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 記
2024-06-02 05:21:09
作者: 頌詞妄語
大約137億年前,一個體積極小、密度極大、溫度極高,被稱之為「奇點」的東西,發生了無與倫比的大爆炸:
最初,大爆炸10^-43秒後,宇宙從量子背景出現;
大爆炸10^-5秒後,宇宙約為10萬億K,質子和中子開始形成;
大爆炸0.01秒後,宇宙約為1千億K,宇宙間以光子、電子、中微子為主,質子中子僅占10億分之一,宇宙處於熱平衡態,體系急劇膨脹,溫度和密度不斷下降;
大爆炸13.8秒後,宇宙約30億K,氘、氦類穩定原子核形成。
大爆炸35分鐘後:3億K,核過程停止,尚不能形成中性原子。
大爆炸30萬年後,宇宙大約降為3000K,化合作用使中性原子形成,宇宙主要成分為氣態物質,並逐步在自引力的作用下,凝聚成密度較高的氣體雲塊,直至恆星、恆星系統……
這就是當今世界占主流的宇宙觀,被稱之為「宇宙大爆炸論」或宇宙演化論。
這個「創意」最初是由一位叫勒梅特(Lemaitre, Georges)的比利時司鐸提出的,他同時也是天文學家和宇宙學家,是基於宇宙一直在膨脹的現象提出這一觀點的,在「創世論」領域,其地位不亞於物理界的愛因斯坦。
勒梅特聲稱,宇宙在過去某一時刻體積會非常小而密度非常大,宇宙最初的物質就集中在這枚「宇宙蛋」里,在一次無與倫比的大爆炸中分裂成無數碎片,形成了今天的宇宙。
1946年,俄裔美國物理學家伽莫夫(George Gamow)根據恆星熱核反應理論,又進一步發展了勒梅特的宇宙膨脹理論,提出了大爆炸宇宙模型。
之後,著名科學家彭羅斯(Penrose)、吉勒西(Geroch)和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等都對「宇宙大爆炸論」的發展做出過貢獻,提出過奇點定理。
美國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詹姆斯•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更是找到了宇宙大爆炸的重要證據,並為此獲得2019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如今,天文學家、宇宙學家等各相關領域的科學家們達成的共識是,我們所知道的宇宙是在一個巨大的爆炸中誕生的,它不僅創造了物質的大多數,而且還支配著我們不斷膨脹的宇宙自然法則。
1957年,由Burbidge夫婦、Fowler和Hoyle,共同提出了「元素起源的宇宙大爆炸理論」(簡稱B2FH學說),他們認為:
原始的星際物質靠引力收縮形成一些團塊——原始恆星,同時內部溫度逐漸升高;
當恆星內部溫度升到7百萬K以上時,氫的核聚變開始,核反應的輻射膨脹與恆星的引力收縮相抵制,恆星發光並進入相對穩定狀態。
這時,恆星內部的核聚變有質子—質子循環和碳—氮循環兩種。這是恆星氫燃燒階段,一般可穩定進行100萬~100億年。
太陽核聚變已進行了約46億年,估計還將繼續50億年。
這一階段在恆星核心生成氦,同時還有一些碳、氮、氧等元素的形成……
提出B2FH學說之一的Fowler後來獲得了198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以表彰他在宇宙化學元素分布的解釋及核反應理論方面做出的貢獻,充分證明了當代科學界對宇宙大爆炸理論的認同。
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精彩紛呈、光怪陸離的世界,竟然始自一次無與倫比的奇點爆炸!即便是作為理工科出身的作者,最初對這一觀點也感到萬分震撼、難以置信!
