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百年來的成就與不足
2024-08-14 17:40:06
作者: 李宗桂
綜觀20世紀的中國哲學研究狀況,可謂道路曲折,歷經磨難,但在學者們的艱苦奮鬥下,終於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在世界上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節來源於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
20世紀的中國哲學研究,是與中國社會、中國文化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相一致的。質言之,中國哲學的研究,也是與中國社會、中國文化的現代化一致的,因而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突破了中國傳統的學術史觀和方法論局限,開創了用現代學術觀念和規範研究中國哲學的嶄新局面。前半個世紀,以胡適和馮友蘭為代表的研究成果,使得西方的實用主義、新實在主義在中國傳統學術的研究中得以生根,使得中國學術界對西方哲學的理論和方法刮目相看,從而推動了傳統學術的更新,以及傳統研究方法的變遷。以侯外廬、郭沫若、杜國庠、楊榮國、蔡尚思、張岱年、任繼愈、馮契等人為代表的學者,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哲學,開創了學術研究的新局面,並在區別於用西方哲學的觀念和方法進行研究的學者的同時,通過批判傳統學術領域的唯心史觀、儒家的道統論等,與宗經、崇聖、唯書的經學思維劃清了界限,創立了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哲學研究的框架,為中國文化、中國哲學的現代化創造了條件。
第二,通過長期的研究工作的實踐,初步形成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中國哲學、西方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三者互動,相互學習,為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的現代化提供思想資源、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的研究思路,從而為21世紀的中國哲學的研究以及中國哲學自身的健康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第三,取得了此前絕對不可比擬的大量成果。一百年間,從先秦到近代再到當代,中國哲學的人物、學派、思潮、著作乃至概念範疇名詞術語,都被研究者比較仔細地清理過,努力尋找其特點、規律、歷史作用及其局限,以及其現代意義。而且,這些成果無論在方法、觀點還是內容、價值方面,都是往昔所不能比的。
第四,創建了現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學科。通過長期而又艱巨的努力,總結經驗教訓,中國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作為現代意義上的學問,終於得以確立。從胡適、馮友蘭到張岱年、任繼愈,以至近年畢業的中國哲學專業的博士碩士,各有自己的貢獻。
第五,發掘了中國哲學亦即中華民族的特殊價值和精神資源,使中國哲學在世界上得到承認,從而為中華民族獨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為復興偉大的中華文明,貢獻了力量。
當然,毋庸諱言,百年來的中國哲學研究,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和弱點。概括說來,有這樣幾點。
第一,對西方哲學理論、方法的盲目信奉,生吞活剝。以西方哲學的價值尺度來衡量中國哲學,以西方哲學的方式來建構、解構中國哲學,脫離中國哲學的歷史實際和實踐條件,從概念到概念,從理論到理論,結果是出現玄虛化、虛無化的弊病。這種弊病的癥結在於,注意了文化的世界性、普遍性,而忽視了民族性和時代性。
第二,對馬克思主義的僵化、教條式理解,將馬克思主義作為政治標籤和打人的棍子,不顧中國哲學的實際情況,把生動活潑、充滿靈氣的中國哲學剪裁為乾巴巴的幾條筋,否認中國哲學的民族性和時代性,同時也否定了中國哲學的世界意義。
第三,對學術與政治的關係把握不准,導致不少悲劇。誠然,學術研究不能脫離實際,不能脫離政治,但如何做到既參與生活、干預生活,又保持清醒頭腦,堅持批判精神,值得在日後的實踐中總結。馮友蘭、楊榮國等人的悲劇,其教訓值得記取。
第四,學科體系還不科學,學科特色不夠鮮明。儘管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的中國哲學已經建立起來,但從科學嚴謹的角度審視,它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中國哲學、中國哲學史本是不同層次的概念,但在近年的實踐中,不少人往往混為一談。甚至,何謂「中國哲學」,實際上還是一個並不清晰的概念。另外,在研究實踐中,如何做到「泛化」而不駁雜,「純化」而不空泛,在「泛化」中提升哲學思想,在「純化」中展現人文精神、升華理論思維,都值得很好地研究、探討。
第五,學術大師不多。一百年間,由於種種因素的干擾,學術環境並不理想,中國哲學研究領域的學術大師出得不多。真正學貫中西、既是哲學家又是哲學史家的學者,可謂鳳毛麟角,這與我們這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與我們百年來復興偉大的中華文明的努力和期望之間,有很大的「落差」。
第六,中國哲學研究的人文環境不夠良好。中國哲學重視精神境界的提升,重視人文環境的營造,講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根據這個準則,中國哲學研究者應當具有比較高尚的境界。但是,由於市場經濟負面因素的影響,以及傳統文化消極因素的影響,中國哲學研究隊伍內部的某些地方、環節,缺乏應有的良好氛圍。搞宗派而不搞學派,黨同伐異,唯利是圖,甚至不擇手段,與社會上的不學無術者沒有二致,這種情況並非個別。這樣,就影響到學術隊伍的團結,影響中國哲學隊伍的形象,進而妨礙優秀成果的出現。
以上這些不足或者弊端,需要在21世紀的研究實踐中,運用中國傳統哲學的優良傳統,逐漸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