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傳統與現代之間:中國文化現代化的哲學省思> 3.陰陽五行是醫家和思想家建構理論的

3.陰陽五行是醫家和思想家建構理論的

2024-08-14 17:38:51 作者: 李宗桂

  方法和依據綜上可見,陰陽五行不僅是秦漢醫學和董仲舒天人感應思想體系的骨架,而且是二者建構理論的方法和依據。顯而易見,以陰陽五行為理論核心的秦漢醫學和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具有三個共同的特徵:天、地、人貫而參通之的整體觀念;同類相通的天人感應思想;建立在經驗直觀基礎上的直觀類推方法。進一步申論,則可明顯看出董仲舒「天人感應」論與秦漢醫學有著密切的關係,質言之,可看出漢代哲學與醫學的關係。

  首先,秦漢醫學和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都是從事物的聯繫入手,借事物的類同和類感而運用類比推理進行推導,構築自己的理論體系。天、人能夠相互聯繫和感應,其根本原因在於二者都有同類別的陰陽之氣和五行屬性,皆按相同序列的五行之次運轉,以求得整體的動態平衡。由類同而導致類感,由類感而進行類推,從而收到由表及里、由此知彼的效果;把萬物、萬象組合在以陰陽五行為骨架的系統中,以構築其理論體系,實現其理論的實際功能,這是秦漢醫學和董仲舒「天人感應」思想的共同點。這表明,秦漢醫學與哲學,有著共同的理論架構和方法,在經驗直觀的思維方式基礎上,二者可以統一起來。

  其次,秦漢醫學和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都利用了生理病理知識和自然感應現象為其立論根據,並且都包含有牽強比附的內容和方法。認為天、人皆有陰陽五行,因而可以相參相應,且可與四時四方相配,與社會人事相聯,這是秦漢醫家和董仲舒的共同觀點。這種觀點的立論基礎,從根本上講,是同類感應的思想。早在《易·象傳》中就有「天地感而萬物化生」的說法。《莊子·徐無鬼》篇認為,鼓宮宮動,鼓角角動,是「以陽召陽,以陰召陰」,即同氣相召的結果。《淮南子》推導說:「物類相動,本標相應。故陽燧見日則燃而為火,方諸見月則津而為水。」[232]《黃帝內經》把人夙興夜寐的生理節律看做「與天地同紀」;「衛氣晝日行於陽,夜則行於陰。陰者主夜,夜者臥。……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233]這些都是利用自然界客觀存在的類感事實論證自己的觀點,是符合實際的自然感應觀點。董仲舒講:「伍音比而自鳴,非有神,其數然也」,「其動以聲而無形」[234],這是從聲學角度解釋樂器的共振共鳴現象。他還揭示了「雞至幾明而鳴而相薄」,以及「病者至夜半疾益甚」[235]的現象與自然節令相應的道理。這表明董仲舒天人感應思想利用了自然科學的材料,運用了日常生活中經驗範圍內的自然感應思想。在這點上,可以說,漢代醫學與哲學是「共根」的。

  正是在同類相動、自然感應的基礎上,秦漢醫家和董仲舒按照各自哲學理想和人生模式去推演比附,將主觀意願注入感應過程和系統結構中,塞進了荒誕的內容。《黃帝內經》認為,「人皮應天,人肉應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236]。它還進而比附說:「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天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律。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歲有三百六十日,人有三百六十節。」[237]凡此等等,不一而足。至於董仲舒的荒謬比附,那更是不勝枚舉。可見,認為天、人同類,可以互相感應;以類別相似和數目相同去溝通天、人,並將其附會於人事政治,這是當時的時代風尚。表現於醫家,不足為怪;表現于思想家、政治家董仲舒,更是十分自然。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講述自然感應現象,還是論證天、人相副,秦漢醫家和董仲舒在思維方式、論證手法以及語言等方面,都驚人地相似!它表明,漢代哲學向醫學借用了思想資料,醫學深刻地影響了哲學的風貌。它體現了政治統一,思想趨同的時代特徵。

  最後,利用陰陽五行學說對事物進行分類,並藉以揭示事物的發展動力和內在結構以及外在表現,是秦漢醫學和董仲舒思想的一致之處。就思維形式和特徵而言,這是缺乏實證科學,憑經驗直觀及由直觀而簡單外推的結果,它具有整體性和模糊性等特徵。亦正因為二者的思維方式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直觀外推,所以,經驗範圍內的事物,如自然節令可影響人體等,他們可以較為正確地認識、總結。而超出經驗之外的事物,如天有日月,人有兩目之類的比附,便流於神秘、荒誕。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