實際上,關於宇宙和生命的起源,自古以來,各路聖賢就一直探究不止。
被譽為「科學之祖」的古希臘自然科學家和哲學家泰勒斯(Thales)認為水是萬物之本;而古希臘米利都學派的哲學家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es)則認為空氣是萬物之源。
古希臘愛菲斯學派的代表人物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則認為火是一切物質的初始元素。
哲學家、科學家和預言者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乾脆將前人的學說加以綜合,並結合自己的見解,提出了「四元素說」,認為世界萬物是由火、空氣、水和土組成的。
他認為,火、土、氣、水是組成萬物的根,萬物因四根的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離而消失。
古希臘先哲、科學家和教育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則是提出了元素——性質學說。
他認為地上世界由土、水、氣、火四大元素組成。其中每種元素都代表四種基本特性(干、濕、冷、熱)中兩種特性的組合。
與此同時,在古希臘,還產生了物質微粒結構學說。
這一學說的創始人被認為是留基帕(Leucippus)和他的學生德模克利特(Democritus)。他們認為:一切物質都是由最小的、不可分的微粒—原子組成的。
幾乎是同一時期,中國先賢們認為萬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組合而成,而五行則是由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成的。
公元前4世紀,中國周朝的《書經》把水、火、木、金、土稱為「五行」,通常稱為「五元素」,就是所謂的「陰陽五行學說」。有學者認為春秋時期的蔡墨和戰國末期的騶衍,是該學說的倡導者。
他們用「陰陽」這個概念來揭示自然界兩種對立和互相消長的物質勢力,認為二者的相互作用是一切自然現象變化的根源,與國外那些大咖相比,華夏先祖的觀點顯然更接地氣,也易於接受。
陰陽五行學說作為國粹煉丹術的理論基礎之一,戰國之後的劉安、李少君、魏伯陽、陶弘景、葛玄、葛洪、孫思邈等都對此學說的發展做出過貢獻。
宋代道教南宗紫陽派的鼻祖張伯端更是提出了「道自虛無生一炁,便從一炁產陰陽,陰陽再合生三體,三體重生萬物昌」的觀點,認為世上萬物皆由虛無衍化生成。
此外,國之先祖還有許多關於宇宙起源的論斷,籠統上講可以分為三種,即《晉書•天文志》所載「古言天者有三家,一曰蓋天,二曰宣夜,三曰渾天。」
《周髀算經》說:「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此即蓋天說的思想淵源,「天地定位、陰陽交互」的理念就源自於此。
而宣夜說則主張「日月眾星,自然浮生於虛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須氣焉」,提出了天體漂浮於氣體中的理論。
有學者認為,早在戰國時代,《莊子•逍遙遊》中「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就用提問的方式,表述了莊子對宇宙無限的猜測,表明宣夜說淵源深遠。
漢代張衡提出「天如雞子,地如雞中黃,孤居於天內,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轉如車轂之運也,周旋無端,其形渾渾,故曰渾天也。」此即為渾天說的總結。
更有學者認為早在堯即位之時,羲和之官就已經創製了用於觀測天象的「渾儀」,即誕生了渾天說。
以上事例說明,國之先賢們關於對宇宙世界的感悟和論斷,絲毫不輸西方先哲,甚至更為先進。
探索宇宙奧秘,對於常人而言是遙不可及的事情,而有關生命的事情,卻與每個人休戚相關。
生活在地球上,我們每天都要與生靈打交道,人們認為揭開生命之謎,其答案似乎唾手可得!
但實則不然,關於生命的奧秘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對於生命的起源,最著名的就是「神創論」和「自然發生論」。
在國外,神創論相信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由上帝創造完成,瑞典科學家卡爾•馮•林奈(Carl von Linné)認為上帝曾經創造了一萬個以上的物種,這些物種從來沒有演化或改變模樣,也不曾滅絕過。
愛爾蘭歷史學家、大主教詹姆斯•厄謝爾(James Ussher)聲稱經過「考證」,更是得出了上帝在公元前4004年10月26日上午創造地球的結論。
北歐神話中也有諸神用梣木造男人,用榆樹枝造女人,神再賦予他們生命的傳說。
希臘神話中,關於普羅米修斯(也有說是宙斯和珀耳塞福涅)用泥土造人,由雅典娜吹口氣賦予生命的故事則廣為流傳。
在中國,盤古開天,女媧補天、造人的傳說早已深入人心。
《淮南子•說林訓》中也有關於造人的論述,「黃帝主陰陽,上駢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媧所以七十化也。」
按東漢高誘的注釋,「黃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時,化生陰陽;上駢、桑林,皆神名;女媧,王天下者也。七十變造化。」
可見,無論國內國外,神創論都傳播廣泛,影響深遠。
與神創論相比,自然發生論則更為樸素,該理論認為地球上的生命是從非生物直接迅速產生的,不需要親代遺傳,無需過程。
這種觀點在世界各地也均有流傳,中國古有荀子的「肉腐出蟲,魚枯生蠹」之說,古希臘有「鰻魚有泥而生」之見。
比利時化學家、生物學家、醫生海爾蒙特(Jan Baptist van Helmont)把小麥苗和被汗水浸濕的襯衣一同放入一個容器中,經過21天,老鼠居然「自生」出來。
同時代的義大利學者畢翁納尼也宣布:有一種木粒在海里腐爛能生出蟲,蟲變蝴蝶,蝴蝶又變鳥。
自然發生論的支持者中,不乏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和牛頓(Newton)這樣的科學巨匠。
直到19世紀,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進行了著名的「鵝頸瓶」實驗,證明了肉湯中的產生的生物並非生於肉湯,而是來自空氣中原有的生物,這才讓人們確信:生物只能源於生物,非生命物質絕對不能隨時自發地產生新生命!
