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學術思潮:馬列、西化、新儒學
2024-08-14 17:41:14
作者: 李宗桂
與上述守舊、改良、革命鼎足為三的文化態勢相應,在現代中國,始終存在著互相抗衡、鼎足為三的學術思潮:馬克思主義派、全盤西化派、現代新儒學。當然,這三大學術思潮並不等同於上述三種文化態勢,而只是與上述三種文化態勢一樣,體現出現代中國文化發展的縱橫交錯的思想鬥爭,是近代以來「中國向何處去」的路線之爭在現代的進一步發展。
現代中國,種種社會矛盾錯綜複雜,各種思想流派競長爭雄,學術思潮此消彼長,流派紛呈。但就其思想的典型性,影響的重大和深遠而言,首推馬克思主義派、全盤西化派、現代新儒學。
五四以後,馬列主義傳入中國,一大批知識分子接受了馬列主義、用馬列主義作為觀察世界、認識社會、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從陳獨秀、李大釗、瞿秋白到毛澤東、周恩來、侯外廬、杜國庠,都用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認識中國傳統文化,批判性地清理從孔夫子到孫中山的歷史文化遺產。同時,提出了自己對西方文化的批判性接收的主張,並進而闡明了自己關於建設現代中國文化的見解。馬列主義派既反對全盤西化派的民族文化虛無主義,又反對現代新儒家的文化保守主義。
本章節來源於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
自由主義的西化派,從胡適、陳序經到殷海光、李敖、林毓生,都主張根本拋棄中國傳統文化,向西方文化尋求出路。西化派既反對馬列主義,又反對現代新儒家。
現代新儒家主張「保守」中國文化,返回傳統儒家心性之學的根本,學習西方文化的某些長處,以開出現代科學民主之新。他們既反對馬列主義,又反對全盤西化。以上三種學術思潮,七十年來一直存在,力量一度互有消長。三派之間針鋒相對,長期論辯,其焦點是「中國向何處去」。在這個總思路下,三派都主張中國應該而且也必然能夠現代化。但是,這種表面上論題的一致,並不能掩蓋彼此之間尖銳激烈的思想鬥爭。三派對於中國現代化道路的選擇,截然不同馬克思主義者堅持社會主義現代化,並在實踐中日益強調「中國特色」,斷然拒斥西方資本主義的現代化;自由主義者主張照搬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現代化的老套,實際上相信的是「現代化就是西化」;現代新儒家倡揚的是堅持中國本位文化,在抱持著堅定的「中國文化在本原上沒有任何不足」的信念的前提下,吸收西方的科學民主,走工業東亞式的「儒家資本主義」道路。
三大學術思潮之間,有著根本的思想分歧,這是顯而易見的。容易忽視的是,三者之間也有相近或者一致的地方。有的學者指出,三派思想在起源上就有很多共同點:都是思考如何對待傳統,如何引介西方文化,如何建設中國新文化的問題;都帶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救亡圖存,振興中華成為壓倒一切的主題;都向西方尋求真理,但又都想避免西方文明發展過程中暴露出來的種種矛盾和缺點;都希望走出中世紀,邁向現代化在思想上都具有文化啟蒙的性質和作用。我覺得,這是比較平實客觀的看法。
應當看到,三大思潮代表著三種不同的現代化選擇模式,反映著不同文化思潮之間的交融和衝突。這種衝突是不可能用行政命令甚至別的高壓手段來解決的,也絕不是採用謾罵、詛咒的方式可以解決的。可以預言,在中國大陸的現代化沒有實現之前,在海內外炎黃子孫對中國文化價值系統的重構沒有取得共識之前,三大思潮並存和對峙的格局不會消失。
現代中國三大思潮並存的現象昭示我們:文化現象是一個極為複雜的問題,思想鬥爭總是錯綜進行的;不同思潮之間既有尖銳對立的方面,也有相近甚至一致的方面;「輿論一律」實際上只是不懂文化的人的主觀願望;進行現代中國新型文化的建設,必須承認不同思潮的客觀存在,因勢利導,博採眾長,為我所用。如果我們能夠真正做到這些,那麼,中國文化的現代化是可以預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