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淨化

2024-08-14 17:56:13 作者: 蔣孔陽

  恩培多克勒認為,人的靈魂由於獲罪而墮落,從而成為「一個從天上放落下來的流蕩者」[25]。但可以使靈魂擺脫輪迴得到淨化,升華而重返理想的神聖樂園。人是靈魂輪迴的最高形式,但他必須通過種種淨化手段,滌除罪惡,才能使靈魂重返到與諸神同在的極樂至境。恩培多克勒所說的淨化手段,提到奧菲斯教用淨水洗身這種教義,人們必須「從五泉中汲水盛入堅實的銅盤來洗淨自己」[26]。根據希羅多德的記載,憑水進行淨罪,當時在希臘世界是盛行的:

  呂底亞人的洗淨的儀式和希臘人的洗淨的儀式是差不多的。[27]

  恩培克多勒另行提出三種淨化的途徑。

  第一種淨化方式:禁忌吃肉、豆類、月桂。

  基於萬物血緣相通,動物的軀體中寄藏著同人的靈魂有親緣關係的靈魂,吃肉無異是一種吃親骨肉的極大罪惡。按照他的邏輯來推論,一切植物中也寄藏著靈魂,但在蔬食中也只劃出兩個禁區,告誡:「絕對戒食月桂樹葉」,「切莫去觸動豆類」[28]。其原因大概是在於:在奧林匹亞賽會上製作「桂冠」的月桂樹葉,是靈魂在植物中寄託的最高形式;而豆類,畢達哥拉斯早已認同它與人的生命有親緣關係。因此,恩培多克勒猛烈抨擊當時盛行血祭儀式的希臘通俗宗教:「你們還不停止那種瘋狂的屠宰麼?你們不曾看到,在這種由於你們心裡的輕率和粗鄙所造成的活動中,你們在自相吞噬!」[29]因為在血祭中屠殺的犧牲,同人有血緣關係,所以他指責血祭是親骨肉自相吞噬。

  第二種淨化方式:憑藉美德。

  

  在倫理道德生活中不可做壞事,「戒絕邪惡」[30]。他曾說過:「你們是被邪惡弄得心神狂亂了,你們那負荷著罪孽的靈魂將不能忍受。」[31]靈魂在邪惡的重壓下是不能解脫的。現在留存的殘篇中,關於這種道德淨化,沒有更多的闡述。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記載,恩培多克勒是將愛和爭看作是善和惡的原則,由此可以推知,他認為道德上的邪惡也是由爭所引起的。他在《淨化篇》中,正是將愛和爭主要看作是善和惡兩種倫理價值的力量。他主張用愛的道德聯結人們,過善良、恬靜的生活。

  第三種淨化方式:憑藉知識。

  在恩培多克勒看來,憑藉知識而使靈魂得到淨化,是三種方式中最重要的。

  早期畢達哥拉斯學派主張,除了通過一系列宗教禁忌使靈魂得到淨化,還強調通過音樂使靈魂達到和諧,通過數理自然科學的研究,以及哲學的沉思觀照等,使靈魂得到淨化,與整個宇宙相和諧。恩培多克勒則進而指出,人和神的區別,主要在於知識的高下,因此人的淨化與知識是密切相聯繫的:

  有福者就是獲得了豐富的神性智慧的人,不幸者被籠罩在黑暗之中,他的靈魂中只有對諸神的模糊、朦朧的意識。[32]

  正因為靈魂之能重返所從出的「幸福樂園」,還是繼續滯留在罪惡的「大地」,關鍵在於是否獲得「豐富的神性智慧」。所以,只有致力於追求這種「神性智慧」,才能重新成為「有福者」,才能重返「幸福樂園」和諸神生活在一起,成為「幸福快樂而有福的人,你將是神而不是會死亡的人」[33]。根據柏拉圖的記載,與恩培多克勒同時代的、併到過他故鄉阿克拉加斯的抒情詩人品達羅斯,曾吟詠過憑智慧而重返天庭:

  費爾色豐從他們那裡得到了過去悲哀的報償,

  九年之後,

  她又使他們的靈魂還回到太陽的上方;

  從中成長出高貴的帝王,

  以及眾人,思想淵博,敏捷健強。

  而在其餘的時間,

  他們則被稱為英雄,接受人類頌揚。[34]

  因此,靈魂要獲得拯救,要返璞歸真,就必須向諸神看齊,靠理智去獲得豐富的知識,包括自然、宗教和道德方面的知識。這樣,才能重新躋身到神的行列中去。他並說,這種知識淵博,與神齊等的先知在人間凡世就已經有了:

  最終,他們出現在芸芸眾生之中,作為占卜預言家、詩人、醫生和王族。此後,他們升華成為盛享榮耀的諸神,分享其他諸神的筵席,解脫了人間哀苦,免除了命數,不會再被傷害了。[35]

