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重生大唐之五子奪嫡> 615 憫農詩人不憫農

615 憫農詩人不憫農

2024-06-09 21:50:27 作者: 明月在心中

  程處亮、秦懷玉等四人坐在地上,相互看著對方狼狽的樣子,不由得放聲大笑,這一次抗旱之旅,給他們的震撼實在是太大了,從身體到心靈都是一層洗禮。

  程處亮忽然道:「快看,三哥在那邊!」

  本章節來源於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

  「還真是三哥,我們過去吧!」秦懷玉道。

  四人疾步走向李恪,「三哥,你也在啊?」

  「是啊!你們也在啊!這次旱救災辛苦你們了,不過這苦值得,這不?老天爺終於下雨了,老百姓也能有一個好收成了…」李恪微笑道。

  「是啊!終於把這雨盼來了,之前錦衣玉食、炊金饌玉,沒覺得食物有多珍貴,經過此次抗旱救災,才發現老百姓是真不容易啊!」柴哲威唏噓道。

  李恪聞言,感同身受,不由自主的念起李紳那首憫農詩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好詩,三哥這首詩簡樸厚重,語言通俗質樸,音節和諧明快,寥寥幾筆,便概括了農民勞作的艱辛,感嘆勞動果實來之不易,告誡了世人要珍惜糧食…

  三哥厲害啊,不愧為大唐第一才子,詩詞聖手…」秦懷玉誇讚道。

  其他三人也極為認同的點了點頭,如果沒經歷過這場抗旱救災,他們或許沒有這麼大的感觸,但是經過這次抗旱,平時不知民間疾苦的他們第一次感受到普通百姓的的不易,四人才真正體會到他們所吃的糧食,每一粒都是如此珍貴。

  憫農詩其實有兩首,這是其一,還有一首同樣非常出名,「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他們的作者都是同一位詩人——李紳。

  但這位寫憫農詩的李紳卻並不憫農。

  李紳,字公垂,祖籍亳州譙縣人(今安徽省亳州人),原本來自小仕宦家庭,父親曾在烏程縣衙供職。

  只是,李紳6歲那年,父親過世,只好隨母遷居潤州無錫生活。家庭的變故及隨母親顛沛流離的兒時歲月,使李紳更加感受到底層生活的艱辛,尤其是目睹終日勞作的農民長年辛勞仍溫飽得不到保障的辛酸苦楚,讓早年的李紳給予了農民無限同情。

  這個時候的李紳的確是憫農的,只可惜,在科舉入官後他卻忘記了自己的初衷,隨著官位的一步步上升,生活逐漸開始奢侈起來。

  據說他吃一頓飯有時要耗費數百貫錢,特別是他喜歡吃雞舌,每餐一盤,要耗費活雞三百多隻,致使院後宰殺的雞堆積如山,由此可見奢侈到了什麼地步。

  李紳做官之後,根本不會體恤百姓的粒粒皆辛苦,而且為官暴力,讓百姓經常擔心受怕。

  很多人甚至外出逃難,下屬向他報告:「本地百姓逃走了不少。」

  李紳卻說:「你見過用手捧麥子嗎?飽滿的顆粒總是在下面,那些秕糠隨風而去,這事不必報來。」

  單從這句對話就不難看出,李紳早已不是當年的李紳了,而轉變為一位視百姓如草芥的冷血官僚。

  ……

  太極宮。

  李世民帶領滿朝文臣看著殿外磅礴的大雨,心裏面終於鬆了一口氣,這場旱災終於結束了。

  這場大雨雖然來的晚,但是總好過不來。其實在李恪看來,如果不是關中到處澆水,水分大量蒸發,這場雨說不定什麼時候下呢,甚至下不下也是兩可。

  「陛下洪福齊天,這場旱災終於渡過,真是天佑大唐!」長孫無忌滿臉欣喜道。

  「恭喜皇上!」

  滿朝文武紛紛恭賀道。

  李世民哈哈大笑,得意至極,嘴上卻謙虛的說道:「朕可不敢居功,這可是全賴大唐軍民上下齊心,這才戰勝這場旱災。」

  在這場危機中,李世民把危機轉化為機遇,不僅為抵抗旱災找到了一條明路,還盡收關中百姓之心,成為了最大的贏家。

  「啟稟陛下,眼下旱災已經解除,十六衛的官兵可否還朝,畢竟長安空虛,長久下去恐怕不妥。」長孫無忌建議道。

  李世民沉吟一下,點了點頭道:「還是輔機想的周到,朕這就召集這些救災功臣回朝,到時候定會論功行賞。」

  「陛下英明!」長孫無忌能夠深受李世民信任,是因為不單單是因為他是李世民的妻舅,長孫無忌的政治智慧才是根本原因,一個小小的建議即能向軍方賣好,又能在李世民面前表現。

  「陛下,這次抗旱十六衛手中有大批的打井工具,不知如何處置。」房玄齡出列道。

  短時間集中整個關中之力,一下子生產出很多的打井工具,眼下旱災已經解除,打井的工作完全可以慢慢來,根本不需要這麼多的打井設備。

  李世民想了想,這的確是一個難題,這些打進設備可以花了朝廷大價錢,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才打造出來,光是支付鐵料的費用,差點沒有掏空戶部,畢竟在這個時代,鐵可以戰略物質,價格昂貴的很。

  而且打井工具和壓井對大唐的作用實在是太大了,如果整個運用的好,大唐的農業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關中各縣每個縣留下一百套打井設備,由縣令組織青壯繼續打井。其餘的平均分發到大唐各道,普及關中抗旱之法。」

  李世民心頭滴血道,這些打井工具怎麼說也有上萬套,那可都是真金白銀的呀!不過為了長遠的打算,這些投資也是值得的。

  房玄齡眼睛一亮,普及關中抗旱之法,那不是就是按戶輪流打井的方法,這樣最大程度保證了大多數百姓的利益。

  「是!」房玄齡領命道。

  「恭喜陛下,有此良方利器在,大唐再也不懼旱災之害。」群臣齊聲賀道。整個農業生產中,最主要的自然災害,一個是旱,一個是澇,其中危害最大,而且最頻繁的正是旱災,而現在旱災再也不可能給大唐造成危害了。

  「哈哈哈!」

  李世民心中激動萬分,這可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戰勝天災,是在他李世民的統治之下實現的。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