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堅持並增強文化的民族性

2024-08-14 17:34:57 作者: 李宗桂

  持經濟全球化必然出現文化的全球化、一體化觀點的人認為,由於文化的全球化,因而傳統的所謂「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將不復存在,我認為這種觀點值得商討。根據本文上述思路和見解,我認為,經濟全球化的結果,並不是消解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而是對文化的民族性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代表當今世界經濟發展客觀趨勢、代表人類文明發展潮流的經濟全球化,是「和平與發展」這個時代主流的具體表現,其中蘊涵著深刻的時代性和世界性,昭示著文化發展的精神方向。在這個大趨勢下,我們建設民族文化,應當面向世界,面向經濟全球化這個客觀事實,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歷史進程,在發揚民族文化優秀傳統的同時,總結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人類智慧,借鑑、吸收包括西方文化在內的外國優秀文化,立足當代中國的實際,為我所用,開闊民族文化的視野,豐富民族文化的內容,提升民族文化的品質。只有把代表人類發展方向、反映當今世界精神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吸收、整合到民族文化之中,才能鞏固、豐富民族文化的特色,達到民族性與時代性和世界性的有機統一。從古希臘羅馬的文化,到歐洲中世紀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成果,再到資產階級革命以後直到當代西方的諸多優秀文化成分,我們都應當認真學習,努力消化、融會,使其成為我們今天中華民族文化建設的合理資源。

  應當看到,某些發達國家利用經濟全球化的潮流,利用其自身的經濟優勢和某些文化長處,去磨滅發展中國家文化的民族性,以自己的經濟、文化價值觀去化全球,從中獲取巨大利益。對此,我們應當有清醒的認識,要努力保持經濟、文化的獨立性,努力發揚光大文化的民族性。同樣應當有清醒認識的是,我們不能因此就抗拒經濟全球化,自外於當今世界文明的這個主流,而要將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作為豐富、發展民族文化的大好時機。

  堅持文化的民族性,與狹隘民族主義、排外主義是截然不同的兩碼事。我們承認經濟全球化的客觀必然性和合理性,強調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意義,就已經邏輯地包含著反對閉眼不看世界大勢,反對「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狹隘民族主義和排外主義。倡導並大力堅持文化的民族性,是為了更好地走向世界,更好地學習別的民族文化的長處,通過民族性來吸納、擴展時代性、世界性。在一定意義上,沒有文化的民族性,文化的時代性和世界性就無所寄託;同樣,離開文化的時代性和世界性,文化的民族性就無從紮根,無從顯示。

  今天,中華民族正在復興自己的偉大文明的道路上奮進,正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新文化。所謂「中國特色」,從文化建設的根本上講,就是文化的民族性。這個民族性,在政治價值取向方面,是社會主義的;在文化價值取向方面,是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的。換言之,既批判繼承歷史文化傳統而又充滿社會主義時代精神,既立足本國而又面向世界。天下為公、憂國憂民,厚德載物、和而不同,勤勞節儉、艱苦奮鬥,崇德重義、尊老敬賢等古典精神,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等革命傳統精神,自立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制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等當代文化精神,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思維框架內,經過整合,便可成為當代中國文化的民族性的集中體現,成為區別於別的民族、別的國家的文化的重要標誌,成為推動中華民族不斷進步的精神力量。

  

