,這種矛盾倒錯引人發笑。雖然別林斯基的論述仍然殘留著黑格爾絕對理念的模糊影子,不過其總體卻已觸及了喜劇性的現實生活的根源。而且,他不僅強調了喜劇的主要形式——否定性的喜劇,即諷刺性的喜劇,內丑而外顯為扭曲美的喜劇,還隱約地感到有一種肯定性喜劇的存在,即歌頌性的喜劇,內美而外顯為可笑形式的喜劇(他以塔拉斯·布爾巴為例)。這應該說是別林斯基關於喜劇的一種天才預測。
關於悲劇,別林斯基基本上接受了黑格爾強調倫理實體性的悲劇觀念。首先,他揭示了悲劇的衝突性及其倫理內涵。他說:"悲劇性包含在心靈的自然愛好和責任概念的衝突中,在由此而生的鬥爭中,也就是在勝利或失敗中。"悲劇衝突就是自然感性慾望與社會理性道德(責任)之間的衝突。其次,他指出悲劇以突變和犧牲為特徵,但這種災害和犧牲應具有某種內在的必然性。他說,"悲劇一定要求有犧牲",但"悲劇里的流血災變,不是偶然的和外部的東西",而有其必然性,偶然性"是不能夠在悲劇中占有一席位置的"。再次,他看到了悲劇的崇高性,認為通過悲劇衝突。能夠充分地、壯偉地實現道德法則的勝利,那是精神的最高的勝利和世界生活的最偉大的現象;因此,"悲劇是戲劇詩的崇高的一面,它的花朵和勝利"。這就把悲劇性與崇高範疇聯繫起來了,這是別林斯基悲劇美學的重要特徵之一。又次,他還論述了悲劇的命運(宿命)性。他認為悲劇(悲劇性)衝突中,"命運在它裡面支配一切,命運構成著它的基礎和本質……沒有任何一種詩歌體裁像悲劇這樣強有力地控制著我們的靈魂,用這樣一種不可抗拒的魅力吸引著我們,帶給我們這樣一種無比崇高的享受。而在這根柢里,是包含著偉大的真理,最高的合理性。我們深深地憐恤在戰鬥中犧牲,或者在勝利中滅亡的英雄;可是我們卻不知道,如果沒有這犧牲,或者這滅亡,他就不能成為英雄,就不會通過他的個性,把永恆的、實體的力量,世界性的、並非轉瞬即逝的生活法則實現出來。"這裡,別林斯基把悲劇的命運性同黑格爾關於悲劇衝突導致"永恆正義勝利"的學說巧妙地統一起來了。
請記住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上述四點,是別林斯基悲劇論的基本觀點,雖然其中有著黑格爾的悲劇理論的明顯影響,但別林斯基強調了悲劇的衝突性、必然性、崇高性、命運性和實體性,更切合俄國革命民主主義的國情。而且,他還認為,"希臘人所謂的命運,就是我們新時代的人稱為合理必然性、現實法則、原因與結果之間的關係的東西,總而言之,就是客觀的行動……"[68]這樣,就一是把悲劇與現實主義原則結合了起來;二是把悲劇表現生活的肯定,表現心靈中道德衝突而必然引起主人公死亡或受難進而使人得到崇高享受的特點揭示了出來。但是,由於他太拘泥於黑格爾的倫理衝突和永恆正義勝利說,因而沒能更深刻地揭示出悲劇的社會歷史性衝突的根源。在這一點上,他的悲劇觀沒有喜劇觀那麼更有合理性。他看出了"喜劇的本質,是生活現象和生活的本質及使命之間的矛盾"。[69]但是,他竟斷言,"悲劇的本質包含在心靈的自然愛好和道德責任的衝突中"。兩相對照就一目了然了。
另外,別林斯基還強調了悲劇的因素與喜劇的因素在具體表現中的相互轉化和結合。他指出果戈理的喜劇是"含淚的喜劇"。他指出,我們不應該忘記,"悲劇性和喜劇性的因素在詩歌裡面是混糅在一起的,正像在生活裡面一樣"。[70]因此,他讚許莎士比亞戲劇中的這兩者的結合和轉化。這對我們更好地理解悲劇與喜劇的相反相成的關係是非常有啟發的。
從以上的闡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別林斯基是俄國美學的一位承前啟後的大師,他不僅是一位以美學和文學批評為武器的偉大革命民主主義者,而且是一位深諳美學體系和文藝審美本質的傑出美學家。他的美學遺產,不僅在理論價值上,而且在實踐意義上,都是一份十分寶貴的財富。我們必須全面、科學、公正地繼承和發揚他的美學思想。
[1] 《列寧全集》,第25卷,9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2] 轉引自曹靖華主編:《俄蘇文學史》,第1卷,236頁。
[3] 同上書,236頁。
[4] 奧夫相尼科夫:《俄羅斯美學思想史》,183~193頁。
[5] 同上書,196頁。
