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秦漢醫學和董仲舒天人感應思想的差異
2024-08-14 17:38:54
作者: 李宗桂
由上可見,秦漢醫學和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有著共同的自然科學基礎和建構體系的方法。董仲舒「天人感應」論是時代風尚的反映,是自然科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也是秦漢社會思潮發展的必然結果。當然,毫無疑問,董仲舒和秦漢醫學的天人感應思想,有著明顯的區別,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第一,天人感應的關係不同。在秦漢醫學,特別是《黃帝內經》中,天、人固然可以相應,但主要是以人應天,天可影響人體,人體不能影響天。強調的是客體的獨立性,以及由此決定的主體適應客體的必然性,而不是相反。董仲舒則認為天、人之間互感互應,天可影響人的機體,人的機體也可影響天;人要與天相副,天也必須與人相應,強調的是主客體間的對等關係,特別是人的主體性。
第二,理論的純粹性和明晰度不同。秦漢醫學雖然也用類合數偶的方法去連接天、人,論證系統的和諧與統一,但只是不自覺地運用而已,還未上升到方法論的高度。董仲舒則明確地將其作為一種方法論原則來使用,有很強的理論自覺性。秦漢醫學認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二者互相包含,可以轉化,體現了其理論的辯證性和思想的寬容度。董仲舒卻強調陰陽的相互區別,不相屏雜,陰陽皆純。「陰之中相為陰,陽之中亦相為陽」[238]的論點,在於說明「丈夫雖賤皆為陽,婦人雖貴皆為陰」的社會關係,表現了其理論為政治服務的純粹性和明晰度,同時也表現了它的僵化、凝固和狹隘。秦漢醫學的基本精神是科學,以醫療實踐為立論基礎;董仲舒「天人感應」論則只是利用醫學材料,科學和迷信夾雜,迷信窒息了科學。
第三,天人感應的目的不同。秦漢醫學重在用天、人相通來尋跡查蹤,由因求果,由果證因,為辯證治病提供依據。董仲舒「天人感應」論的終極目的,是為王權神授的政治理論服務。
因此,秦漢醫學與董仲董的「天人感應」論,雖有其相聯相似和相通的一面,但從科學基礎和社會作用來看,二者的本質區別是十分明顯的。
總之,一方面,漢代哲學與醫學伴生,借醫學材料以為己用,豐富自身內容,完善自身體系;另一方面,漢代醫學又藉助於哲學理論(陰陽五行),構築體系,弘揚自身。這種情況表明,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自然科學與哲學的關係日趨密切。這對我們是一個很好的啟示,啟發我們把研究的視野擴展到更廣闊的領域,以便深化對中國哲學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