  在經濟全球化的世界背景下堅持文化的民族性,其重要內容之一是堅持建設中華民族精神。實踐經驗表明,中國社會的現代化,就其精神實質而言,是人的現代化。換言之,是民族素質的現代化。而民族素質的現代化,離不開文化的現代化。社會現代化、文化現代化、民族素質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幾者之間有著一個共同的價值指向和標誌,這就是民族精神的建設,民族精神的現代化。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的脊樑。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發展途程中,能夠歷經艱難而不斷奮進,逐漸發展壯大,成為今天這樣涵括祖國大陸和港、澳、台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社會的強大力量,成為日益受到世界高度重視的一支力量,是與中華民族精神的存在和發揚分不開的。然而,由於諸多制約因素的存在,中華民族精神的建設,無論在實踐的層面還是理論的層面,都不令人滿意,都還需要喚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振奮民族精神,復興中華文明,應當成為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基本價值取向。在建設當代中華民族精神的時候,我們應當發揚光大傳統的民族精神。天下為公、憂國憂民,自強不息、剛健有為,和而不同、厚德載物,以道為尚、崇德重義,不狷不狂、守成創新,這些凝聚著一代又一代人民的價值理想和志士仁人的理論提煉的優秀思想,是我們今天文化建設的重要資源。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科學精神、民主精神、契約觀念、效益觀念、競爭意識、合作精神,這些近現代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新型價值觀念和精神旨趣,是我們建設中華民族精神,創建中國特色新型文化的不可或缺的思想資源。

  思想文化重在建設,應當以立為本。改革開放以來,新的社會因素和思想文化成分不斷生長,嶄新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理想人格、國民品性、審美情趣日漸形成,既有的民族精神得到更新,新的民族精神日漸形成。另一方面,面對市場經濟負面影響衝擊而出現的瀰漫於全社會的浮躁狀態,面對西方文化的挑戰(無論是積極方面還是消極方面),面對傳統文化中消極思想的衝擊,有的人價值失落,心靈無所歸依。社會失序,文化貶值,民族精神萎縮,已經成為我們這個社會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我們應當發揚健康的批判精神和積極的建設精神,立足當代中國社會的實際,振奮民族精神,更新民族精神,創建新的民族精神。這樣,我們的民族文化的民族性才能有更好的寄託,才能更加成熟,更加健全。這樣,我們就可以從容地應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諸多挑戰,科學地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會。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要科學地建設中華民族文化,就必須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層面解決文化的繼承和創新問題。這個繼承、創新的對象和範圍,不僅是對中華民族文化而言,而且是對整個人類文明而言。批判繼承、綜合創新之類關於文化建設的思路,屬於方針、政策、策略的範疇,而不是繼承、創新的具體內容,更不是新型文化價值體系本身。如何繼承,繼承什麼;如何創新,創什麼新,仍然是文化建設的難題,需要從推動人類文明發展與民族文化建設相一致的角度,進行深入的探討。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文化建設還要注意解決好文化的民族性、時代性與世界性的關係。在我看來,文化的民族性並不就是優良性,也不等於劣根性。文化的民族性有兩重性。我們要重視發掘、創新反映本民族特質的、世代相承的文化精神及其內容。要重視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的創立。文化的時代性反映了文化在特定時代的合理性及其特質。要注意總結文化的時代性中的民族性、世界性,揚棄其不合理的方面。文化的世界性反映著人類文明發展的共性,體現著人類文明的多元並存。應當承認人類文明的發展有其共性,有普遍規律。有科學依據的、不言過其實的普遍倫理、普遍人性的論定,對於文化建設中破除狹隘民族主義以及「左」的思想傾向有積極意義。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建設中華民族文化,還要注意解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意識形態建設與不同層級人們的安身立命之道的建設之間的關係,注意解決文化的先進性與大眾性、普遍性(普及性)的關係。標義過高,超越人們的認識水準和接受能力,文化建設的預期目標就會落空。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中華民族文化建設的落腳點,是創建當代中國文化價值系統。在文化建設過程中,要破除唯政治思維、唯倫理思維、唯經濟思維,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為不同層級、地域的人們提供安身立命之道,為國家的長治久安,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提供一個嚴謹的文化價值系統。

  綜上而言,我認為,經濟全球化會影響文化的民族性,但不會也不可能消解文化的民族性,更不可能消解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文化的民族性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照樣存在,只是其內涵和表現形式有所不同而已;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新型文化,我們應當順應經濟全球化的大勢,同時堅持文化的民族性,堅持建設中華民族精神,發揚中華民族精神,以促進中國特色新型文化的建設。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