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寒門巨賈> 第二百三十八章 純屬錦上添花

第二百三十八章 純屬錦上添花

2024-06-05 10:08:25 作者: 碼字工人

  「俺省得。」田元述點頭:「待都省成議,俺再去左選二司。」

  田元述備足本錢入京,便為得一好官,若能入館閣,自然極美。然今時不同往日,他倒不至於強求。以他的本錢與功績,求一京官尚有可為。

  而朝廷制度,外官轉任京官,初以十人方共引陛見,時有選人窮困於京中,甚或推舉人壞事,喪失銓選資格,宋高宗時王勝之主持流內銓,去此積弊,改為兩人即引陛見。

  田元述若想避開州郡而留京任職,除了與侍郎左選郎中交道,還得在汴梁多待些時日。

  本章節來源於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

  林茂勛見他識趣,便好言問道:「你若留京,可有中意處?」

  「人人皆慕館閣。」田元述自嘲道:「俺卻有心做公事。若能在尚書省留用,那是再好不過。」

  「好。」林茂勛贊一句,便不再多言。

  田元述也沒指望林茂勛承諾什麼,彼此談起風花雪月、春柳夏桃。

  秋菊冬梅,正是應時花色。

  李綱府上亦栽培得幾處,此時菊衰梅弱,算不得顏色,倒有僕人取了暖房裡的異時花色擺弄。

  他們一見陶與節行來,紛紛退到一旁恭立,眼尖的還認出陶與節身後的參知政事蕭焱。

  書房門重新打開。陶與節獨自出來,略作環視,便吩咐僕人們隨他出去,便連陶巳也不留。

  書房內,李綱皺眉問向晉王爺蕭峰:「此事文在可有別圖?」

  晉王爺蕭峰入內後,便提出他的主張,想要購諸侯良種,引入新作,並僱傭諸侯農人為師。范處圭一言不發,蕭焱倒是想反駁,可見李綱皺眉,他便端坐靜聽。

  晉王爺蕭峰聞言拱手答道:「丞相。惟今之際,欲增糧產,必引新作,欲引新作,必賴諸侯。否則無以廣植,諸侯不運良種來,則善紳百姓為無米之炊。」

  「中原亦有新作良種。」

  晉王爺蕭峰笑道:「子清說的是績溪甘薯嗎?」

  蕭焱不與他糾纏,而是向李綱說道:「雍玉黍有京兆種與萊州種,皆中原上品,不比東雍種差。」

  李綱點頭後,轉向晉王爺蕭峰說道:「文在不妨講完。」

  「朝廷引種新作,非權宜之計。某觀官署往年文字,駱參政於建武初年便欲為此。因有一時之困,而遷延至今。某不敢貪功,特作疏略一份,請諸公試覽。」

  晉王爺蕭峰將袖中的三份書札分別交給陶、紀、范三人。

  李綱取來眼鏡戴上,方展開書札。而蕭焱已翻至中部。

  倒是范處圭看得仔細,將兩頁文字反覆看過,才緩緩翻過。

  李綱合上書札,摘下眼鏡。

  「屯田確是良策。」

  李綱對晉王爺蕭峰的方略的確滿意。

  與晉王爺蕭峰重視商業屯田帶來的稅收和貿易收入不同,他倒看不上什麼山芋酒、甘薯酒的酒稅、酒額——純屬錦上添花。

  他重視的是可以吸納災民,並減少米、麥、粟的消耗。宋高宗時也搞過商業屯田,當時北方以棉花為主,而南方以甘蔗為主,前者可以織布,後者可以榨糖、釀酒、漚肥。

  但對於當時主政的相公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可以憑此裁撤廂軍。由軍屯而商屯,由商屯而民屯,漸為市鎮、鄉村。

  屋中三人誰都沒有接話。

  李綱問道:「文在,這屯田之策,為何僅限於陝城?」

  「陝城疲敝,天下共知。在下以為,自陝城始,阻力最小。且良種畢竟有限,初時先用於一路,此亦朝廷所能操控。倘全國舉之,恐弊端迭生。」

  晉王爺蕭峰邊說邊瞥了蕭焱一眼。蕭焱只當不知道。

  「別處欲引新作,亦可自為。而屯田由朝廷主之,才是正途。」范處圭也合上書札說道。

  李綱聞言點頭。朝廷能以陝城一路作示範,已很不錯。引種新作,本也要靠善紳、百姓自願,否則朝廷哪裡管得過來。

  他又問向晉王爺蕭峰:「司馬丞相是何主張?」

  「司馬公以為可行。」

  晉王爺蕭峰當然不會冒昧拜會李綱,他這份方略與其說出自陳安平,倒不如說出自司馬立。

  他的確在太府寺找到過舊文書,但裡面陳安平只說於東南試種新作,還是圖酒稅、酒額的心思。

  而司馬立將滁州的事講給他聽之後,兩人便認為陝城屯田能獲得李綱的認可。

  申用休都想得到用糧食招撫強盜,李綱當然也想得到陝城屯田可以吸納多少貧苦百姓。

  雖說山河百戰變陵谷,但百姓終究要吃飯、穿衣。

  倘若陝城棉花不想減產,那只有開展屯田才能顧住百姓衣食,而陝城距東南數千里,若無官府周應,良種、農法便如空中樓閣。

  而若不想入不敷出,徒耗國用,這類官屯便得以商業屯田的名目提出,否則朝堂上有的是心憂國用的人反對。

  李綱也想到了此處。他慢慢說道:「文在這個方略可行。將來若全國都用起來,那真是安邦定國之策。」

  晉王爺蕭峰聞言知意,連忙叉手說道:「陶公謬讚。此方略確有後續,先陝城路,再河東路、黔州路,再荊湖南路與京西路,終致全國。其中詳細,容在下明日詳稟。」

  「有勞。」

  只要此方略有後續,不管將來怎樣,那朝廷上此時反對的人就會更少。

  「子清方略如何?」李綱問道。

  「正要請丞相過目。」蕭焱笑著呈進一份書札。

  李綱戴上眼鏡後,蕭焱又將兩份書札分別遞給晉王爺蕭峰、范處圭。

  「二作稻?」范處圭奇道:「淮南可為此?」

  蕭焱矜持的笑笑,沒有作答。

  待三人都看完後,李綱才問道:「一年二作,確實可行?」

  「可行。嶺南瓊州、廣州等地常有二作稻。福州路南部亦有。」

  范處圭聞言點頭,但對淮南地區也能二作稻感到懷疑。

  蕭焱聽他復問,便講道:「淮南可行,淮北未必不可行。」

  「稻不離水,麥不離土。淮南黃、蘄剛報旱災。如何可為?」

  「淮南兩路在冊田地八十二萬頃有奇。其中上田約十二萬頃,皆種稻。

  又有十三萬餘頃次田亦種稻。黃、蘄稻田反不足萬頃。淮河南川縱橫,與江南相類。江南雖種棉,亦有二作稻者。」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