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武俠仙俠> 天龍八部後記> 八十二回 (中): 宋高宗懸而未決藏私心 岳鵬舉率性而為戳腌臢

八十二回 (中): 宋高宗懸而未決藏私心 岳鵬舉率性而為戳腌臢

2024-06-04 04:07:04 作者: 一木有子

  金人的構和政策是:以和備戰,以戰促和。「以和備戰」主要是因為金熙宗剛剛登基,新老勢力明爭暗鬥,政局還不穩定,以金兀朮為首的激進派,主張進攻南宋,一統中原;而以撻懶為首的主和派則認為:金國實力有限,經過幾次攻打南宋,物質消耗過大,國內也有厭戰情緒,必須要一邊和談,一邊恢復元氣。

  所以,金熙宗對這種局勢看得還是比較清醒,他就是想趁偽齊羽翼尚未豐滿,廢掉劉豫的偽齊。再利用撻懶是秦檜的老主子的身份,迫使秦檜站在議和的一邊,否則,就會將秦檜的老底全部拋出來,迫使秦檜就範,然後利用秦檜的作用,以及欽宗太子趙諶和生母韋氏的這柄暗器,雙管齊下,誘使高宗在和議上讓步。若秦檜、趙構和撻懶內外勾結,不愁南宋不滅。

  果然,紹興八年,趙構又起用秦檜為相。吏部大臣晏敦復憂慮地說,秦檜是「媚奴相也」。張浚、趙鼎相繼罷免相位後,在朝廷能夠一手遮天的只有秦檜了。

  秦檜看到宋金形勢在不斷地向有利於自己推行乞和求降政策的方向發展,認為天賜良機。於是在宋金談判前夕,一而再、再而三地對趙構進行反覆試探和考察,增強其求和信心,堅定其投降立場。

  南宋大臣在朝見趙構之後,只有秦檜留下面奏。秦檜說:「臣僚們對議和畏首畏尾,首鼠兩端,這就不能夠決斷大事。如果陛下決心想講和,請專與我討論,不許群臣干預。」

  趙構道:「朕一以委卿。」秦檜說:「臣難得有方便之處,請陛下熟慮三日,臣思之定畫,容後再稟。」

  

  過了三天,秦檜又留在趙構的內庭奏事,趙構想講和的思想已經很堅定了,但秦檜自認為火候不到,遂對高宗言道:「微臣恐有其他不便,想請陛下熟思三日,容後再稟。」

  趙構說:「好吧!」又過三天,秦檜就象前幾次一樣,獨自留在趙構身邊奏事。他清晰地把握趙構脈搏,確定趙構和議之心堅決,於是,他拿出早已草擬好的《和議書》遞給趙構,並聲稱不許其他朝臣干預。

  高宗看完秦檜草擬的《和議書》,對和議條件基本同意,並召見金國使臣,金使態度極其傲慢,目中無入,要高宗跪迎金使,高宗假裝身體有恙,秦檜適時地站出來替他跪迎,金使對南宋當局百般侮辱,高宗和秦檜一味苟且偷安,不惜卑躬屈膝與金使議和。

  此舉激起了朝中大多數大臣與全國軍民的義憤,紛紛起來反對。樞密院編修胡銓反對議和最為激烈,他上書高宗,對金國議和的陰謀進行揭露,而且要求高宗斬下秦檜、王倫、孫近的首級。他還表示,如果不這樣做的話,他寧願投東海而死,也決不在小朝廷里求活。

  胡銓這篇奏疏一經傳出,立即引起強烈反響。宜興進士吳師古迅速將此書刻版付印散發,官吏百姓爭相傳誦。金人聽說此事後,急忙用千金求購此書,讀後,君臣大驚失色,連連驚呼:「南朝有人」、「中國不可輕」。

  奏疏上報之後,秦檜認為胡銓狂妄凶悖,鼓眾劫持,詔令除名,貶送昭州管制,並降詔傳告朝廷內外。給事中勾龍如淵、諫議大夫李誼、戶部尚書李彌遜、侍御史鄭剛中等人紛紛想方設法出面營救胡詮,秦檜迫於公論,只得改派胡銓去廣州監管鹽倉。

  參知政事李光也極力陳述戎狄狼子野心,和談不可依恃,秦檜憎惡李光。秦檜任命親信黨羽鄭億年為資政殿學士,李光在高宗面前當面反駁;又當著高宗的面道:「檜之心意,蒙蔽聖聰,混淆視聽,堵塞言路,盜弄國權,懷奸誤國,不可不察。」

