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西方美學史 第1卷 古希臘羅馬美學> 第二節 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時期概況

第二節 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時期概況

2024-08-14 17:59:43 作者: 蔣孔陽

  古羅馬原來是古義大利的一個城邦,傳說公元前754年,羅慕洛斯在台伯河下游建立羅馬城,並開創了王政時期,於公元前6世紀後半葉經過塞爾維烏·圖利烏斯(傳說約前578—前535年)的改革,才開始形成奴隸制國家。由於王政時期最後一個國王塔爾奎尼烏的暴政,被羅馬人於公元前509年推翻,同年,由百人團組成的公民大會,首次任命兩名執政官,羅馬進入共和國時期(前509—前31年)。

  一 羅馬共和國時期和內戰

  羅馬共和國起初由平民和貴族分別擔任執政官,以保持平衡。後來,發展為擔任官職的平民有權成為貴族。這就打破了以血統、出身來劃定貴族、平民的界線。這樣,羅馬國家的不穩定平衡,到公元前2世紀時變得更加複雜化了,在貴族和平民之間,又出現了騎士這個第三等級。後者不久就發展成為一個主要而富有的社會等級,喪失了其原先的軍事上的作用。後來,不僅獨占商業和貿易活動,並且還占有官職。這個騎士等級在羅馬的擴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經過頻繁的戰爭,到公元前3世紀中葉,羅馬終於征服義大利的中部和南部,成為義大利的霸主。它的經濟隨著領土的擴張而迅速發展,到了公元前3世紀末,義大利已形成許多商業城市,參與了整個希臘化世界的巨大經濟洪流。此外,隨著對伊庇魯斯國王皮洛斯(前319—前272年)的戰爭的勝利,羅馬繼承了原先它對南義大利原希臘殖民城邦的保護權,從而促使羅馬和希臘化文化發生了接觸。

  羅馬共和國進入中期(前264—前133年)時,迦太基成了羅馬在地中海進行擴張的主要敵人,因為迦太基人控制了這個地區的貿易。以後,羅馬還相繼發動了三次布匿戰爭(前264—前241年、前218—前201年、前149—前146年)和多次馬其頓戰爭。這樣,通過直接統治被征服的領土,羅馬共和國就進一步發展起來了。

  到了晚期(前133—前31年),羅馬共和國經歷長達1世紀之久的內戰。隨著大地產的發展,在自由民中大土地所有者和小農之間,展開劇烈的爭奪土地的鬥爭,大奴隸主階級內部,地主貴族(新貴族)和新興的高利貸貴族(騎士等級)之間也因利害衝突而發生鬥爭。特別是隨著羅馬窮兵黷武發動對外侵略戰爭,加劇了奴隸主和奴隸之間的矛盾。由於大莊園制的形成,進一步廣泛使用奴隸勞動,義大利的農業、工商業和高利貸業空前興盛,奴隸制經濟得到巨大發展,但也因此促使大批小農和小手工業者淪為無業的遊民無產者,從而激化了羅馬社會的矛盾。其時,奴隸反抗奴隸主的鬥爭(如兩次西西里起義、斯巴達克起義)、破產農民反對大土地所有者的鬥爭(如遭元老院殘酷鎮壓的格拉古兄弟的改革)、無產者反對當權者的鬥爭(如同盟者戰爭)以及奴隸主內部騎士等級和元老院之間的鬥爭,彼此交織,連綿不斷。這樣,就導致國內各派政治力量不斷組合,給統治階級造成一種錯覺,以為可以依靠軍隊和戰爭來解決一切矛盾,從而在統治集團之間,出現了「斷斷續續地拖延了八十年之久」的內戰。[35]經過「前三頭同盟」和「後三頭同盟」(即「制憲三頭」)的紛爭,屋大維(即後來的奧古斯都)於公元前36年剝奪了萊比德斯的職位。後來,又於公元前31年,在亞克興角海戰中擊敗了安東尼,集軍政大權於一身。這樣,羅馬共和國隨著內戰的結束而終結。

