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為馬克思辯護:對馬克思哲學的一種新解讀> 二、從抽象到具體的基本環節:起點範疇、中介範疇與終點範疇

二、從抽象到具體的基本環節:起點範疇、中介範疇與終點範疇

2024-08-14 17:50:13 作者: 楊耕

  從總體上看,從抽象到具體建構理論體系,包括確定起點範疇、展開中介範疇和走向終點範疇三個基本環節。

  所謂起點範疇,是指從抽象到具體運行中作為邏輯起點的抽象規定,如黑格爾哲學中的「純有」,笛卡爾哲學中的「我思」,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中的「商品」,帕森斯社會理論中的「行動」,湯因比歷史理論中的「文明」,等等。起點範疇是整個理論體系的出發點,規定著理論體系的運行及其內在的無矛盾性。

  作為起點範疇的抽象是事物的本質規定,從中可以揭示出該事物的一切矛盾或矛盾的「胚芽」。例如,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作為馬克思哲學起點範疇的實踐,就以縮影的形式包含了人與自然的矛盾和人與人的矛盾,全部馬克思哲學的範疇都是實踐這一範疇的延伸、展開的產物,都可以在實踐這一範疇中找到它的「胚芽」。

  作為起點範疇的抽象是高度的抽象。社會科學的高度抽象,是指在其研究領域內不需要用事物的其他方面和屬性來解釋它,而它卻能解釋和說明事物的其他方面和屬性。高度的抽象是包含演繹法在內的抽象,即由這一抽象規定出發可以說明並演繹出事物的其他規定來。

  作為起點範疇的抽象又是適度的抽象。高度的抽象也是有限度的,它必須符合適度原則。抽象不及,不能確定真正的邏輯起點;抽象過度,也就失去了對象的質。例如,實證主義的抽象未超出經驗,只在兩種或幾種變量關係中進行抽象,缺乏指導意義,這是抽象不及;而費爾巴哈對人的抽象則超出了度,即把人的社會性抽象掉了,僅剩下生物學的「類」。正是從這種抽象的人出發,唯物主義者費爾巴哈在歷史領域重新陷入唯心主義。

  起點範疇實質上是理論體系的「元概念」,而抽象中的本質的、高度的、適度的原則,乃是確立某個概念何以為「元」的原則。「元概念」不管如何變化,有兩點是不變的:一是元概念反映的必須是構成具體對象的基本單位,它本身是實際的存在,如「商品」、「行為」、「細胞」都是這樣的單位;二是元概念必須蘊含整個理論體系的「胚芽」,理論體系的運行就是從中生長、發展、演化而來的,仿佛是演繹出來一樣。

  中介範疇是潛在於起點範疇中的尚未展開的「胚芽」,隨著起點範疇運動的不斷展開,中介範疇就會顯現出來。例如,從商品引申出使用價值和價值,在一定條件下從價值又引申出貨幣,貨幣在一定條件下又會轉化為資本。起點經過中介的「鐵的邏輯」形成一環扣一環的邏輯整體。只有通過中介範疇,以「細胞」形式存在的抽象規定,才能逐漸展開自身的矛盾,顯示出自身的豐富性,從而向思維中的具體逼近。

  《資本論》就是運用這種方法的典範。《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篇,即「商品和貨幣」揭示的是資本的存在,它是《資本論》全部結構的「胚芽」;第一卷的其他部分考察資本主義生產的直接過程,揭示了資本的本質;第二卷考察資本流通,揭示資本的現象;第三卷「揭示和說明資本運動過程作為整體考察時所產生的各種具體形式。資本在自己的現實運動中就是以這些具體形式互相對立的,對這些具體形式來說,資本在直接生產過程中採取的形態和在流通過程中採取的形態,只是表現為特殊的要素,因此,我們在本卷中將要闡明的資本的各種形式,同資本在社會表面上,在各種資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競爭中,以及在生產當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識中所表現出來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19]。可見,《資本論》通過「存在」——「本質」——「現象」——「現實」這些環節,把資本的內在矛盾充分展現出來了。

