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明末之七海為王> 第四百六十章 一條漢江分南北

第四百六十章 一條漢江分南北

2024-06-09 05:14:54 作者: 君威

  倒不是清軍兵力不足,而是清軍實在是進退兩難。

  在吞併朝,鮮之後,滿清在朝,鮮各道駐軍,一開始是漢陽、平壤大城市,後來發現釜山是走私商人的天堂,也在那裡駐軍,而咸鏡北道靠近商社在外東北的摩闊崴,因此也駐軍監視。

  而這些軍隊統一由駐紮在漢城的,多爾袞的心腹蘇克薩哈節制。

  各地駐防八旗,改編自前朝,鮮軍的綠營和鮮八旗,滿清在朝,鮮駐軍本就達到了四萬。而在發現東方商社大規模增兵濟州島後,蘇克薩哈隨即向盛京求援,多爾袞派兵馳援,等到商社與大順聯軍在半島登陸後,盛京方面認真起來。

  在經過商議之後,濟爾哈朗被委任為大將軍王,率軍增援漢城,滿清抽調漢軍八旗、蒙古八旗以及部分綠營兵隨濟爾哈朗南下,精選良將和宗室輔佐,八旗名將鰲拜、遏必隆,宗室之中的博洛、岳樂,以及漢藩之中的孔有德、高第也隨濟爾哈朗出戰。

  一時間,在朝,鮮半島形成了一支七萬人規模的軍隊,哪怕刨除原朝,鮮軍隊,所動兵馬,也比當年吞併半島的時候多。

  本書首發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只不過,這些兵馬並非全部可以差用。

  比如朝,鮮綠營,便是滿清軍隊裡實力最弱的,不僅缺乏戰鬥意志,而且嚴重缺乏火器,僅限於控制地方,維持治安罷了。

  而沿海還要留守兵馬,防止登陸。

  最終,濟爾哈朗在漢城集結了一支規模在四萬五千人的軍隊,這是滿清在兼顧其他戰略方向情況下,給予濟爾哈朗最多的支持。

  多爾袞保證,只要遼西走廊局勢穩定,漠南漠北駐軍和外藩蒙古支援抵達,在入冬之前,可以再增調兩萬人以上的軍隊馳援,但手中這四萬五千兵馬,卻讓濟爾哈朗進退兩難。

  對於半島南部的第一軍主力,清軍大體知曉其規模,但對於覺華島上的兵馬,清軍就不知虛實了。

  陸戰隊登陸之後,立刻把覺華島上的俘虜和島民全部遷移去了濟州島,在沿岸布置了警戒巡邏,而且派遣機動靈活的槳帆艦隊入駐,清軍的哨探無法上島,即便上島,也靠近不了駐軍營地。

  因為完全失去制海權,濟爾哈朗連登陸的想法都沒有。

  而李肇基儘可能的故布疑陣,不斷派遣船隻堂而皇之的進出覺華島,把一支陸戰隊一遍一遍的送上覺華島,造成不斷增兵的假象,在第一軍在半島站穩腳跟之後,李肇基還把一些多餘的馬匹和騾子,海運至覺華島。

  這些都被布置在岸上的清軍收納入眼底,濟爾哈朗不得不考慮,自己率主力南下,深入之後,敵軍登陸切斷己方後路的可能。

  因此,濟爾哈朗只派少量騎兵南下,進行騷擾和偵查,等待援軍抵達,再做區處。

  第一軍也不著急北上,而是對半島進行大規模的調查,並且向北探查清軍主力所在位置。

  其實清軍主力一直駐紮在漢城,只是陸軍的偵騎難過漢江,因此一直無法掌握,反而擔憂其在南岸伏擊,因此保持警惕,拉開距離。

  一直到八月中旬,李肇基經不住大順方面的不斷催促,命令楊彥迪北上,第一軍隨即抵達漢江南岸,進駐富川一帶,而海軍陸戰隊也登陸控制了仁川,形成了更為高效的補給路線。

  第一軍抵達富川之後,實力到達了頂峰。

  其原本就下轄三個步兵旅,三個騎兵團,一個炮兵營,如果僅僅計算戰鬥人員,便是一萬五千步兵,兩千四百騎兵,軍屬炮兵營加上旅屬炮兵連,一共四十二門火炮。

  如果算上輜重、工兵、野戰醫院及各級指揮官人員,整個第一軍擁有兩萬四千餘,已經算得上齊裝滿員。

  但抵達一路北上,第一軍不斷得到加強,首先李來亨親率兩個步營一千二百人加入楊彥迪麾下,隨著李淏招撫了不少叛軍和義軍,維持地方治安和聯絡補給線,因此李肇基得以抽調近衛部隊支援。

  這為楊彥迪帶去了一支精銳的部隊,包括一個近衛擲彈兵營和一個近衛獵兵營,以及二百人的近衛騎兵隊。

  抵達富川之後,劉順率領海軍陸戰隊兩個營加入戰場。

  而進入九月之後,來自北海的支援抵達,巴爾根帶來了北方招募的女真各部,一共七百多人,每個人都是騎兵,因為沒有正規騎兵訓練,李肇基提供了馬匹,將其編組為一個驃騎兵團,稱之為巴爾根團,也一併交給了楊彥迪。