  

  這場持續的內戰,固然使羅馬國民遭受巨大的苦難,但由於大多是在希臘、小亞細亞進行的,巴爾幹半島和小亞細亞的希臘城邦,幾乎不留餘地遭到慘重的蹂躪,經濟生活陷於凋敝。與之相反,義大利反倒變成最富足的地方,成為古代世界經濟生活的重要中心,羅馬城則是最富裕的城市,為未來的羅馬帝國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在進入羅馬帝國時期以前,公元前1世紀時,羅馬國家的社會政治階級結構的情況,大體上是這樣的:羅馬國家就法權而言,是一個由羅馬公民群眾統治著的國家,而實際上,政權掌握在由元老院議員們組成的統治集團手裡。他們把外省看作是這個集團所共有的地產,在這個集團內部,仍然保留著原來的城邦結構,只是略有損益而已。這種城邦組織,是古代世界的根本命脈,關係到古代世界的存亡,羅馬經過長期努力以後,建立了一套法規井然的秩序,正是依靠這套秩序,把城邦定為一個大一統帝國的基礎。這個統治集團內部,還包括一個較小的階層,主要是義大利和外省的大地主。

  總之,羅馬共和國的統治階級是由元老院議員、騎士,加上人數眾多而勢力雄厚的商人和地主階級組成的,被統治階級則是自耕農、城市中的工匠,以及人數不斷增多的奴隸和佃戶。這套社會秩序和階級結構,一直維持到羅馬帝國時期終結。

  二 羅馬帝國時期

  隨著屋大維於公元前31年滅亡埃及,羅馬就進入長達五百年的帝國時期(前31—476年)。屋大維被確認為「奧古斯都」(Augustus,意即「至聖至尊」,帝國的唯一執政者),建立元首政治制度,設立元首顧問會,任命騎士擔任官職,限制釋放奴隸,整頓軍隊並創立近衛軍。

  羅馬在奧古斯都統治期間(前27—14年),在疆域遼闊的帝國中,經濟生活普遍地呈現欣欣向榮的復興景象,希臘化時期的鼎盛局面再次出現。整個文明世界,形成一個統一的大帝國,它囊括了原希臘化的王國,疆域南至尼羅河第一瀑布,西瀕大西洋,南至敘利亞,北達中歐。奧古斯都和相繼繼位的四個皇帝提伯利烏(14—37年在位)、卡利古拉(37—41年在位)、克勞狄烏(41—54年在位)、尼祿(54—68年在位)一起,建立起了朱里亞—克勞迪王朝的統治(前27—68年年)。到末帝尼祿,由於他的貪婪殘暴,激起了不列顛女王布迪克的叛亂(60—61年)和猶太起義(66年),結果眾叛親離,窮途自殺。

  公元69年韋斯巴薌即位(69—79年在位),加上繼位的提多(79—81年在位)和多米提安(81—96年在位)的統治,構成弗拉維王朝(69—96年)。韋斯巴薌和多米提安敵視希臘哲學,前者於公元74年下令,從羅馬驅逐哲學家,後者則於公元82年前後,驅逐哲學家狄奧和愛比克泰德。韋斯巴薌致力於穩定北部邊疆,振興財政,加速元老院的地方化過程。末帝多米提安從不接受斯多葛學派理想國王的學說,殘暴鎮壓反對派,結果被弒。

  接著是安東尼王朝(96—192年),它的第二代皇帝圖拉真(98—117年)勵精圖治,興建羅馬城,獎勵農業生產,獲「最佳(元首)」稱號。在他統治下的羅馬的版圖最大,西起西班牙、不列顛,東達幼發拉底河上游,南到非洲北部,北迄多瑙河、萊茵河。繼位者哈德良(118—138年)完全意識到自己是希臘—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加之又愛好知識和藝術,致力於推行希臘化政策。[36]但他由於把耶路撒冷變成殖民地,激起巴爾·科克西領導的猶太起義(132—135年)。他動員龐大兵力,將起義軍鎮壓下去,進行血腥太屠殺,迫使大批猶太人逃亡各地。第五代皇帝、哲學家馬可·奧勒留(161—180年)統治時期,戰亂頻繁,疫病流行。繼位的科謨都斯(181—192年)無能而任性,又以神自居,結果被弒。