[6] 轉引自閻國忠主編:《西方著名美學家評傳》,中卷,678頁,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7] 轉引自程代熙譯:《普列漢諾夫美學論文選》,55頁,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3。
[8] 《車爾尼雪夫斯基論文學》,上卷,443頁,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8。
[9] 參見奧夫相尼科夫:《俄羅斯美學思想史》,216~217頁。
[10] 《別林斯基選集》,第3卷,3頁,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
[11] 同上書,第1卷,347~348頁。
[12] 同上書,俄文版,432頁,國家文學藝術出版社,1949。
[13] 《別林斯基選集》,第1卷,221~223頁。
[14] 同上書,323~324頁。
[15] 《別林斯基選集》,笫3卷,680頁。
[16] 《車爾尼雪夫斯基論文學》,上卷,452頁。
[17] 同上書,541頁。
[18] 《別林斯基選集》,第2卷,11頁。
[19] 同上書,18~19頁。
[20] 同上書,第3卷,595頁。
[21] 雷納·韋勒克:《近代文學批評史》,第3卷,317頁。引者對個別詞語有所改動,如把"俄國氏族等級制度"改為"俄國宗族等級制度"。
[22] 《別林斯基選集》,第1卷,21頁。
[23] 《別林斯基選集》,第1卷,244頁。
[24] 《別林斯基選集》,第2卷,47頁。
[25] 同上書,85頁。
[26] 《別林斯基選集》,第3卷,582頁。
[27] 同上書,85頁。
[28] 同上書,470頁。
[29] 《別林斯基選集》,俄文版,935~936頁。
[30] 《別林斯基選集》,第1卷,178頁。
[31] 同上書,第1卷,239頁。
[32] 同上書,236~237頁。
[33] 同上書,第2卷,15頁。
[34] 同上書,第3卷,96頁。
[35] 同上書,279頁。
[36] 同上書,600頁。
[37] 《別林斯基選集》,俄文版,940頁。
[38] 伍蠡甫主編:《西方文論選》,下卷,532頁,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
[39] 《別林斯基選集》,俄文版,936頁。
[40] 《別林斯基選集》,第1卷,110頁。
[41] 同上書,第1卷,147頁。
[42] 同上書,第2卷,73頁。
[43] 同上書,97頁。
[44] 《別林斯基選集》,第2卷,550頁。
[45] 同上書,第3卷,499頁。
[46] 《別林斯基論文學》,59頁,上海,新文藝出版社,1958。
[47] 轉引自《外國文學名家論名家》,114頁,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
[48] 《車爾尼雪夫斯基論文學》,上卷,529頁。
[49] 《別林斯基選集》,第1卷,154頁。
[50] 《別林斯基選集》,第2卷,196頁。
[51] 同上書,458頁。
[52] 同上書,460頁。
[53] 同上書,461頁。
[54] 《別林斯基選集》,第1卷,191頁。
[55] 《別林斯基選集》,第2卷,24~25頁。
[56] 《美學》,第1卷,303頁。
[57] 《別林斯基選集》,第2卷,102頁。
[58] 同上書,110頁。
[59] 同上書,142頁。
[60] 《別林斯基選集》,第2卷,251頁。
[61] 《別林斯基選集》,第1卷,576頁。
[62] 《別林斯基選集》,第2卷,242頁。
[63] 《別林斯基選集》,第1卷,190頁。
[64] 《別林斯基選集》,第3卷,161頁。
[65] 《別林斯基選集》,第2卷,113頁。
[66] 同上書,101頁。
[67] 《別林斯基選集》,第3卷,101~106頁。
[68] 《別林斯基選集》,第3卷,18頁。
[69] 同上書,81頁。
[70] 《別林斯基選集》,第2卷,118~1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