  值得注意的是,恩培多克勒並沒有就此止步,自稱是「一位不朽之神」,來到塵世負有拯救世人的使命:

  啊!偉大的黃金城市阿克拉加斯的全體朋友,你們居住在城堡之邊;

  時刻留意善行、迴避醜惡,與人為善,

  是外邦人尊崇的港灣。

  我走在你們中間,

  似乎不是有死的人類,而是不死的神仙。

  理所當然地接受你們膜拜——用緞帶和花環扎制的王冠。

  每當我和我的男女信徒進入這繁華之城,

  我都受到崇敬和盛讚。

  不盡的人流跟隨著我,

  問那致富的道路何在;

  有的祈求預言,而為一些被長久痛苦折磨之人,

  則渴望聽到祛除疾病的良方秘傳。[36]

  也就是說,他自己的使命就是使其邦人的靈魂得淨化,這樣也就將其哲學和宗教學說緊密結合在一起。

  這種強調憑藉知識使人的靈魂得到拯救的觀點,表明哲學家的使命感,無疑深刻地影響了後世的哲學家,柏拉圖便是典型的代表。他在《國家篇》中,正就是在申述兩個世界、兩種認識的對立出發,強調被羈絆於洞穴中的囚徒,通過知識使靈魂轉向實現淨化,促使被囚禁的囚徒們走出洞穴觀照到真、美直到最高的終極的善理念,從而得最終的拯救。[37]

  恩培多克勒的哲學學說中,與美學直接有聯繫的思想儘管不太豐富,但它們卻是從早期畢達哥拉斯學派和赫拉克利特的美學,到正在形成和日趨成熟的、以柏拉圖為代表的摻雜有非理性因素的理性主義美學的中間環節,並給普洛丁以深遠影響。首先是他的流射說,影響了柏拉圖解釋感性世界的認識機制,深刻地影響了普洛丁體系的核心觀點的流溢說,並還影響了後者對感性美的認識的原理。其次是他的兩個世界的學說,促使了柏拉圖將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的分離和對立推向極端,並導致理念論的建立。最後,他的和兩個世界說緊密結合起來的憑藉智慧淨化靈魂的學說,既深刻地影響了柏拉圖《國家篇》中的靈魂轉向說,以及《斐德羅篇》中的哲學迷狂說,憑藉審美觀照以達到靈魂的不朽,還深刻地影響了普洛丁的目的論的美學觀。

  [1] 羅素:《西方哲學史》,上卷,83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

  [2] 蘇聯學者阿斯穆斯在為其所編《古希臘羅馬思想家論藝術》一書所寫的序言《論古代美學的經典作家》中,肯定「恩培多克勒在美學思想史上留下了重要的痕跡」。但也指出:「由於所保存的殘篇有限,這種痕跡在我們看來並不十分明顯。」「在形式上我們並沒有掌握可以用來闡明恩培多克勒的美學學說的原文。」見《西歐美學史論集》,21~23頁。

  [3] 參見《西歐美學史論集》,22頁。

  [4] 第歐根尼·拉爾修:《著名哲學家的生平和學說》,第8卷第63節。

  [5] 同上書,第59節。

  [6] DK31 B111。

  [7] 第歐根尼·拉爾修:《著名哲學家的生平和學說》,第8卷第70節。

  [8] DK31B129。

  [9] 第歐根尼·拉爾修:《著名哲學家的生平和學說》,第8卷第56節。

  [10] DK31B6。

  [11] DK31B17。

  [12] DK31B16。

  [13] DK31B17。

  [14] 亞里士多德:《形上學》,985a29—31。

  [15] DK31B89。

  [16] 塞奧弗拉斯特:《論感覺》,第7卷;基爾克等:《蘇格拉底以前的哲學家》,343頁。

  [17] 同上書,第9卷。

  [18] DK31B119

  [19] 希波呂特:《駁眾異端》,第7卷第31章第3節;參見格思里《希臘哲學史》 第2卷,260頁。

  [20] DK31B120。

  [21] DK31B122、123。

  [22] DK31B121。

  [23] DK31B126。

  [24] DK31B128。

  [25] DK31B115。

  [26] DK31B143。

  [27] 希羅多德:《歷史》,第1卷第35節。

  [28] DK31B140、141。

  [29] DK31B136。

  [30] DK31B144。

  [31] DK31B145。

  [32] DK31B122。

  [33] 《希臘銘文集》,第14卷第641章第1節第10行;參見基爾克《蘇格拉底以前的哲學家》,312頁。

  [34] 柏拉圖:《美諾篇》,81B—C。費爾色豐,指陰間女王。

  [35] DK31B147。

  [36] DK31B112。

  [37] 參見柏拉圖《國家篇》514A—521A。汪子嵩等:《希臘哲學史》,第2卷,780~812頁。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