  此時,去年剛從偽齊逃跑回來(實際上是金人放他回來的,向秦檜、趙構傳達和議訊息的)的鄭億年站了出來,信誓旦旦地對高宗宣稱:「微臣願意用全家百口人的性命擔保宋金和議可恃!」秦檜大喜,鄭億年的話成了宋高宗與秦檜抵擋主戰派官員「和議不可恃」的擋箭牌。

  第二天,李光主動請求罷職。高宗說:「愛卿昨日面斥秦檜,尚有古人之風。朕退朝喟自興嘆,欲寄心腹於汝,何故請辭?」李光說:「臣與宰相爭執,不可留任。」九次上書高宗,請求罷免,高宗同意授任為資政殿學士、紹興知府,改任提舉臨安洞霄宮。

  紹興八年十月,金國派張通古為江南詔諭使到宋訂立條約,冊封趙構。消息傳開,宋廷朝野震動,文武百官紛紛上言反對和議。如:當時李綱上疏力陳金使以「詔諭江南」為非禮,堅決反對和議。此時的岳飛已經回防鄂州,在鄂州亦上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

  金使張通古遣人告知:「詔諭使」進入宋境後,「接伴官」須跪膝迎接,州縣官吏須行注目禮,並對「詔書」迎拜;到達臨安府後,趙構須脫下皇袍,改穿大臣服飾拜受」詔命」。

  儘管宋朝軍民群情激憤,但高宗、秦檜已下定和議決心,堅持要行」屈己之禮」。十二月金使到杭州,秦檜採納給事中樓炤意見,以宰相身份跪拜接受金朝的」詔書」,和約規定:金以河南之地予宋,宋向金歲貢銀絹共五十萬匹兩。承認了金宋之間的君臣(金為君,宋為臣)關係。

  岳飛還上表云:「唾手燕雲,終欲復仇而報國;誓心天地,尚令稽首以稱籓。」又言:「今日之事,可憂而不可賀,勿宜論功行賞,取笑敵人。」

  吳玠在熙州,其幕客請他上賀表,玠曰:「玠等不能宣國威靈,亦可愧矣,但當待罪稱謝可也。」極力諫言和議的危害,秦檜對他們頗為忌恨。當然,滿朝文武不敢對趙構不敬,都把怨氣撒在秦檜身上。

  準確地說,高宗也並非一無是處,他若無皇位上的擔憂,高宗還是一個有所作為的君王。自即位以來,到秦檜再度復相,歷時十一年,趙構大體上做了五件大事:一是對舊臣、新臣、降臣的改造。應該說趙構在這一點上還是有一定氣量的,無論是前朝老臣,還是迫於壓力而投降金人和偽齊的降臣,趙構沒有打壓,各按其職,為我所用。

  二是建立一支以岳飛、韓世忠、吳玠為首的抗金力量。雖然說在趙構登基初期,以宗澤、黃潛善、汪伯彥、杜充輔政功臣,將危如累卵的宋朝支撐下來,也逐漸在形勢的變化中淘汰了黃潛善、汪博彥之流;逐漸認識到張俊、劉光世、王彥、杜充之流不可大用。

  二是安撫失散流民,恢復生產,發展江浙一帶商業,支撐江南小朝廷的財力。中原之地十室九空,餘下百姓皆為偽齊統治,趙構在群臣的輔佐下,將逃難到南方的中原百姓,以及被割據實力掌控的流民,安置在兩江沿線,將中原農耕文明帶到南方,使江浙地區農、桑、手工業得到極大發展。

  三是重點統制兩江兩湖川黔之地,平定群雄割據的混亂局面,形成一個比較穩固的後方。平福建范汝為之亂,剿滅洞庭鐘相楊麼之亂,基本穩定以臨安為中心的大後方,為南宋延續一百多年奠定基礎。

  四是建立各種典章制度,使遭受戰爭破壞的混亂局面得到有效的恢復,立足於守與戰的格局。正因為如此,趙構才保住相當於北宋時期三分之二的版圖。

  就高宗當時的思想狀況來說,搖擺在和與戰之間。靖康以後,有群雄割據,也有義軍蜂起,如果高宗趙構一味地求和、乞降,恐怕不會這麼快收攏數萬人馬,也不會有人願意投到他的麾下,去當卑躬屈膝的陪臣。

