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49

2024-06-12 04:51:47 作者: 丁邦文

  經過一番緊鑼密鼓的調研、考察、論證,「鯤鵬館」眉目漸趨清晰。現在,擺在廖志國面前最大的難題,一是選址面臨兩難,二是資巨大的資金缺口。

  

  項目本身,倒也少有疑問與非議。所謂可行性與否,其實不算個問題。市長廖志國既然想搞,而且決心搞成,就已經證明其不僅可行,而且即便不可行,也必須創造條件可行。這不是霸王硬上弓般的蠻橫不講理,而是中國式官場的客觀現實。存在即合理,西方先哲早就下過結論,古今中外都適用,放之四海而皆準。

  當然,話又說回來,如此超大規模的項目,表面看來只是廖志國的「拍腦袋」之作,實際上卻也順應了陽城現實需要,確有其合理性與必然性。近一二十年間,中央高層瞄準中國特色,不斷調整、完善發展思路,先是要求兩個文明「兩手抓、兩手硬」,繼之強調政治、經濟、精神三個文明同發展,後來又加上生態變文明的新概念,及至將和諧、科學、可持續當作治國理政的要略。熟悉中國此類政治符號者都知道,最高層號召、強調什麼,往往說明下邊缺乏什麼。即便陽城這樣的地方,地處沿海發達地區,開放程度高,觀點理念新,發展速度快,已然算是走在全國前列,而且還高調打出「接軌世界」的旗號。可是,縱觀最近若干年的發展軌跡,卻依舊存在明顯不平衡現象——重經濟、物質,輕精神、文化,幾個文明之間發展不甚協調。謂予不信,只要在陽城市區轉一圈,就不難看到這樣的景象:道路寬敞筆直,高樓大廈林立,各種品牌、型號的小轎車川流不息,市民衣著打扮時髦亮麗,總之,經濟發達、物質豐富之狀充斥耳目。可是,城市文化設施、市民文化生活,卻顯得非常貧乏,足見「富了口袋、窮了腦袋」一說不虛,精神文明建設還是一根「軟肋」。

  如此局面,自然並非陽城一地所獨有,亦非洪大光、丁松這一任書記與市長所遺留。其中根源、癥結,與當下官員的政績觀及任用機制關聯很大。現在,考核一個地區及相關官員業績,主要指標無非是以GDP為中心,一切唯經濟增長數字這個馬首是瞻。再進一步說,決定一個官員的進退去留,主要看其在任數年的經濟類、數位化政績。因此,一屆黨委政府,一任黨政官員,眼睛始終盯緊了那幾個經濟指標、數據,很少顧及文化、體育等精神層面上的軟實力建設。再加上,如今官場普患多動症,官員調動很頻繁,一職、一地任上往往不過三五年,導致其中不少人心浮氣躁。如是,更加難有人願意沉下身子、靜下心來,花力氣做些精神、文化方面的「無用功」。難怪廖志國上任沒幾天,馬上就看出陽城文化、體育設施的嚴重缺失,很容易找到下手的空檔。

  當然啦,廖志國搞這個「鯤鵬館」,也未必一定要在精神文明建設上做文章,而是如前邊所述,出於複雜政治因素的考量,甚至完全是聲東擊西、圍魏救趙之舉。不過,這個項目從提出到眼下即將正式上馬,果真贏得一片支持擁護之聲,並未有人挑戰其可行性。這樣一來,廖志國就算首戰告捷,在陽城擂響了頭炮。

  對於工程的造型、體量、功能等等,按照廖志國的總體思路,文化局長孫健、體育局長姜如明、規劃局長於海東等人,分別跑了好多知名城市,請教了若干專門機構與專家,形成多個較為完備的方案。其中,孫健的方案主要強調「文化中心論」,說是當前省委提出文化強省口號,陽城市委市府也有相應文化強市命題,此工程自然應主要定位於文化,龍頭場館當以文化藝術展演為主。姜如明則持「體育中心論」,說陽城是全國全省知名的體育之鄉,奧運冠軍搖籃,主張「鯤鵬館」主場館建成不少於三萬座席的體育館,至少能夠舉辦洲際大型足、籃、排球賽事。那個於海東呢,倒不在意文化、體育哪個為主,他從設計理念創新的角度,提出了一個「國際一流」「環保低碳」的口號,算是呼應了廖志國的「百年不落後」,並反覆強調「科學的規劃等於成功的一半」。

