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1 儒法並用

2024-06-09 21:51:27 作者: 明月在心中

  「父皇要想帶領大唐走向盛世,成就千古一帝的偉業,就離不開大量人才的輔佐,而且這些人才不能只會之乎者的儒家子弟,而是進士、明經、算學……合為一體的全方位的人才,只有這樣的人才,才能治好大唐,成為大唐的中流砥柱!」

  「而這樣人才的官員,目前的大唐少之又少,因為這樣的官員往往要經過幾十年的基層錘鍊才能養成,所以即便這樣官員出現了些許的瀆職罪行,也要輕拿輕放,等閒不會將其按律治罪,因為再培養出來一個這樣的官員實在是太過麻煩……

  本章節來源於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

  而若是科舉中加入算學等雜學,即便這些學子不想學習這些雜學,當為了做官,也不得不學習,如此一來各類精通雜學的人才將會成批出現,真到了那個時候,父皇統治下的大唐離盛世就不遠了!」李恪侃侃而談道。

  帶領大唐邁入盛世,成就千古一帝,李恪又狠狠的擊中了李世民的軟肋。

  李世民是經歷了無數次戰場上的刀光劍影,經歷了無數次兄弟間的爾虞我詐,經歷了無數次親生父親的厚此薄彼,最終李世民逼不得已,退無可退,才通過血腥手段接過了大唐權力的大棒。

  李世民雖然坐上了皇帝的寶座,但他這個皇位是通過殺兄弒弟逼父得來的,因此他得位不正,被天下士人所詬病。

  天地蒼茫,繁華萬千,人生世間,行走紅塵,看似千般所求,究其根本,不過為了兩個字——名利。

  生在塵世,能有幾人,不為名利而行?不為名利而奔?不為名利而累?雖有淡泊人,但終究是鳳毛麟角。

  名和利總有一項是世人所求,有人好利不好名,有人好名不好利,當然也有人名利都好。

  李世民作為帝王,整個天下都是他的,所以他不好利,只好名。

  李世民不想背著殺兄弒弟的罵名遺臭萬年,他想名垂千古,與秦皇漢武並肩,所以他虛懷納諫廢寢忘食的想把大唐治理好,想將大唐帶入盛世,超越秦漢,以此向天下人證明他李世民不必任何人差,是天選之子,當皇帝乃是眾望所歸。

  所以李世民當聽聞雜學可以有助於他成就千古一帝的偉業時,他便動心了。

  但儒家會讓雜學冒頭嗎,李世民表示很懷疑。

  李世民皺眉道:「恪兒你的想法雖然不錯,但儒家會讓你如願以償嗎?有什麼辦法既能有效的發展雜家,還能讓儒家不反感?」

  「辦法也不是沒有!」李恪微笑道。

  「什麼辦法?」李世民急道。

  「學習法家!」李恪斬釘截鐵道。

  「學習法家?」李世民疑惑道。

  「對,學習法家,放低姿態依附儒家,儒家就會有如同默許法家一樣,默許甚至是支持雜學的發展…」李恪信心滿滿道。

  李世民聞言,思索片刻便明白了,接著微笑的點了點頭。

  天下尊儒,儒家乃是帝王統治的根基,但是歷朝歷代的帝王也好、儒家學者也罷,都認識到單單依靠儒家是治理不好國家的。

  儒家將民意為天、以德配天的觀念發展民本和仁政的政治思想體系,強調「立君為民」、「民為邦本」、「民貴君輕」、「仁民愛民」等重要政治原則,表現出人民在國家政治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希望能夠通過民本的政治原則而限制君主的政治權力,最終能夠順應和表達「民意」。

  甚至還繼承了西周之時的「以德配天」的思想,提出讓君主仿效三代的「聖王」,讓帝王和士人成為「君子」。總之,這是要求統治階層自上而下地自覺追求聖賢、君子化的道德理想人格,最終實現「敬天保民」、「仁民愛民」的國家治理目標。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讓一個社會完全以道德作為行事準則,這顯然太過於理想化,完全行不通。

  所以,當儒家認識到自身的問題,法家又不得不在儒家獨尊天下的大勢當中委曲求全,兩者相互接觸,瞬間便勾搭在一起……

  從漢武帝時候開始便「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成為國家的統治學說,但實際上,中國制度與思想的最頂層都一直是外儒內法。

  我們知道法家的老祖宗是韓非與李斯,但其實他倆都是儒學大師荀子的弟子,他們雖然沒有繼承荀子的儒學遺志,卻另闢蹊徑將儒學裡的另一面發揚光大,儒法之別,一牆之隔,存乎一心,性善即儒,性惡即法。

  李斯與韓非在思想上不信任儒學的原因在於他們發現了一個秘密,那就是人的本質不是性善,而是惡的,統治者如果只依照道德主義,鼓吹善良品質,最終只會身死國滅,淪為笑話。

  所以中國的治國之道,從來都是外儒內法,儒法相濟,儒家重在人治,而法家落於法治,這兩者不可偏廢,相輔相成,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也是古今中外任何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保證。

  而且儒家的徒子徒孫並不是迂腐書生,只會瞪著眼睛搖頭晃腦死讀書,他們中的聰明人,很早就明白了這一點,儒家最講仁政,但孟子曾說,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個人修身可以講仁,但是一旦到了國家治理的層面上,就必須行善政與行法令結合起來了。

  董仲舒獨尊儒術,卻依然用的是法家的思想,在仁義與權變的幌子下不擇手段。歷代統治中國之人,其實都心知肚明,百代都行秦政制,兩千年的歷史煙霧·彈早已被世人看穿。

  漢人認為秦朝亡於秦法太苛,所以漢初的時候就吸取前朝的教訓,用與法家對立的道家理論治國。

  道家強調「無為而治」,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無政府主義,或者說讓市場自己調節,政府少干預。

  但是到漢武帝的時候,漢武帝決定對付匈奴,卻深深地感受到沒有足夠的執行力。

  漢武帝想採用法家,卻阻力很大,於是董仲舒出來了,尊孔的阻力很小,他同時吸收了法家、道家和陰陽家等各學派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學,所以歷史選擇了儒家,而且是儒法並用的新儒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