  事實上,當時四分五裂的局面,很快能統一起來,各種政治勢力很快能聚合起來,高宗正是看到宋金不兩立的民意,所以,他只好舉起「抗金恢復」的旗幟,才能將各方勢力聚集到一起。

  建炎年間,南宋政權立足未穩,金人慾滅之而後快,高宗即便有心乞和,金人也不給他機會,才有了「搜山檢海捉趙構」,趙構從揚州一路逃亡福建,直至流亡海上。

  建炎四年,金軍從江南退出,高宗從溫州回到越州,再回到杭州,南宋政權才逐漸立住腳跟,先後出任宰相的呂頤浩、趙鼎、張浚等人,都是立足於守與戰的。

  雖多次遣使通和,大體上都是從策略上考慮的(秦檜除外),按照呂頤浩的說法是「貽書以驕之」,「示弱以給之」,「出其不意,乘時北伐」。

  紹興二年,呂頤浩請求興師北伐,紹興四年趙鼎請求御駕親征,紹興七年張浚請求高宗駐蹕建康,高宗雖然不十分堅定,畢竟還是同意了,對於岳飛提出的「直搗黃龍」,趙構從軍事實力、經濟實力上看,認為是不切實際的。

  所以說,被金人嚇破膽的趙構,以及剛剛恢復一點元氣的南宋,他只想苟且偷安,一聽說金人遣使通和,高宗立即將「媚奴相」的秦檜推到前台,實施他苟合的勾當。

  史書有云:「始,朝廷雖數遣使,但且守且和,而專與金人解仇議和,實自檜始。」意思是:趙構剛開始,數度派遣使者構和,但是,且戰且和,而與金人解除仇恨,實施議和,實際上是從秦檜開始,基本符合歷史史實。

  紹興九年正月,在秘書省正字(秘書省正字——官職)范如圭的建議下,趙構決定派遣判大宗正事趙士債和兵部侍郎張燾,到洛陽修奉北宋諸君陵寢,以粉飾「和議告成」。

  在金人遣使趾高氣揚與宋和議的同時,金國國內也不平靜,金熙宗剛剛罷免左丞相完顏希尹,繼任左相完顏宗雋、完顏宗磐、完顏宗昌(撻懶)結成死黨,專橫跋扈,嚴重威脅到金熙宗統治地位。

  迫於無奈的金熙宗,再度任命足智多謀完顏希尹為左丞相,他與完顏宗斡、完顏宗弼等劾奏完顏宗磐私通宋朝,並以朝會的名義拘捕宗磐、宗雋、宗昌。因為,完顏宗磐手下降將吳矢謀反失敗被處死,事情牽強附會於完顏宗磐,藉機處死宗磐、宗雋。

  隨後,完顏宗弼(金兀朮)領兵弛至燕京,囚禁了宗磐弟宗孟等。又以金熙宗之命,徙完顏昌為燕京行台尚書左丞相,杜充為丞相。完顏昌大怒,決定反叛,在與金兀朮的對壘中敗下陣來,南歸不得,於是北走沙漠,逃至儒州望雲甸時被金兀朮擒獲,囚禁祁州元帥府;八月,完顏宗昌被誅。政變後,完顏宗斡升任太師,完顏宗弼為都元帥,掌握了軍政大權。

  金元帥府下令沿河置寨,防民渡河南歸;凡南歸及渡人者均處死。在嘗到掠奪大宋豐厚財物甜頭的大金,派出女真萬戶呼沙呼北攻蒙古部落,由於糧草不濟,無功而返。凶勇彪悍蒙古部落趁勢追擊金軍至上京西北,大戰於苦海嶺,金人在蒙古人面前初嘗敗績,這也是蒙古部落第一次反抗女真人,一個強大的蒙古部落逐漸形成。

  紹興九年五月,金人以河南之地還歸南宋,被西夏國王乾順授為鄜延岐雍經略安撫使的李世輔,勸部下南歸入宋,從者二千餘人。靖康之難時,金人攻破延安府,李世輔父子被俘,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父子假意投降,再圖密謀反叛,由於不慎走漏了消息,父親李永奇被殺,李世輔逃往西夏,李世輔向西夏皇帝乾順借兵,攻破延安府,將仇人剖腹挖心,祭奠父親和一家三口。得知李世輔願意回歸南宋,高宗趙構派遣簽書樞密院事樓炤至延安府,以書招李世輔歸朝。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