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自然哲學

2024-08-14 17:56:07 作者: 蔣孔陽

  恩培多克勒的哲學思想的形成受到多重影響。首先是深受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影響,他本人也崇敬畢達哥拉斯:「在他們中間生活著一位賦有超人知識的人,他(畢達哥拉斯)真正擁有最大的智慧財富。」[8]他可能也與愛利亞學派有師承關係,崇敬該學派的奠基人塞諾芬尼和巴門尼德,並可能在他們門下學習過。[9]其他,可能與阿那克薩哥拉(約前500—約前428年)有過直接交往。在哲學思想的歸屬上,亞里士多德根據哲學學說的內在聯繫,比較嚴謹地將他同阿那克薩哥拉、留基伯和德謨克里特放在一起論述,同時又肯定他同伊奧尼亞哲學有一定的思想聯繫。

  恩培多克勒的自然哲學思想,大體上有以下內容。

  一 四種根

  恩培多克勒處在早期希臘哲學發展的一個轉折點上。在本原學說上,他打破了伊奧尼亞哲學和愛利亞學派哲學的兩種「一元論」的僵硬對立,並彌合被巴門尼德割裂開的個別和全體,彌合本原同現象世界的對立。他以詩喻的方式,提出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四種「根」組成的:

  首先聽著:一切事物有四種「根」:照耀萬物的宙斯,哺育萬物的赫拉,以及埃多涅烏(Aidoneus)和涅司蒂(Nestis),他們讓自己的淚水成為變滅的事物的生命泉源。[10]

  他用希臘神話中的四位神分別喻指水、火、氣、土四種根。

  恩培多克勒認為,正是水、火、氣、土四種基本元素,它們的結合就生成萬物,它們的分解就使個別事物消亡。世界上的事物都處於不斷生滅和變動之中,而水、火、氣、土這四種根則是不變的,只是處在輪番的結合和分離之中。這就是他所說的「雙重的道理」:

  我要告訴你一個雙重的道理:在一個時候,它從「多」生成為「一」,另一個時候,它又從「一」分解為「多」。生滅的事物的生成是雙重的,它們的消滅也是雙重的。當一切結合在一起時,「一」被生成了,又被破壞了;而在分解時,別的東西又生成了,又解體了……所以,就「一」從多中產生又立即分解為多說,它們是生成而不是不變的;可是就它們永不停止連續變換場所說,它們在這種循環中又是始終不變的。[11]

  也就是說,這四種根本身不變,但由於它們的相互結合和分解,使得萬物產生和毀滅。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

  二 「愛」和「爭」

  恩培多克勒認為四種基本元素自身是既不變動也沒有生滅的,而它們相互結合和分離的源泉(原因),在於一對對立的動力因:「愛」和「爭」(或譯為「憎」、「恨」)。他認為這一對對立的力量是「萬古長存的」[12]。「愛」和「恨」這兩種力量的作用,導致元素的結合和分離,萬物的生成和解體:

  在一個時候,萬物在「愛」中結合為一;在另一個時候,個別事物又在「爭」的衝突中分離。[13]

  恩培多克勒認為,由於「愛」和「爭」這兩種對立力量的此起彼伏,輪流消失,使四種基本元素不斷結合又不斷分離,由此產生的萬物就經常處於生滅變易之中。但他這又是從本原自身以外去尋找運動的原因,這無疑受到愛利亞學派哲學的影響。他所說的「四根」不過是打碎了的巴門尼德的「存在」,它們本身基本上是沒有生滅和變化的,因此是永恆的。在這方面,他的四根說,失去了以前古希臘哲學的素樸辯證法的光輝,帶上了機械性。從此以後,許多希臘哲學家都認為物質本身是不會運動變化的,要在物質以外去尋求運動的原因。正是因此,物質和意識才逐漸區別開來。但也應該認識到,恩培多克勒的哲學除了帶上機械性的這一面外,也還有另一面,即將「愛」和「爭」這兩種力量看成是對立的:

  和他的前人相反,恩培多克勒是第一個將這個原因分開來,假定不是一種動力因,而是兩種不同的相反的原因。[14]

  也就是說,愛和爭這兩種力量是互相對立的。萬物的生滅變易是這樣兩種對立力量互相鬥爭的結果。由此可見,這裡仍然含有赫拉克利特關於對立統一的素樸辯證法的痕跡。只是這種對立統一的力量,已經成為與物質元素相割裂、相異在的力量了。

  三 流射說

  值得重視的是,恩培多克勒比較具體地研究了認識論方面的問題。他作為早期的經驗科學家,注重感性經驗,開始分別研究各種感知認識形式及其生理基礎。他將元素論運用到認識論領域,提出流射說這種素樸的反映論。他根據生理機制的研究,開始剖析認識的主體方面,即認識活動中的感官生理學。在他那裡,哲學和科學、認識論思想和元素本原論,比較有機地聯繫起來。

  恩培多克勒認為,任何物體都有連續不斷的、細微不可見的元素粒子放射出來。他曾這樣講道:

  用恩培多克勒的話來思索物質:「要知道從一切生成的事物里都發生流射。」不僅動物、植物、大地和海,而且石頭、銅和鐵都不斷放射出許多流;因為任何事物都是由於這種無休止射流的不斷運動,而損耗和消亡的。[15]

  根據亞里士多德的學生塞奧弗拉斯特(Theophrastos,前371—前286年)的記述,恩培多克勒是以這樣的方式談到一切感覺的形成,認為感覺是由一些各自和一種感官相適合的射流產生的。所以一種感官不能認識另一種感官的對象,因為某些感官的孔道對感覺對象是太寬了,另一些又太窄了,因而有些對象的粒子可以沒有接觸就穿過孔道,另一些卻根本不能通過。[16]並還記述到,孔道的合適與否。是根據「同類相知」的認識原則,因為他的流射說,是建築在同類相聚的學說上的:智慧就是以相同對待相同,無知是以相異對待相異。眼睛內部是火,火的周圍是土和氣,由於眼睛結構精細,所以火能夠像燈籠里的光一樣通過土和氣。火與水的孔道是交替排列的,通過火的孔道我們看到光亮的對象,通過水的孔道則看到暗黑的對象。每一類對象都同一種孔道相適合,各種顏色都是由流射帶入眼睛的。[17]

  這種流射說,是最早的素樸唯物主義的反映論。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