  本章節來源於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

  終點範疇是抽象到具體的邏輯終點,它以思維具體的形式展現出來,是一個具有許多規定性的總體。如果說,作為邏輯起點的抽象規定只是抽象的普遍性,那麼,在終點範疇中已經是包含了個別、特殊在內的具體普遍性了。

  終點就是向起點回溯。黑格爾指出:「必須承認以下這一點是很重要的觀察,——它在邏輯本身以內將更明確地顯示出來,——即:前進就是回溯到根據,回溯到原始的和真正的東西;被用作開端的東西就依靠這種根據,並且實際上將是由根據產生的。」[20]從起點範疇到終點範疇的運動不過是起點的內在矛盾的全面展示,因而每前進一步,實際上都是向原始起點的回溯。在這個意義上,終點一步也沒有離開起點。

  終點又是對起點和中介的證明。科學抽象法中的證明,是命題和論據之間的相互支持、相互論證。這是一種辯證的「圓圈」運動,而不是「循環論證」。這裡,說明這一點是必要的,即《資本論》的反對者攻擊馬克思沒有用專門一章對「價值」做出最後的定義,因而是不科學的。而在馬克思看來,價值的定義是不斷變動的,它的證明只有在運動的終點,在考察了所有方面總和後才能得到,因而對價值的證明也就是整個理論體系展開的全過程。否則,只能得到對價值的片面認識。

  馬克思的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來源於黑格爾的《邏輯學》方法,但二者具有本質的不同。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從抽象到具體的運動,表面看是一種純概念的運動,實際上這種概念運動是現實社會運動的反映。「具體總體作為思想總體、作為思想具體,事實上是思維的、理解的產物;但是,決不是處於直觀和表象之外或駕於其上而思維著的、自我產生著的概念的產物,而是把直觀和表象加工成概念這一過程的產物。整體,當它在頭腦中作為思想整體而出現時,是思維著的頭腦的產物,這個頭腦用它所專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這種方式是不同於對於世界的藝術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實踐精神的掌握的。實在主體仍然是在頭腦之外保持著它的獨立性;只要這個頭腦還僅僅是思辨地、理論地活動著。因此,就是在理論方法上,主體,即社會,也必須始終作為前提浮現在表象面前」[21]。在馬克思看來,這是一個「在研究任何歷史科學、社會科學時」,都「必須把握住」,而且「應當時刻把握住」[22]的問題。

  認識活動中科學抽象的過程,也就是思維的建構過程。現實的人總是以自己的概念結構來把握現實社會,並把現實社會納入自己的理解和解釋系統之中;主體是一個特殊的轉化機構,一切感性、知性、理性的東西都在其中「變形」,並被建構起來。認識是主體藉助各種中介系統(工具作業系統、概念邏輯系統)與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沒有自在客體當然不會有觀念客體,這是認識的客觀前提;沒有主體的理解、創造過程,沒有概念結構對自在客體的分解過程,也不會有觀念客體,觀念客體總是主體對自在客體特殊地理解和把握的產物,是思維構造的產物。

  這裡,產生了認識運動對立的兩個方面:一方面,自在客體決定著觀念客體;另一方面,主體特有的生理的、經驗的、知識的、實踐的方式又決定著自在客體向觀念客體轉化的廣度和深度,主體擁有對客體特定的選擇、理解和解釋方式。同時,由於自在客體並不會把自己的純粹本質表現出來,相反,假象、層次、交錯的相互作用會把本質這樣或那樣地掩蓋起來。所以,認識從直接到間接,從外在到內在,從現象到本質,從初級本質到深刻本質的運動,並不能僅僅依靠歸納法直接從現象、經驗中得到,而是要通過概念的中介關係、抽象化的過程來揚棄它們。這就形成了思維建構的能動作用。

