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史達林對馬克思哲學本體論的理解
2024-08-14 17:47:28
作者: 楊耕
行文至此,不能不提到史達林對馬克思哲學本體論的理解和論述。史達林對馬克思哲學本體論的理解和論述在馬克思主義史上曾長期占據統治地位,被定於一尊,奉為經典,造就了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模式。而要把握史達林關於馬克思本體論的思想,首先就需要把握列寧關於馬克思本體論的思想,因為前者是對後者的直接繼承,並把後者發揮到極致。
列寧沒有明確提出馬克思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但他的哲學著作中卻蘊含了這一觀點。在列寧看來,馬克思哲學是哲學史上第一個徹底的、完備的唯物主義形態,即馬克思哲學不僅在自然觀上是唯物主義的,而且在歷史觀上也是唯物主義的;自然觀上的唯物主義就是「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上的唯物主義則是「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48]可是,在馬克思哲學體系中,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地位卻不一樣。具體而言,辯證唯物主義是理論基礎,歷史唯物主義具有應用性質,是辯證唯物主義或者說唯物主義原理在社會歷史中的推廣與運用。
在《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中,列寧明確提出了「推廣說」,即「馬克思加深和發展了哲學唯物主義,而且把它貫徹到底,把它對自然界的認識推廣到對人類社會的認識」[49]。在《卡爾·馬克思》中,列寧又明確提出了「運用說」,即「發現唯物主義歷史觀,或者更確切地說,把唯物主義貫徹和推廣運用於社會現象領域」[50]。這樣,馬克思就「修蓋好唯物主義哲學的上層」。所以,「馬克思的哲學是完備的哲學唯物主義」[51]。這裡,從辯證唯物主義「推廣運用」出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是,「既然唯物主義總是用存在解釋意識而不是相反,那麼應用於人類社會生活時,唯物主義就要求用社會存在解釋社會意識」[52]。
問題在於,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基礎,即作為「對自然界的認識」,並被「自然科學的最新發現」所證實的「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與一般唯物主義的區別是什麼?這是把握列寧視野中的馬克思本體論的關鍵所在。
按照列寧的觀點,在自然觀上,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與一般唯物主義的區別就在於,馬克思用黑格爾的辯證法豐富了18世紀的唯物主義以及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所以,「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的著作中特別強調的是辯證唯物主義,而不是辯證唯物主義」[53]。這就是說,在本體論上,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與一般唯物主義沒有本質的區別。正如列寧本人所說,「物質的存在不依賴於感覺。物質是第一性的。感覺、思想、意識是按特殊方式組成的物質的高級產物。這就是一般唯物主義的觀點,特別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觀點」[54]。
顯然,列寧把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自然觀等同於一般唯物主義,並把那種「排除歷史過程的唯物主義」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基礎,實際上也就把那種脫離了現實的人及其活動的「抽象的物質」作為本體論。列寧沒有真正理解馬克思的觀點,即「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55],而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就是「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56]。所以,儘管列寧看到實踐的認識論意義,甚至提出「實踐的觀點是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但他不理解實踐的本體論或存在論意義,因而也就沒有從根本上把握馬克思哲學的本體論。
史達林是非常熟悉列寧的,並把列寧的觀點發揮到了極致。史達林非常明確地把馬克思哲學一分為二,劃分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並認為辯證唯物主義「所以叫作辯證唯物主義,是因為它對自然界現象的看法、它研究自然現象的方法、它認識這些現象的方法是辯證的,它對自然界現象的解釋,它對自然界現象的了解、它的理論是唯物主義的」;而「歷史唯物主義就是把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推廣去研究社會生活,把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應用於社會生活現象,應用於研究社會,應用於研究社會歷史」。[57]
不難看出,史達林實際上是把辯證唯物主義理解為一種與歷史過程無關的自然觀,並把這種所謂的辯證唯物主義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基礎。為了論證歷史唯物主義是辯證唯物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中的推廣與應用,史達林進行了一系列從自然到社會的邏輯推演:「既然自然現象的聯繫和相互制約是自然界發展的規律,那麼由此可見,社會生活現象的聯繫和相互制約也同樣不是偶然的事情,而是社會發展的規律」;「既然我們關於自然界發展規律知識是具有客觀真理意義的、可靠的知識,那麼由此應該得出結論:社會生活、社會發展也同樣可以認識,研究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成果是具有客觀真理意義的、可靠的成果」;「既然自然界、存在、物質世界是第一性的,而意識、思維是第二性的……是這一客觀實在的反映,那麼由此應該得出結論:社會的物質生活、社會的存在,也是第一性的,而社會的精神生活是第二性的,是派生的……是這一客觀實在的反映」,如此等等。這就是說,在史達林那裡,從辯證唯物主義到歷史唯物主義實際上是自然存在到社會存在的邏輯運行過程。
