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全球化與當代中國文化建設

2024-08-14 17:35:00 作者: 李宗桂

  1.「文化全球化」是事實判斷

  全球化問題近年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人們談論得最多的,是全球化中的經濟方面,亦即經濟全球化的問題。其實,全球化的另一個重要甚至更為複雜的問題,是文化問題。就當代中國文化的建設而言,經濟全球化固然深刻地影響到文化建設,但它畢竟需要通過一系列的中介,畢竟是比較間接的。而文化全球化對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影響,則更為直接,更為深刻,也更為棘手。因此,探討文化全球化與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問題,其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都十分重大。

  如果說,人們對經濟全球化的理解比較一致的話;那麼,對於文化全球化的認識則分歧甚多,甚至有人根本否認文化全球化的存在,認為文化全球化是一種臆想。在我看來,從根本上講,所謂文化全球化,就是世界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間,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以信息全球化為依託,通過日益緊密而又頻繁的交往,相互學習、相互影響,更新自身、發展自身的文化整合過程;同時,也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通過良性互動,對於人類共同關注的問題逐漸形成某些共識的過程。在這個意義上講,文化全球化是一個過程,一種趨勢,而不是既成的結果,更不是弱勢民族的宿命。

  文化全球化作為一種歷史現象,表現多多。好萊塢、麥當勞、迪斯尼、網際網路、衛星電話、衛星電視、有線電視,乃至超級商場、專賣店等,都是文化全球化的實質性表現。關注人權,保護生態,反對恐怖主義,也是文化全球化的新近表現。特別值得注意的是,WTO所奉行的世界貿易的遊戲規則,世界宗教議會宣言所倡導的「全球倫理」等,更是從深層價值理念體現、推展著文化全球化的進程。當然,1997年波及世界的「亞洲金融危機」,也是文化全球化的另外一種表現。甚至,我們可以說,2001年震驚世界、至今餘波未了的「9·11事件」,也是文化全球化的極端表現之一。

  文化全球化僅僅是一個事實判斷,而不是價值判斷,更不是推崇性、褒獎性的價值判斷。西方學者所鼓吹的文化全球化就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同質化、一體化,固然是異想天開;而我們國內有的人恐懼擔心的文化全球化就是文化帝國主義化、中國文化殖民化,則是杞人憂天。實際上,文化全球化是一個雙向的互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碰撞、學習、吸收、滲透,自覺不自覺地改變著自身,推動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誠然,正如經濟全球化是以西方國家為主導一樣,在文化全球化的過程中,西方強勢文化也居於主導地位——至少迄今為止是如此!以電視和網絡為載體的西方文化,在全球蔓延、泛濫,強烈地衝擊著其他國度的文化。好萊塢的「泰坦尼克」號,就曾乘著經濟全球化的長風,駛遍全球,在文化的層面體現出「全球化」的強烈衝擊力量;麥當勞叔叔微笑著帶來的美式麵包,肯德基、比薩餅的洶湧而入,使國人品味到的並不僅僅是通常意義的食品,而是西方生活方式的格調;可口可樂、百事可樂之類洋飲料,帶來的絕不僅僅是物質層面的東西,而是潛藏著西方文化價值理念和審美情趣的東西,因而儘管我們的某些愛國主義者用心良苦地炮製出了各種地方品牌的「可樂」,最終結果是敗下陣來,使美國人感到「非常可樂」。在文化全球化的態勢中,我們在這類問題上顯然處於弱勢。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在這種彼強我弱的文化交往中,也絕不是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單向灌輸。中國文化固然受到衝擊,西方文化也受到影響。當年的上海榮華雞與美國肯德基大戰,雖然以榮華雞的失敗告終,但這場大戰不僅對於中國國民的精神、自尊的改造大有助益,而且對於外國人了解中國人的民族自立顯然有著積極的意義。這不,曾經不可一世的麥當勞叔叔,現在居然入鄉隨俗地賣起了米飯——蓋澆飯!當然,我這裡要強調的是,這件事,並不是如同某些「愛國主義」者所說的那樣,是中國文化的強大同化力所致。恰恰相反,此事不僅不能用來說明中國文化的強大,而且只能用來說明美國文化的求實、靈活、善變。在文化全球化態勢中,不同民族、國度的交往,對於相互溝通、理解有著重要的意義。中美兩國領導人互訪,彼此都充分地利用了衛星電視、網際網路等現代傳媒,淋漓盡致地闡發了自己的價值觀,使本國人民以及世界上其他國度的人民了解到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和共識,從而搭建起進一步溝通的橋樑,這就是文化全球化的正面作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