  思維的建構也就是人在實踐基礎上以主體的方式對客體的能動反映過程。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人對現實社會的反映通過思維對觀念客體的建構表現出來,人是通過概念、範疇、邏輯觀念來反映人與自然的關係和人與人的關係的。在列寧看來,「認識是人對自然界的反映。但是,這並不是簡單的、直接的、完整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的抽象過程,即概念、規律等等的構成、形成過程。」「在人面前是自然現象之網。本能的人,即野蠻人,沒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區分開來。自覺的人則區分開來了,範疇是區分過程中的梯級,即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的梯級,是幫助我們認識和掌握自然現象之網的網上紐結。」[23]因此,範疇的產生和運用是人的認識的升華,它標誌著主體與客體的分化。

  同時,主體與客體的分化是通過自在客體與觀念客體分化的形式表現的,所謂觀念客體,就是指主體在觀念中通過邏輯形式所把握的客體。人一旦把範疇關係置於主體與客體之間,思維就具有了建構的特點。思維的建構是思維通過範疇關係或概念結構把自在客體轉化為觀念客體的過程。自在客體的分化過程是在觀念中進行的,也就是邏輯觀念、概念結構對其分解和理解的過程,是概念結構對感性材料有序化的過程。這一過程表現為這樣的關係:自在客體→邏輯結構→觀念客體。

  正因為觀念客體是經過邏輯結構的中介由自在客體轉化而來的,因而邏輯結構就成為二者的轉化器。邏輯結構不同,對自在客體的反映也不同,具體表現為對信息輸入的選擇不同,加工角度和程度不同,信息被規範、被建構的方式不同,從而觀念客體也就不同。以石塊下落為例,自古代到現代,同樣是石頭從高空落下的事實,亞里士多德把它看作是石塊在尋找自己的天然位置,伽利略看到的是石頭與天體一樣做圓運動,牛頓則領悟出地心引力,愛因斯坦則看到石塊在引力場中沿黎曼空間走最短的路程。在這裡,概念結構起到的是把自在客體轉化為觀念客體的建構作用。

  思維的建構性體現了主體與客體以概念結構為中介的雙向運動,主體以概念結構去分解自在客體,而自在客體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轉化為觀念客體,從而人的認識過程也就表現為思維的建構過程。思維的建構是思維通過由抽象到具體,形成「先驗的結構」的方式去把握社會歷史的過程。思維一開始就不同於經驗,它要對自在客體形成某種「規定」。所謂規定,也就是把某一方面純化,這種抽象過程只能在思維中進行,在實際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最簡單的規定,如歐氏幾何中沒有面積的點,沒有寬度的線,沒有厚度的面,以及由點的運動構成線,由線的運動構成面,由面的運動構成立體,都是思維建構的產物,是一種極度純化了的思維抽象物。

  在這些極度抽象基礎上形成的整體,是一種純化了的整體,一種仿佛是「先驗的結構」。如果這種「先驗的結構」一旦被社會認同,並成為一種傳統,那麼,它就會轉化為一種定型化了的「客觀的思維形式」,仿佛具有了某種客觀效力。馬克思認為,相對於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來說,資產階級經濟學範疇「是有社會效力的、因而是客觀的思維形式」[24]。範疇及其關係會轉化為「客觀的思維形式」,這也就是思維的建構定型化、模式化、客觀化的過程。本來,範疇結構只是特定「生產關係」、「實踐關係」的產物,但它一旦「客觀化」了,也就形成了某種「慣性運動」,形成一種仿佛是「範疇結構」決定思維的現象,並產生了「神秘性」和「魔法妖術」。

  「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只是思維用來掌握具體、把它當作一個精神上的具體再現出來的方式」[25]。實際上,這一過程就是思維的建構過程,而且思維只能通過這一抽象到具體的方式才能主觀地再現客體。這是人所特有的「反映」方式。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