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實踐的世界觀意義

2024-08-14 17:47:09 作者: 楊耕

  實踐改造自然,不僅僅是改變自然物的形態,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物中貫注人的需要、目的和本質力量,使其從自在自然轉化為人化自然,從「自在之物」轉化為「為我之物」,從而創造出按照自在世界本身的運動不可能產生的事物。實踐分化世界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按照人的樣子來組織世界」[21]、創造世界的過程。實踐因此具有世界觀意義。

  實踐的世界觀意義體現在,實踐使世界二重化了並創造出一個與自在世界既對立又統一的人類世界。

  人類世界在內容上包含自然和社會兩個方面。但是,人類世界不是自然和社會的「相加」,而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類社會「二位一體」的世界。在人類世界中,自然和社會相互制約、相互滲透,擺在人們面前的是社會的自然和自然的社會,或者說是歷史的自然和自然的歷史。

  人類世界中的自然不是脫離人及其活動的自然,而是被人們「加工」過的自然;人不僅改造自然存在,而且自身也進入自然存在當中,並賦予自然存在以新的尺度。一切對自然的加工、改造都是在「一定的社會形式中並藉助這種社會形式」進行的。人類世界中的自然是被打上了社會烙印的自然。在人類世界中,自然界意味著什麼,自然對人的關係如何,人對自然的作用採用什麼樣的形式、內容和範圍等,都受到社會關係的制約。要把人類世界中的自然從社會關係中分離出去是不可能的。在人類世界中,自然不僅保持著天然的物質本性,而且被打上人的烙印;不僅具有客觀實在性,而且具有社會歷史性。在這個意義上,自然是一個社會(歷史)範疇。

  

  在人類世界中,如同自然被社會所制約一樣,反過來,社會也被自然所制約。人類社會是在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中形成並發展起來的,人類歷史也無非是「自然界對人的生成過程」。在人類世界中,作為客體的自然,其本身的規律不可能被完全消融到對它進行占有的社會過程中;自然不是外在於社會,而是作為一種恆定的因素出現在社會歷史中的。社會的目的、需要只有通過自然過程的中介才能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構成了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永恆的自然必然性」。社會發展既不是純自然的過程,也不是脫離自然的超自然的過程,而是與自然運動「相似」的過程。把自然以及人對自然的關係從社會(歷史)中排除出來,也就等於把社會(歷史)建立在虛無上,並必然走向唯心史觀。

  社會的自然與自然的社會都是人們對象性活動的產物。實踐是人類世界得以存在的根據和基礎,在人類世界的運動中具有導向作用,即人通過實踐「為天地立心」,按照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統一重建世界。人類世界當然不能歸結為人的意識,但同樣不能還原為天然自然。人類意識、人類社會以至整個人類世界對天然自然具有不可還原性。社會的自然和自然的社會都是通過人類的實踐活動來實現或表現的。人類世界只能是實踐中的存在。

  實踐的世界觀意義不僅體現在世界的二重化以及人類世界的形成上,而且還體現在人類世界的不斷發展中。

  人類世界是實踐中的存在,而實踐本身就處在不斷地變化發展之中。人類世界因此成為一個動態的、不斷生成、不斷發展、不斷形成更大規模、更多層次的開放性體系。換言之,實踐使人類世界呈現出歷史性。馬克思早就批判過費爾巴哈對世界的直觀性:「他沒有看到,他周圍的感性世界決不是某種開天闢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於前一代所達到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前一代的工業和交往,並隨著需要的改變而改變它的社會制度。」[22]在馬克思看來,「這種活動、這種連續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造、這種生產,正是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23]。現實性、客觀性、歷史性、實踐性構成人類世界及其與自在世界關係的總體特徵,其中,實踐性是根本特徵。

  「動物的生產是片面的,而人的生產是全面的」;「動物只生產自身,而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24]在當代,人類實踐活動已經上天、入地、下海,涉及廣袤的宇宙、遼闊的海洋,深入地球深處以及生物的分子結構等。正如當代著名科學家赫伯特·西蒙所說:「我們今天生活著的世界,與其說是自然的世界,還不如說是人造的或人為的世界。在我們周圍,幾乎每樣東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跡。」當代實踐活動以及人類世界的變化發展更加凸顯出實踐的世界觀意義。

  確認實踐的世界觀意義,並不是否定自然界對人類世界的「優先地位」。同一切唯物主義一樣,馬克思的哲學確認自然界的「優先地位」。但是,馬克思的哲學並沒有把舊唯物主義的自然概念原封不動地移入新唯物主義之中,而是用科學的實踐觀揚棄了舊唯物主義的自然概念;馬克思的哲學不是把自然唯物主義推廣或運用到社會(歷史)領域,相反,是用社會實踐的框架來理解人類世界中的自然,把自然同實踐活動、社會生活過程聯繫起來考察,認為「任何歷史記載都應當從這些自然基礎以及它們在歷史進程中由於人們的活動而發生的變更出發」,並把「感性世界理解為構成這一世界的個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的活動」。[25]

  實踐不僅改造世界,而且創造世界,它內在地包含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關係。可以說,實踐是現存世界的縮影,是人類面臨的一切現實矛盾的總根源。馬克思正是通過人類實踐活動來反觀反思、批判現存世界,從而建構了一種新世界觀,一種唯物主義的、「真正批判的世界觀」[26],並認為「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於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並改變現存的事物」[27]。這是哲學世界觀的深刻變革。

  [1] [德]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上卷,213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7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34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9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27頁。

  [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9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7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80頁。

  [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8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68頁。

  [1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6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2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17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 《列寧全集》第55卷,18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5] 《列寧全集》第55卷,18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6] 《列寧全集》第55卷,183頁。

  [1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57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3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28頁。

  [20]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7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2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7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77頁。

  [2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96—9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67、7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6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7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