  九月,第一軍的實力達到了巔峰,規模達到了三萬。

  這支軍隊的彈藥補給來自海上,楊彥迪在富川建立了彈藥儲存點,而糧食、草料等軍糧補給則是來自後方歸附的朝,鮮州府。

  從九月開始,楊彥迪派遣工兵在漢江上嘗試搭設浮橋,並且沿著漢江向上游機動,利用船隻向江北運輸軍隊,但幾次嘗試並不順利。

  在友軍眼裡,這是陸軍努力的表現,也是求戰的表現,但實際上卻只是做給友軍看的。

  李肇基在第一軍抵達前線之後,立刻派人前去漢城,尋求與滿清的和談。

  李肇基直接獅子大開口,提出要京畿、忠清、全羅和慶尚四道,朝,鮮八道,李肇基索要了四道,名義上是一半,但實際上並非如此,這四道也就擁有朝,鮮王國五分之二的面積,但人口卻超過了五分之三。

  尤其是京畿、忠清兩道,直接把半島人口最為密集的西海岸平原的精華部分一口吞下,滿清方面自然不能接受。

  濟爾哈朗在與多爾袞商議之後,並不想讓東方商社在半島擁有土地,其希望用白銀贖買,再許可東方商社可以在半島進行通商的辦法來解決這次戰爭,卻被李肇基斷然拒絕了。

  為了人口和賦稅,李肇基決心這次戰爭一定要奪取一塊密集的土地。

  雙方談不攏,只能打,但打也很難打,因為漢江太寬,浮橋被拆,只能通過渡船往來南北,而雙方都不想發起困難的渡河攻擊,而是寄希望於對方可以進攻,好打對手一個半渡而擊。

  但時間拖延的越久,對於滿清就越不利,其吞併朝,鮮在半島實行的是殘酷的統治,朝,鮮百姓和士紳為此承受了超額的賦稅,在李氏王朝時代,那些兩班貴族的特權幾乎被全部取消,面對八旗兵的馬刀,他們只能乖乖繳稅服役。

  當李淏前來復國,當東方商社的陸軍展示出讓滿清無可奈何的實力後,半島南部州府的態度都在變化。

  有些官員和將領冥頑不化,但各地的兩班貴族卻紛紛開始擁護李淏,在一些沒有駐軍的州府,他們直接占領了衙門,有些甚至還敢與當地駐紮的朝,鮮綠營作戰。

  隨著時間推移,甚至連漢江以北都出現了局勢不穩,多爾袞只能不斷派兵支援,催促濟爾哈朗進軍,擊敗東番島夷。

  戰事的變化發生在了十二月中旬。

  今年的半島的尤其的冷,在正常年份,漢江尤其是漢城一帶的漢江,會在天冷的時候結冰,天熱的時候開化,形成持久凌汛的姿態,但今年,漢江尤其的寒冷,從十一月下旬開始,漢江冰封之後就再未解凍,而且越來越冷,冰層越來越厚,讓敵我雙方都擁有了直接渡江的可能。

  工兵甚至進行了嘗試,漢江冰面可以承受五噸的壓力。

  這意味著,哪怕是十二磅炮都可以直接過江,十二磅炮的炮車、彈藥和拖拽的馬匹,加在一起,大約就是五噸重。

  因此李來亨再次催促李肇基渡江進軍,甚至為此不惜從京城請款二十萬兩。

  但拿到錢的李肇基也沒有讓第一軍渡江,而是選擇的另外一種辦法,迫使清軍渡江來決戰。

  按照李肇基的命令,第一軍在漢江南岸,距離漢城最近的地方部署了炮台,然後通過拖拽,把海軍主力艦上的九十磅炮給拉到了炮台上,這種火炮可以把實心炮彈打出三千二百米遠去,而這一段的漢江也只有一公里寬而已。

  漢城位於這種火炮的射程之內,燒紅的實心炮彈被射出,後來還發射的開花彈,導致漢城之中一片狼藉。

  十二月十七日,濟爾哈朗正式率軍渡江南下,此時他麾下可動用的軍隊,已經從四萬五千人,上升到了六萬人的規模,對第一軍形成了兩倍的優勢,尤其是清軍騎兵,規模超過了兩萬,對第一軍形成了絕對優勢。

  濟爾哈朗充分利用的這種優勢,他把大半騎兵分成三百人規模的隊伍,沿江駐守,遮蔽了第一軍的偵查力量,然後調動步兵在多地實行佯動渡江,最終於二十日,在上游地方完成了渡江,清軍主力由此展開。

  只不過,楊彥迪卻並未主動進攻,而是在富川等待清軍來打,因為這裡有第一軍修築好的工事,而且南岸都是平原曠野,利於騎兵馳騁,對清軍有優勢。

  而第一軍背靠仁川,可以就近補給。

  原本,各方都以為,一場決戰要爆發,但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

  在清軍渡河完成後的十二月二十一日,寒冷的北風戛然而止,隨即久違的太陽出現在了天空,當天後半夜,還下了一場雨夾雪,這意味著溫度在上升,濟爾哈朗立刻反應過來,迅速後撤。

  但盤踞在富川一帶的第一軍,在那個夜晚看到的卻是鵝毛大雪,並未意識到溫度的上升,而濟爾哈朗見第一軍沒有進逼,於是選擇夜晚渡江回北岸,白天依舊虛張聲勢。

  一直到十二月的二十四日,楊彥迪才察覺溫度在上升,立刻率軍東進,卻也只是抓住了清軍的後衛部隊,雖然殲滅了七千多人,但絕大部分都是朝,鮮八旗和外藩蒙古騎兵,最大的價值還是繳獲的那幾千匹戰馬和大量裝滿糧食、炮彈的輜重車和炮車。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