  不論上述諸公如何立足本職,把各自的中心論喊得震天響,也不管他們之間是否有分歧,或者分歧有多大,總算都還沒有偏離廖志國的基本思路,這是他們的聰明之處。

  徐曉凡的北京考察,說起來成果豐碩,卻只是走個過場、圖個形式。

  試想,即將召開的北京奧運會,乃是世界頭等體育盛事,那些鳥巢、水立方之類的重要場館,之所以能建成全球翹楚之作,完全在於凝聚了全世界的智慧,集中了全中國之人力、財力與物力。還有,剛剛投入使用不久的國家大劇院,也是千呼萬喚好多年才建成,其宏大氣派與規模,不僅是一個文化藝術符號,也是國家形象、首都氣派的象徵。你區區陽城一個地級城市,跑到人家那兒考察取經,哪有什麼可比性與參照系呢?至於周邊一些大中城市,有些舉辦過全國或全省規模的文化節、運動會,有些則是某項球類運動或影視大獎的冠名城市,建了些與之相匹配的硬體設施,也屬情有可原。然而,中國官場的事情,往往最怕、卻也喜歡攀比,好「大」喜「高」求「最」已然成為風氣。有些官員,為官一地、一任,不是考慮切實為治下百姓謀些實惠與福利,而是總想為自己留下點什麼痕跡。因此,不少原本貧窮、偏僻之地,甚至是知名的省級、國家貧困縣市,道路寬得能起降波音787、空客330,廣場大得能舉行百萬人集會,府衙氣派得更是堪比美國總統辦公的白宮。如此說來,這種風氣又與當下官員政績觀、用人觀相呼應。也因此,徐曉凡花偌大力氣在首都考察、調研之後,高調提出「看齊奧運場館」的口號,也就不是什麼奇怪事了。

  各路人馬一番南下北上、東跑西顛,最終成果化作厚厚一疊花花綠綠的資料,小山一般堆積在秘書長江大偉案頭。江秘書長不是憑文字起家,更不喜歡與枯燥材料打交道,簡單排了一下順序就算「綜合」過,交到黃一平手上,由他再整理成書面報告提交廖志國。

  黃一平吃的就是文字飯,無中生有、小中見大本是他的強項,眼下從一堆現成材料中整理出萬把字的報告,簡直如探囊取物手到擒來。加上,他曾經跟隨過馮開嶺五年多,熟悉工程規劃、建設中的諸業務,文字歸納、綜述的同時,竟然將「鯤鵬館」各項數據一併預估了個大概。

  報告一出來,難題也就出來了。

  經過初步測算,「鯤鵬館」總用地面積大概不下千畝,建築面積三十萬平米左右,包括土建、裝潢、內部設備在內總預算應超過三十億元,建成後的年折舊與維護成本也在億元上下。如此,資金問題首先突顯出來。

  廖志國看了報告,在上述幾個數據上一番流連,眉頭竟也立時糾集起來——三十億元,可不是個小數目哩。至此,他不得不再次冷靜下來,認真審視這個天量工程的利弊得失。

  按理說,從天時、地利、人和諸方面考量,現在搞這個工程,應該都是最佳時機。

  一方面,來到陽城一年多,擔任市長也快滿周歲,通過這個「鯤鵬館」工程的造勢,果真達到了撬動官場、聚攏人心、站穩腳跟的目的。尤其是借著工程籌建班子的建立,雖然動用的只是孫健、姜如明、徐曉凡、喬維民、於海東等少數幾個幹部,卻波及並帶動了整個官場,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現在,不再有人刻意保持距離、敬而遠之,觀望等待的人也明顯少了。即使偶爾在機關食堂吃頓便餐,或是在樓下電梯口等電梯,會有很多幹部主動往跟前湊,千方百計找機會搭句話、露個臉。憑藉廖志國多年為官的體會,從人氣民望角度看,現在這個時候,正是他一呼百應成大事的最佳火候。

  另一方面,隨著洪大光的受傷,陽城政壇出現了多年不遇的團結、和諧景象,市委、市府兩個主官之間的關係,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諧調一致。尤其經過廖志國的授意,黃一平借新華社駐省分社記者的筆,寫了內參呈送省委領導及北京總社,受到高層關注後批轉下發,效果非常明顯。繼梁副書記與省委組織部長第一時間探視之後,省委龔書記與省長分別前來陽城看望,說了很多鼓勵安撫的話,省里其他常委、副省長、人大副主任也都相繼來過。省里領導如此密集來訪,表面是看望慰問受傷的洪大光,實質也是對陽城近期工作的褒獎,包括冤家對頭丁松在內的陽城人,都看出此次洪大光是沾了他這個新任市長的光。箇中原由與奧秘,別人也許還蒙在鼓裡,洪大光本人卻是一清二楚。因此,他多次拉著廖志國的手,深情且真誠表示:「在陽城,你不必把我當什麼市委書記、人大主任,只當作是你一個可以信任與依靠的老大哥。你廖老弟想做的事,我百分之百支持!」

  當然,群眾對你再熱情,洪大光對你再表示支持,可是,熱情與支持都只是精神層面、道義性質。說白了,群眾的熱情變不來真金白銀,洪大光的市委、人大也不會負責資金籌集,數十億元的建設資金還得自己這個市長來想辦法。幾乎瞬間,巨大的資金壓力,一下就全落到了廖志國身上。

  不錯,廖志國過去是做過鄉長、縣長,經手工程數以千百計。可是鄉長、縣長與市長不同,陽江的情況與陽城也不一樣。在鄉、縣那樣的基層,最大的工程不過就是修座橋、築條路,費用頂多數千萬。而且,陽江經濟發達,政府財政與民營資本都很雄厚,籌資十億八億不是個難事。如今身為市長,做如此一個大工程,又是在陽城這樣的經濟欠發達地區,三十個億可能就是一座壓頂泰山了。

  私下裡,廖志國也算過細帳,三十億元的投資,目前陽城財政能夠擠出十個億,工程建設方墊資一部分,材料供貨商拖欠一部分,實際缺口大約還有十億元。

  這邊資金問題還未想明白,那邊工程選址難題馬上就頂到眼前。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