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理性看待民族主義

2024-08-14 17:34:52 作者: 李宗桂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不僅文化的民族性不可能消失,而且民族主義思潮會長期存在,有時甚至會大大強化。對於民族主義的理解和評價,不同國度、不同層級的人們可能截然不同。就其一般意義而言,民族主義應當是一個民族為了自身的利益、價值、尊嚴、前途而形成的休戚與共的民族情感、民族價值觀。文化學家認為,民族主義強調自己民族的語言、文化、種族特徵,尋求民族特性和民族尊嚴,要求弘揚民族文化、民族意識,發展民族經濟,維護本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利益。民族主義雖然產生於資本主義形成之前,但作為一種完整的思想理論體系,則是在資本主義形成之後。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國度的民族主義,所產生的影響是不同的。被壓迫民族、弱小民族爭取民族獨立時,其民族主義一般起著積極的作用;壓迫民族、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張揚的時候,其民族主義起著消極的作用。當年中華民族在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抗日戰爭中所表現出的民族主義,屬於前者;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納粹德國的民族主義,便屬於後者。人們通常所說的狹隘民族主義、民族沙文主義,都是對人類文明發展起嚴重消極作用的民族主義。在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發展的今天,文化的民族性往往自覺不自覺地通過民族主義思潮表現出來。前幾年喧囂一時的「中國可以說不」之類的聲音,就其理論實質而論,便是經濟全球化浪潮中狹隘民族主義的思想文化表現。至於那種以「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循環論來論證「21世紀是中國文化的世紀」,以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為人類普遍、永恆的價值而可以取代、消解西方文化的價值的觀點,同樣是經濟全球化大潮中的文化民族主義——狹隘的文化民族主義的表現。當然,那種以經濟全球化為口實,鼓吹全球經濟一體化乃至文化一體化的觀點,表面冠冕堂皇,實質上卻不過是民族主義——狹隘民族主義的「另類」表現而已!總而言之,在經濟全球化的歷史進程中,民族文化不會全球化,更不會「一體化」,民族主義依然存在,問題只是在於,我們如何理性地認識它,引導它,科學地弘揚它。我們應當努力避免、克服狹隘的、消極的民族主義,發揚健康的、積極的民族主義,使民族主義成為一種豁達的情懷,一種健全的心態、健康的精神,從而成為我們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的助力,而不是阻力。這樣,我們就能夠將經濟全球化轉化為民族文化建設的積極資源,促進民族文化的蓬勃發展。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經濟全球化並不等於經濟一體化。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發展的一種趨勢、一種浪潮,這中間固然包含有不同國家在生產、銷售、金融、科技等方面的趨同、一致的成分,但遠遠不是已經融合為一的代稱——實際上也不可能融合為一。而經濟一體化之說,至少在字面的意義上,是指世界經濟合為一體,至少是指即將融合為一——在經濟的運行方式、價值目標等方面完全一樣。近年關於經濟全球化必然導致文化的民族性的消解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就在於誤將「全球化」當成了「一體化」。試想,同為歐盟國家,英國竟然不加入歐元體系,而丹麥民眾投票的結果,竟然表明不少人反對使用歐元。韓國民眾以使用國產電器、汽車為榮,凡此種種,連大致協調都談不上,更何況「一體化」呢!至於某些借經濟全球化之勢而力圖變「全球化」為「一體化」,進而變經濟「一體化」為文化、政治的「一體化」的人,別的我們姑且不說,至少應當說是一相情願。當年八國聯軍組成國之一的歐洲某小國,在經濟全球化如火如荼的今天,在新舊世紀交替之際,在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主題的時代,竟然要求前往該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中國教授和政府官員提供房產證明和銀行存款證明才能給予入境簽證,這是什麼性質的問題?這是「一體化」?這是所謂的「人權」?這是平等外交?這是地地道道的霸權主義政治的流毒,是民族沙文主義的典型表現!可見,經濟全球化絕不是「一體化」,更不是文化、政治的「全球化」「一體化」,文化的民族性始終存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