1859年,關於生命起源,發生了一件里程碑式的事件,英國人達爾文(Darwin)出版了震動當時學術界的《物種起源》,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說,摧毀了各種唯心的神創論以及物種不變論。
他認為,生物最初是從非生物發展而來,現代生存的各種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在進化過程中,通過變異、遺傳和自然選擇,生物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種類由少到多。
此後的年代裡,前蘇聯生物學家奧巴林(Oparin)和印度生理學家霍爾丹(Haldane)又分別提出了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論。
美國著名宇宙化學家、物理學家,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哈羅德•克萊頓•尤里(Harold Clayton Urey)和他的學生斯坦利•米勒(Stanley L. Miller)及美國生物化學家福克斯(Fox)等均是這一學說的擁躉。並進一步形成了所謂的「海相起源」和「陸相起源」學說。
之後又陸續出現了「火山學派」「外來生命學派」等諸多關於地球生命起源的假說。
這其中尤為引人關注的是「宇宙胚種論」的發展。
該理論最初是希臘哲學家阿那克薩戈拉(Anaxagoras)在公元前5世紀首次提出的假設。
瑞典生物化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阿列紐斯(Arrhenius),在1907年發表了《宇宙的形成》的宇宙胚種論,他認為地球上生命的種子來自宇宙。
美國著名天文學家、科普作家卡爾•薩根(Carl Sagan)對於豐富完善「外來生命學」的學說功不可沒!
英國的霍伊爾(Hoyle)和印度的魏克拉馬辛格(Wickramasinghe)等科學家也認為生命的構成非常複雜,不可能起源於像地球這樣的小星體,生命須在更廣泛的宇宙空間利用各種資源進行綜合作用,經歷很長時間才能產生。
兩人最後建立了生命起源的HW學說。並在本世紀初找到了地球之外也存在生命的證據。
儘管如此,當今科學界的主流還是認同生命起源於地球本土的說法,大多贊同地球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論。
但隨之而來的問題又出現了。
在生命起源過程中,究竟是先有蛋白質還是先有核酸呢?這個問題也就是著名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悖論。在20世紀50年代,科學界對此眾說紛紜。
一派認為先有蛋白質,另一派認為先有核酸,再有一派認為蛋白質和核酸同時起源。
在核酸派里,有的提出先有脫氧核糖核酸DNA,有的則認為先有核糖核酸RNA。
由於近些年來對RNA的深入研究,目前生物界大多數學者傾向於核酸最先發生。
生物遺傳物質主體最先起源於RNA分子或RNA與蛋白質構成的複合體,爾後向DNA-蛋白質複合體和蛋白質兩個方向演變的學說,已逐漸為人們接受。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
生命起源中的對稱性破缺——生物分子手性均一性,又成為科學家關注的焦點。
自然界中胺基酸有L和D兩種對映異構體,而組成蛋白質的α-胺基酸卻幾乎都是L型(少數低級病毒有D型)。
天然糖有D糖,也有L糖,但核糖核酸RNA與脫氧核糖核酸DNA中的核糖卻全都是 D糖,蛋白質和核酸的這一特性稱為分子的手性均一性。
1995年 3月,美國「科學」雜誌報導在洛杉磯召開的「生物分子手性均一性起源」的國際會議上,與會的物理、化學、天文學家大多數認為「沒有手性就沒有生命」,「手性起源先於生命」。
至此,關於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才算有了較為統一的認識。
讀到這裡,諸位書友可能已經意識到,依據現代科學的觀點,我們能出現在地球上,不過是一種偶然!
