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5 李泰的警覺
2024-06-09 21:52:24
作者: 明月在心中
崇仁坊,魏王府。
不同於太子府的門可羅雀,魏王府確是門庭若市,賓客盈門,劉洎、杜楚客、韋挺、蘇勖、房遺愛等人齊聚一堂。
如今的李泰風光無限、志得意滿,仿佛儲君之位唾手可得。
李泰也確實有傲視群雄的資本,李世民的種種表現,仿佛預示著儲君之位非他李泰莫屬。
李泰幼時聰敏絕倫,稍長便善作詩文,成人後愛好經籍、輿地之學,深得太宗歡心,由此得寵。
李泰的得寵與李承乾的失寵大體上同時發生、交互消長的。「時泰有寵,太子承乾多過失,太宗微有廢立之意」。
太宗企圖廢立太子始於貞觀十年,到貞觀十六年六月左右,李泰謀立太子始終十分順利,這與唐太宗的有意心許,偏袒一方大有關係。
請記住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貞觀十年二月,唐太宗「以泰好文學,禮接士大夫,特命於其府別置文學館,聽自引召學士。」
胡三省在《資治通鑑音注》中對此特加注云:「為泰圖東宮張本」。是的,唐太宗如此特加寵異,乃是仿照武德年間秦王府屬另邏文學館故事。胡三省不被唐太宗表面上為李泰禮賢好學的表彰所惑,而從骨子裡揭示他為李泰別立太子作張本,可調深識。
李泰的手下文人心領神會太宗的默示,便由司馬蘇勖出面,「勸泰延賓客著書,如古賢王。」
於是,李泰奏請撰著《括地誌》,物色著作郎肖德言等四人撰寫。由於唐太宗的大力支持,經費充裕、待遇優厚,「士有文學者多與,而貴遊子弟更相因籍,門若市然」,這是為李泰奪嫡打響了第一炮。
貞觀十二年正月,禮部尚書王珪奏請:三品以上公卿途遇親王時下馬拜見,不符禮法規定,要求取消這一儀式。唐太宗當即以言脅之,「人生壽夭難期,萬一太子不幸,安知諸王他日不為公輩之主!何得輕之!」
胡三省在《資治通鑑音注》中對此深刻地分析說:「時太子承乾有足疾,魏王泰有寵;太宗此言,固有以泰代承乾之心矣。」
唐太宗為李泰奪嗣,千方百計抬高其地位,預先造成寵冠諸王的既成事實,好為其將來繼位作準備。他預言李泰將為君主,這是以語言暗示大臣立李泰為太子的作法。
貞觀十四年正月,唐太宗臨幸魏王泰宅第,赦免雍州長安縣囚徒死刑以下罪犯,蠲免延康里當年租賦,賜泰府僚屬及同里老人各有等差,這是一種特殊的恩寵。
四年前,李泰生母長孫皇后身患重病,李承乾建議數免囚徒以祁求福慶,唐太宗沒有照辦。此時此刻,唐太宗卻為愛子特別開恩,其榮寵只有君主才能享有。
唐初雍州下轄長安、萬年兩縣,胡三省注云,「今止教長安囚,蓋延康里屬長安縣管。」很明顯,唐太宗赦免長安縣囚與免除延康里民當年租賦,都沾上了李泰居地的恩澤。
這是仿照漢高祖劉邦榮歸故鄉免除沛、豐徭役的作法。以皇子高攀皇帝的恩典是逾越禮制的,故舊、新《唐書》李承乾本傳都說這是「典敷」。
這一切都一切都表明魏王李泰簡在帝心,儲君之位近在咫尺,就在這個時候,他卻聽到了長孫無忌拋棄太子改投到晉王李治的名下。
「哈哈,這長孫無忌是不是老糊塗,太子昏庸無道你拋棄他也就算了,為何會選擇投到軟弱無能的雉奴名下,難道他還認為雉奴能問鼎天下嗎?」李泰哈哈大笑。
與李泰的不屑一顧相反,劉洎杜楚客等人卻面色凝重。
李泰看著各位心腹憂心忡忡,不由得好奇道:「諸位為何這番表情,難道孤說得有錯嗎?」
杜楚客見眾人不出聲,只好開口道:「殿下太小看長孫無忌了,也小看晉王了?
長孫無忌深受陛下信任,說是陛下的第一心腹也毫不為過,殿下可還記得陛下做過一首名為《威鳳賦》的詩,詩中,陛下自比鳳凰,稱長孫無忌是拯救鳳凰的君子,『幸賴君子,以依以恃,引此風雲,濯斯塵滓』,從此詩不難看出長孫無忌在陛下心目中的地位,有時候長孫無忌的一句話能低過其他大臣的千言萬語…」
「此事孤當然知道!」李泰滿臉鐵青道。
李泰作為李世民的嫡子,當然知道他父皇和長孫無忌之間那深厚的友誼。
他深知這滿朝文武,父皇最信任,既不是房玄齡、岑文本、魏徵這些文臣,也不是不是李績、尉遲恭、程咬金,而是他的舅舅長孫無忌。
他父皇與長孫無忌少年相識,一路攜手走過風風雨雨,可說情誼頗深。
自大業十三年起,高祖李淵起兵太原,渡過黃河之後,無忌前去謁見,得到了一個文書的職位,從此跟隨父皇南征北戰,不離左右。
從征討薛舉到虎牢關大破竇建德,從千里狼煙鐵火雄壯的疆場到富貴堂皇陰謀詭計的奪嫡之戰,長孫無忌一直陪在他父皇下身邊,忠心耿耿。
唐朝統一之後,便是他父皇和隱太子之爭,一日他父皇自東宮飲酒而歸,吐血數升。就在那一日,長孫無忌正式懇請李世民定下奪嫡之計,長孫無忌開始為李世民多方奔走。
玄武門事變中,長孫無忌跟隨李世民埋伏於玄武門,舅舅高士廉鎮守秦王府,妹妹長孫皇后親自出面安撫士兵,他們一家人全都置身於權利鬥爭的第一線,隨時準備為秦王而獻身。
歷經種種,父皇下又怎能不信任長孫無忌呢?這也是為什麼長孫無忌選擇支持李承乾而不是他,他會如此憤怒。
杜楚客繼續說道:「這還不是長孫無忌最恐怖的地方,最要命的是長孫無忌背後站著整個關隴士族,他這一投靠晉王,代表著整個關隴士族都投靠了晉王,晉王府勢力大增,完全可以和殿下分庭抗衡…」
劉洎補充道:「晉王府本來勢力就不弱,別忘了晉王妃來自太原王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