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魏晉南北朝隋唐史學> 二、吳兢和唐國史

二、吳兢和唐國史

2024-08-15 17:21:15 作者: 瞿林東著

  武則天、唐中宗時期,吳兢參與修撰國史[28],但由於武三思等「朋黨阿佞,釀澤浮詞,事多不實」,吳兢不得已別撰《唐史》、《唐春秋》。唐中宗時期,吳兢遷右補闕,「與韋承慶、崔融、劉子玄撰《則天實錄》成,轉起居郎」。不久,吳兢「以母喪去官」。可是,正如他自己所說,就是在「停職還家」期間,也還是「匪忘紙筆」,在繼續著述。唐玄宗開元三年(715年),吳兢喪滿除服,「自陳修史有緒,家貧不能具紙筆,願得少祿以終余功。有詔拜諫議大夫,復修史」。次年,吳兢與劉知幾撰《睿宗實錄》二十卷、重修《則天實錄》三十卷、《中宗實錄》二十卷;為此,他和劉知幾都受到了唐玄宗的賞賜[29]。

  唐玄宗開元五年(717年),吳兢以衛尉少卿的職務,在馬懷素的主持下,與韋述等二十六人,「同於秘閣詳錄四部書」[30],參加了這次大規模的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以後,吳兢以父喪而再次解職。「喪終,為太子左庶子」,未重任史職。這使吳兢深深感到不安,因為他在長安、景龍年間開始撰寫的《唐史》、《唐春秋》還沒有完成。於是,他在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七月以太子左庶子的身份上疏唐玄宗,反映出他的這種「實深憂懼」的心情,同時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他說:

  微臣私門凶釁,頃歲以丁憂去官,自此便停知史事。竊惟帝載王言,所書至重,倘有廢絕,實深憂懼!於是彌綸舊紀,重加刪緝,雖文則不工,而事皆從實。繼自隋大業十三年,迄於開元十四年春三月,即皇家一代之典,盡在於斯矣。既將撰成此書於私家,不敢不奏,又捲軸稍廣,繕寫甚難,特望給臣楷書手三數人,並紙墨等。至絕筆之日,當送上史館。[31]

  這一段文字表明:吳兢在第二次居喪期間,以及在他停止史事、任太子左庶子期間,始終沒有放下手中的筆,仍孜孜不倦地從事於著述工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吳兢的這一封上疏是在開元十四年七月十六日,可是他的史稿已經寫到開元十四年三月了。從這裡,我們看到了一個異常刻苦、異常勤奮的史家的形象。吳兢始終是以完成唐史即「皇家一代之典」為己任的,這種歷史學家的責任感一直在鞭策著他,並促使他最後不得不提出自己的要求。當然,要是與他的奮發精神相比,他所提的要求是太微不足道了。於是唐玄宗敕令吳兢「就集賢院修成其書」,不久,又轉至史館,繼續修史,並被封為長垣縣男。吳兢撰成《唐史》的願望有可能實現了。

  

  可是,唐玄宗開元十七年(729年),吳兢卻遭到了一個沉重的打擊:他由於「坐書事不當,貶荊州司馬,以史草自隨」。所謂「坐書事不當」,究竟指的是什麼事情,已無從了解。從吳兢一貫的史筆來看,很可能是因為直書不諱,觸犯了唐玄宗或是其他權貴。儘管「詔許以史草自隨」,但客觀條件上的困難和主觀精神上的苦惱,都給吳兢完成《唐史》的著述工作設置了巨大的障礙。就在這時,「中書令蕭嵩監修國史,奏取兢所撰國史,得六十五卷」[32]。這一年,吳兢五十九歲。他從武則天聖歷、長安年間參與國史,已有三十年左右,至此,終於不得不同唐史的研究與著述工作告別了。

  吳兢未能完成《唐史》、《唐春秋》的著述,這對他自己來說固然是一大憾事;就是對唐代史學來說,也不能不是一件憾事。而後,雖然吳兢「累遷台、洪、饒、蘄四州刺史,加銀青光祿大夫,遷相州長史,封襄垣縣子」;唐玄宗天寶初年,又「為鄴郡太守,入為恆王傅」。然而,這又怎能彌補他在唐史的著述方面所遭到的挫折呢?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