  公元193年,多瑙河軍隊擁立塞維魯斯為皇帝(193—211年在位),從而開創了塞維魯斯王朝。其子卡拉卡拉(212—217年在位)即位後,頒布敕令,授予帝國幾乎全體自由居民以公民權,它象徵著行省的進步和帝國的統一,但也意味著所有公民都降為帝國的臣民。塞維魯斯王朝以後,爭奪帝位的政變頻繁,周圍蠻族(東部的阿勒曼尼人,西部的汪達爾人等)乘機入侵,社會危機日趨嚴重,人口減少,城市衰退,中產階級不堪負擔而漸行貧困;政府官吏外逃,元老們乘機兼併土地,隱居鄉間;騎士成了統治階級;農民和城市平民則飽受普遍貧困之苦。與之同時,早在公元1、2世紀即已緩慢傳播的基督教,得到廣泛的發展。從亞歷山大·塞維魯斯去世(235年)到戴克里先即位(284年)這半個世紀,是羅馬帝國史上最黑暗的時期之一。[37]以後,帝國即轉入徹底改造、復興和分裂時期。

  公元284年,東方軍團擁立戴克里先為帝(284—305年)改元首制為君主制,增設行省,改革稅制、幣制和擴軍,從而形成後期羅馬帝國的主要特徵:社會缺乏靈活性,中央權力過分集中。公元305年皇帝退位後,政局陷入混亂。接著是君士坦丁即位(306—337年在位),進一步加強王權,皈依基督教,於公元313年頒布著名的「米蘭敕令」,宣布帝國境內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接著於公元325年主持召開在基督教及其神學的發展史上有劃時代意義的尼西亞公會議,從而在政治、組織、思想上全面控制了基督教並建立了新首都君士坦丁堡,使之成為帝國的中心。隨著奴隸制危機的深化和勞動者境況的惡化,人民的反抗運動(如亞哥尼斯特運動)廣泛開展,羅馬帝國遭到沉重打擊。直到公元395年狄奧多西一世(379—395年在位)去世,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兩部分。西羅馬帝國處於急劇衰落過程之中,公元410年8月,西哥德人一度占領並劫掠了「永恆之城」羅馬,接著進入高盧、西班牙,建立西哥德王國。各蠻族在並未使下層民眾遭受很大損害、未打亂社會經濟的情況下,占據並分割了西羅馬帝國的領土。公元476年,日耳曼將領奧多維克(約435—493年)廢黜羅慕洛斯,西羅馬帝國就此滅亡。

  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則繼續存在到1453年。它是一個海洋兼大陸性的國家,疆域包括歐洲的巴爾幹半島,亞洲的小亞細亞、亞美尼亞、敘利亞、巴勒斯坦,以及非洲的埃及和利比亞。海上交通加上古羅馬的公路系統使它成為一個整體,成為橫跨歐亞非的帝國。東羅馬帝國推行中央集權政策,鞏固現有的行政制度,壓制東方人民中民族的或宗教的分裂主義者。東羅馬帝國,按傳統和政治制度是羅馬式的,但按語言文字和文化則是希臘—東方的,或希臘化的。它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是當時的國際交通樞紐之一,東西方貿易的自然中心,對東西方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特別是查士丁尼(526—565年在位)的長期統治,鞏固了帝國的統治,以致被史學家稱為「羅馬帝國的重建者」[38]。他對內規定帝國結構的性質,對外確立帝國邊境政策的路線,一直維持到帝國滅亡。但也正是在查士丁尼的干預下,為了反對異端,帝國於公元529年下令關閉雅典所有的哲學學校,此舉標誌著古代哲學及與其密切相聯繫的美學的終結。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