問題在於,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既有聯繫又有本質區別,在自然界中,一切都是盲目的相互作用,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沒有預期的目的,而在人類社會中,進行活動的人都具有自覺的意圖,任何事件的發生都有預期的目的。所以,從唯物主義自然觀並不能「推廣應用」出唯物主義歷史觀。愛爾維修早就「把唯物主義運用到社會生活方面」[58],得到的卻是唯心史觀。費爾巴哈也是這樣。「當費爾巴哈是一個唯物主義者的時候,歷史在他的視野之外;當他去探討歷史的時候,他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在他那裡,唯物主義和歷史是彼此完全脫離的。」[59]
撇開自然觀能否作為歷史觀的理論基礎不說,史達林的觀點也包含了致命的理論錯誤,即史達林所理解的自然存在是脫離了現實的人及其活動,脫離了歷史過程的「抽象的自然」,實際上就是馬克思在批判費爾巴哈時所說的那種「開天闢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在談到自然環境不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原因時,史達林認為,自然環境稍微重大一些的變化都需要幾百萬年,「在幾萬年間幾乎不變的現象,決不能成為在幾百年間就發生根本變化發展的主要原因」。
這裡,史達林實際上是在孤立地考察自然環境,而不理解馬克思所說的「歷史的自然和自然的歷史」的深刻內涵,不理解馬克思所說的「從這些自然基礎以及它們在歷史進程中由於人們的活動而發生的變更出發」的重要意義,從而犯了一個費爾巴哈式的錯誤,即「他沒有看到,他周圍的感性世界決不是某種開天闢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甚至連最簡單的『感性確定性』的對象也只是由於社會發展、由於工業和商業交往才提供給他的」[60]。
經過這一分離、抽象之後,一種「抽象的物質」便構成了史達林心目中的馬克思哲學的基石,形成了以自然為基石的本體論。儘管史達林沒有提到「本體」或「本體論」一詞,但他實際上是把馬克思哲學歸為自然本體論的。正因為如此,史達林混淆了馬克思唯物主義與機械唯物主義的本質區別。在論述「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的基本特徵」時,史達林向我們展示的實際上只是馬克思唯物主義和機械唯物主義的共同點,而沒有看到馬克思唯物主義的本質特徵是實踐唯物主義,正是這種理論上的特殊性,才使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有別於機械唯物主義以及一切舊唯物主義。
在《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中,史達林把「物質是一切變化的主體」這句話當作馬克思本人的話加以引用,並把它作為馬克思唯物主義的基本特徵之一。實際上,這是一段明顯的誤引,即史達林把馬克思對霍布斯思想的複述看成馬克思本人的思想,把馬克思所要批評的觀點看成馬克思本人所讚賞的觀點。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唯物主義在培根那裡,「還在樸素的形式下包含著全面發展的萌芽。物質還帶著詩意的感性光輝對人的全身心發出微笑」[61]。然而,到了霍布斯那裡,「唯物主義變得敵視人了」[62]。這是因為,在霍布斯看來,「物質是一切變化的主體」,而人不過是物質的一種表現形態,「人的一切情慾都是正在結束或正在開始的機械運動」,「人和自然都服從於同樣的規律。強力和自由是同一的」。[63]由此,馬克思認為,在霍布斯那裡,「感性」與人無關,從而「失去了它的鮮明的色彩而變成了幾何學家的抽象的感性」[64]。換言之,在機械唯物主義體系中,「抽象的物質」或「抽象的感性」成了一切變化的主體或基礎,成為所謂的世界本體。史達林沒有理解這些,所以他把霍布斯的觀點當作馬克思本人的觀點。在我看來,這不是偶然的疏忽,它表明,史達林根本沒有認識到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與機械唯物主義以及一切舊唯物主義的本質區別。
可以看出,史達林所理解的辯證唯物主義實質上是一種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簡單相加,並且帶有濃厚的機械唯物主義色彩的自然觀[65],以這樣一種「排除歷史過程」的所謂的辯證唯物主義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基礎,必然使歷史唯物主義發生「變形」,甚至變質:馬克思所關注的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以及「人類學的自然界」和「社會的物」不見了,作為人的存在方式、社會生活本質和現實世界基礎的實踐被遮蔽了,人的主體性被消解了。更重要的是,在所謂的辯證唯物主義中,自然是脫離了人的活動以及歷史過程的自然,實際上就是馬克思所批判的「抽象的自然」、「抽象的物質」。這是向以「抽象的物質」為本體的近代唯物主義的復歸,是一次驚人的理論倒退,馬克思哲學劃時代的貢獻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被拋棄了。它表明,史達林企圖通俗地闡述馬克思哲學,但他卻簡單地、片面地理解了馬克思的哲學及其本體論,實際上是在用近代唯物主義的邏輯解讀馬克思的哲學。
無論從歷史上看,還是從邏輯上說,歷史唯物主義都不是「辯證唯物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中的推廣與應用。在馬克思的哲學體系中,不存在一個獨立的、作為理論基礎的辯證唯物主義,也不存在一個獨立的、僅僅具有應用性質的歷史唯物主義。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深入考察可以看出,馬克思在成為歷史唯物主義者之前,還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而當他成為歷史唯物主義者的時候,他同時就成為辯證唯物主義者。換言之,歷史唯物主義創立之日也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形成之時。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不是兩個主義,而是同一個主義,即馬克思的唯物主義的不同稱謂。那種「排除歷史過程」、脫離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所謂的辯證唯物主義不是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就其實質而言,它只能是自然唯物主義在現代條件下的「復辟」。從根本上說,由史達林奠定基礎和制定框架的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模式就是馬克思所說的那種「抽象的唯物主義」,或者說,是「那種排除歷史過程的、抽象的自然科學的唯物主義」。當它脫離人的活動和社會歷史侈談「世界的物質性」時,就已經悄悄地踏上馬克思所批判的「抽象物質的或者不如說是唯心主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