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朝廷徵兵
2024-06-02 08:43:37
作者: 托馬西小火車
司馬道子也不想斥責兒子的無禮了,他擔心的是王恭和殷仲堪都手握重兵,一個坐鎮長江上游,一個坐鎮長江下游,建康城正好在中間。王恭言語間對相王府很不滿,還提到要大舉北伐。這兩人一日不除,司馬道子在京城中就一日不得安眠。所以他現在不由得懷疑起自己來。也許自己年紀大了,失了銳氣?也許兒子這種強硬手段,才是對付王恭和殷仲堪的上策吧……
司馬道子無奈的道:「事已至此,你說怎麼辦?」
司馬元顯:「指望別人永遠是下策,還是要自己手中有兵馬才行。當下之際,京城要想安穩,有兩點,一是必須加強軍備。目前朝廷能夠動用的兵力只有京城中的禁軍一萬五千人,驃騎將軍府五千人。這兩萬人還不夠北府軍塞牙縫的,北府軍有五萬精兵,那些人可都是死人堆里摸爬滾打過來的。即使對上荊州軍,京城的這點兵力也是很難取勝。第二點,就是拉攏北府軍的將領。北府軍原來是謝家一手帶出來的,王恭只是一個小白臉,一場仗都沒打過,還自視甚高,擺出一副名門貴族的氣派,他下面的將士一定有人心中不服。我看那個劉牢之,跟王恭的關係就不是很正常。王恭不支持相王府其實不要緊,只要他手下的將領支持相王府就可以,說到底,帶兵打仗的還是那些將軍,不是他王恭。如果能取得北府軍將軍的支持,他王恭又何足懼哉!」
司馬道子聽兒子說這番話,越聽眼睛越亮,兒子是真的長大了!「你說的很有道理!加強軍備,就要徵兵。不過眼下朝廷能徵用的兵力,只限於三吳一代,今年又趕上年景不好,田地歉收,很多人都流落他鄉討生活去了,要徵兵的話,恐怕不容易。」
司馬元顯:「相王府不是提拔了不少地方官員嗎,此時正是用得上他們的時候了。比如那新安郡,就是一塊富饒之地,讓郡守孫泰募集五千兵馬。其他郡縣都徵用兵役,一共新征四萬人,與現有的兩萬兵馬,合計六萬,才能令京城稍微安全一些。新安郡守孫泰,自以為有些奇門異術,相王府好像就必須求著他一樣,表面對我們恭謹順從,其實骨子裡傲慢不羈,我看此人早晚也是個禍害。他是天師道弟子,與張炯關係密切,而張炯與張貴妃是同族兄妹。孫泰名義上是效忠相王府的,實際上跟張貴妃、張炯他們有沒有勾結,還很難說,這種人就是牆頭草,根本靠不住的。所以,在新安郡多徵集兵馬,也可以防止孫泰作亂!那個張貴妃,隱藏的也夠深的,從前在宮中,我們誰也不知道她竟然是個修行高手!她能輕而易舉取了那昏君的性命,誰知道會不會對相王府下手?她抓了姬福,卻不讓我們取他性命,絕不只是要幫助張炯掃除幾個清心觀餘孽這麼簡單,一定有更大的圖謀!」
司馬道子非常欣慰,兒子年紀輕輕,對事態就有如此見識,的確是可堪重任,以前還以為只是個紈絝王爺呢。「徵兵的確是很重要,只是不知道民間老百姓反響會如何?」
司馬元顯所說的徵兵不同於北府軍的募兵,想要加入北府軍是要經過篩選的,擇優錄用,刀槍棍棒至少得有一樣精通,或者勇武過人機智超群,可以說北府軍裡面沒有弱者,一旦進入北府軍,待遇也是相當不錯的,雖然也要種田,但那是自給自足,不用向朝廷繳納賦稅。
但是徵兵就不一樣,這是強制性的,一紙告示,男性十三歲以上、四十歲以下的農民都要成為軍戶,沒有人身自由,只有為朝廷打仗、種田的義務,有了孩子,孩子將來也仍然是軍戶。在這個世界中,軍戶的身份比那些種地的農民還要低賤。
誰願意世世代代失去自由,成為朝廷的鷹犬呢?種地雖然要繳租,可至少還有一點自由,沒飯吃了可以逃荒、討飯。被朝廷徵兵當了軍戶,餓死不能不種地,打死不能當逃兵,否則就要被砍頭。軍戶就是鷹犬、奴隸、炮灰。
司馬元顯要大規模徵兵,所以司馬道子擔心激起民怨。
司馬元顯著急的大喊道:「你總是這樣瞻前顧後!如今朝廷的處境,相王府的處境,還容得我們有其他選擇嗎?!」
司馬元顯說的有道理,他們的確並沒有多少選擇。司馬道子長嘆一聲,「那就即日起任命你為驃騎將軍,具體實施操辦這兩件事吧,為父可能的確老了……」
驃騎將軍本來是司馬道子的軍職,交給兒子只是一句話的事情。
司馬元顯應聲領命,躊躇滿志的出去了,就此登上了主宰天下大勢的前台。
司馬元顯做的這一切,看似為了朝廷,其實只是為了維護自家的權勢富貴。他要努力的保住目前擁有的一切,甚至還要更大的權力。只是他不知道,自己做的努力恰恰加速了失去擁有的一切。就像握緊一把流沙,他握的越緊,流的卻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