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吳王是咱大孫

2024-07-08 09:52:15 作者: 滿城金甲

  朱大福隨著文武百官磕磕絆絆行禮結束後,朱元璋直接起身站起,走至群臣之前。

  朱大福站在群臣的最前面,朱元璋走至群臣之前,等於就站在了朱大福身邊。

  這次,朱元璋雖至朱大福身邊,卻並未再給朱大福一個多餘的眼神。

  朱大福卻是時不時撇著朱元璋,心中除了怨怪他騙了自己那麼長時間之外,也在考慮朱元璋為何要瞞著身份與他相識,又為何一再給的他開綠燈提拔他。

  若不能搞清楚為何會有無緣無故的好,那永遠都跳不出成為棋子的命運。

  正當朱大福還為這個事情絞盡腦汁的時候,朱元璋卻是開口了,道:「算算時間,咱大兒離開咱也有五年時間了,咱大兒於上忠孝於咱,於下寬仁,體恤臣下,於兄弟妻兒愛護有加,咱大兒乃天下最好的兒子,最好的父親,最好的兄長,也是最好的太子,倘若咱大兒能活到咱這個歲數,必將是我大明的盛世之君,可惜天不假年,咱大兒早早離咱而去。」

  朱元璋傾盡心血培養朱標,把朱標培養的確足夠優秀,的確也堪當史上最優秀的太子。

  在場的這些文武百官,大部分人都直接或間接受過朱標的恩惠,對朱元璋所言,他們自也很是贊同。

  不過未等他們表示傷感,朱元璋話鋒一轉又直接道:「好在咱大兒把最好的兒子留給了咱。」

  這麼一句沒頭沒腦的話,不知實情之人自不是其中深意。

  請記住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尤其是朱大福,他直到現在還以為朱元璋所說這話指的是朱允熥呢。

  因為此他還想著,朱元璋之所以這般提拔他是為了讓他輔佐朱允熥。

  就在大部分朝臣一頭霧水的時候,朱元璋已抬了抬手示意高良俊開始旨意了。

  開始是什麼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之後則就是一大段對朱標誇獎,到最後峰迴路轉說正因為朱標的仁德,才使得朱標一早夭的兒子能夠在超度的時候死而復生,雖自幼長於民間,但品行才能什麼的絲毫與朱標不相上下。

  這旨意很長,高良俊不算渾厚的聲音,抑揚頓挫一字一句宣讀著,後面文武百官是否能聽到不知道,反正朱大福站在前面聽得倒是一清二楚。

  只是,他聽這旨意好像有些不對勁,說了這么半天壓根沒提冊立儲君之事,好像是什麼認親大會似的。

  而且,他怎麼還感覺高良俊口中所說這夭折的孩子與他這麼像呢。

  朱大福滿腹疑問,隱約還能聽到後面的竊竊私語議論之聲。

  也許是因說話的人太多管不過來了,也許是錦衣衛,都察院和鴻臚寺的官員也在詫異中。

  總之雖有竊竊私語,卻不見那些人有所行動。

  大概過了好幾炷香,高良俊終於話鋒一轉說到了最緊要的問題之上。

  「即日,吳王諱大福入東宮居住,暫代處理東宮事務。」

  此言一出,人群中徹底炸鍋。

  這消息簡直如晴天霹靂一般,這麼重磅的消息那還能再顧慮禮儀不禮儀的問題。

  朱大福這個當事人被砸的可不比那些文武百官輕,在高良俊宣讀出最後一句的時候,他良久都沒能反應過來。

  他好像聽高良俊最後說的是吳王諱大福,可又怕自己聽說。

  若自己真是朱標那個早夭流落在民間的兒子,倒也能夠解釋朱元璋為何對他這麼好了。

  可他還沒做好做一個真正天潢貴胄的準備啊。

  那些天潢貴胄看似風光,實則內在的痛苦也就只有他自己清楚。

  而朱楩則也在這個時候領著他的那些兄弟們,全都拱手衝著朱大福喊道:「歡迎賢侄回家。」

  這些小王爺們的高呼一出,朱大福險些一個趔趄摔倒在地。

  按現在論,他的確是得喊他們一聲叔叔的,可曾幾何時,他們可是在自己屁股後面追著喊哥的。

  這些小王爺帶頭後,藍玉也當即帶領著勛戚直接跪地高呼,道:「歡迎吳王回家,恭喜陛下尋得賢孫。」

  藍玉現今是勛戚中的佼佼者,在勛戚中是有絕對的領頭作用的。

  藍玉領著那些知曉實情的勛戚跪下後,其他之前不知朱大福身份的武將也隨之跟著拜了下去。

  他們不僅僅是跟著藍玉行動,最重要的他們還得跟著朱大福賺錢呢。

  他們才學了朱大福所開辦的股票課,雖說受益匪淺,但想要從股票中賺到錢那還遠遠不夠的,所以說能不得罪朱大福自是不能得罪的。

  更何況,朱大福已經是貴為吳王了,再多個天潢貴胄的身份也沒什麼不好,即便是將來吳王要做儲君了,他們也都服氣。

  既然天時地利人和皆已具備,他們這個時候跪迎朱大福,給他個面子那更沒什麼不妥了。

  一瞬之間,朱大福身後的武官列班,除朱楩等幾個小王爺們外,其餘的刷刷的全都伏地高呼。

  從前往後一聲聲往後傳,到最後已有排山倒海之勢。

  後面那些品級低的,看前面自家長官都已拜了,更沒什麼資格搞特立獨行了。

  武官已拜,現在便只剩下文官了。

  文官中知曉朱大福身份的,只有任亨泰一人,這還是朱元璋安排他組織這場朝會中不得已告訴他的。

  朱元璋知曉這些文人的尿性,他若是提前告訴他們朝會的內容,讓他們適當的時候表現一下對朱大福的時候,那他們本應支持,最後也會變成反對的。

  最關鍵的是,朱元璋是有傲氣的,不願讓自己大孫認祖歸宗還是他求來的,他更有底氣,認為他大孫憑藉這五年的功績不用他通氣也足可以得到這些文人的支持了。

  只有他大孫憑自己本事得到這些文人的支持,那他大孫將來才能夠順風順水。

  武官拜跪相迎,只剩下文官了,他們明晃晃站在那裡從哪兒都有些礙眼。

  其實文武百官中,不僅僅只有六部幾個尚書實實在在與朱大福打過交道,凡有資格上奏章的幾乎都應與朱大福在朝政之上有交集的。

  畢竟朱大福批閱了這麼多奏章,是有很大機率批閱到他們的,他們幾乎都見識到了朱大福的理政能力,加之朱大福這幾年的功績,朝中內外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們對朱大福也是認可的。

  排山倒海的高呼,即便是身處後面品級較低的文官也知道發生了什麼。

  只是他們位卑言輕,前面的那些上官不做率領,他們即便做了表態非但起不到任何作用不說,還會被上官記恨給將來的仕途帶來阻礙。

  就這樣,後面品級較低的文人等著前的上官表態,而前面的這些上官正在權衡利弊。

  這些愛惜自己的羽毛勝過生命,他們同時也有一個臭毛病,那就是與皇權對著幹。

  被廷仗,被殺頭那都是榮譽,家鄉士紳會出資立起牌坊,名垂青史,世代蒙陰。

  當然,若是為了依附皇權首鼠兩端之人也會被釘在恥辱柱之上,留下千古罵名。

  所以說,這些文官考慮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利益,還要考慮這個利益對自己的名聲有何影響。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