按照現代科學「創世論」,奇點大爆炸後,宇宙在膨脹過程中,偶然出現了螺旋星系銀河系……
又偶然形成了太陽系……
偶然出現了地球……
地球上又偶然產生了構造生命的基本物質……
恰好又偶然形成了產生生命種子的環境……
……
我們今天所存在、所看到、所感受到的一切,竟然全部出自一系列的偶然!且最終必然會走向毀滅、消亡……
了解這些,許多人會不淡定了,按照現代科學的理論,我們人類只不過是宇宙中偶然出現的匆匆過客,是一場意外,來無影,去——更是無蹤跡可循……
於是,有關人類永恆的「生死」問題,又再次擺在了面前。
自從在進化過程中,戰勝其它動物脫穎而出以來,人類就擺脫蒙昧,顯示出清醒的自我意識,並具備了獨立思考能力。
「生之偶然,死之必然」是人類生活經驗的總結,也是無法逾越的自然法則,現在科學探索的種種成就,似乎也驗證了這一亘古不變真理。
這直接導致了人類的生活歷程充滿了悲情意識。
這種悲情意識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因人類生存時間的限制而產生的對死亡的恐懼;另一個是因生存空間和自身能力的局限而產生的不自由感。
故此,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長河中,人們堅持不懈地去努力探索,企圖超越這兩種局限,以獲得生命的永恆與自由。
儘管世界各地種族經歷不同,習俗不同,文化背景也不同,但面對生死觀這一永恆話題,卻均有不少相似之處。
尤其是關於靈魂的傳說,無論中西方文化差異有多大,似乎都不否認它的存在!
在西方,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師生均認為,「人是靈魂與肉體生命結合的產物」,認為靈肉兩分,靈魂不朽!
他們認為肉體是靈魂的墳墓,靈魂入體是一種羈絆與懲罰,肉體死去後,靈魂就解放了,這樣靈魂就可以追求純而又純的真理!
在中國,《禮記》中有這樣一段論述:「氣也者,神之盛也;魂也者,鬼之盛也;合鬼與神,教之至也。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表明先賢孔子認同靈魂的存在,且可游離於體外。
莊子在《齊物論》中說「其寐也魂交,其覺也神開。」意指人在睡覺的時候,靈魂還在同名利與外界交往,也就是人們通常說的做夢,表明他是相信靈魂的人。
莊子認為人的生死乃是「氣」的離散聚合,「氣」從形體變為生命,最後再從生命走向死亡變為「氣」。隨著「氣」的聚散,人的生死也在不斷交替變化,沒有終結、無限循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儘管東西方都相信靈魂的存在,但觀念、態度卻大不相同。
在國人的精神世界中,鬼魂經常干涉人世的生活,需要人的供奉。中國雖然是擁有數千年發達文明的國家,但在西方人看來,卻是沒有突破血緣社會的瓶頸,一直停留在對祖先的崇拜階段。
而西方社會卻並非如此。
比如說希臘,「在古希臘羅馬人的觀念中,靈魂猶如飄像,不具實體,甚至連思考和說話的功能都沒有,無力干涉生者的世界。
而且,死者一旦獲得埋葬或火化,其靈魂即可渡過陰河,進入一去不復返之鄉,從此斷了還陽的歸路。
因而,古希臘人對已經安葬,尤其是已經火化的死者的靈魂並沒有畏懼感,也很少有鬼魂上門造訪的故事。
從一些現象看,東方人則比較忌諱、迴避死亡的問題,東方人更希望肉身長壽,不太深究深層次的靈魂問題。
與之不同,西方人大多重靈魂輕肉身,對死亡沒有設置過多的心理屏障。
當今世界,西方世界的科學觀無疑占絕對統治地位,在有些學者看來,西方人看待世界更理性一些,其宇宙觀、生死觀似乎也更科學一些。
而國人的宇宙觀、生死觀則更感性一些,常以荒遠雲野、沖虛綿邈為背景,闊論宇宙,妄談生死!
有學者認為,西方的希臘文化屬契理文化,歐洲文化屬尚能文化,中國文化則屬妙性文化。
認為希臘人和歐洲人的思想理趣相似,均追求以科學立論,希臘人奠基,歐洲人發展。
而中國人則更偏重於藝術,說白了,就是不夠科學!
作者無意在這裡比較東西方文化之優劣,相比較而言,作為根植於這片「土壤」的華夏人,我更願意接受國之先哲們的觀點。
其實,任何科學的發展,都要經過經驗感知、規律假說、實驗驗證、觀念修訂等一系列階段。
西方實驗哲學之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曾經說過「自然哲學必須從感知開始」,沒有身臨其境的感知、沒有切身實地的經驗積累,何談科學觀的形成和發展。
竊以為,相比較現代的人類,先祖「得天獨厚」的生存環境更加接近於自然,對自然的感悟也更加深刻!只是他們缺乏有力的觀測工具和手段,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們的思考,甚至更加睿智。
在今天看來,古人曾經的一些荒誕、可笑觀點,在當初又何嘗不是一種先進的「科學理念」,我們如今所獲得的一切科學成就,又何嘗不是站在古人肩膀上取得的!
科學永無止境,認知更是沒有窮盡,即便是當今看上去很科學的事情,在遙遠的未來,待文明發展到更高層次,也可能淪為荒誕不經的笑話。
眾所周知,有關靈魂的事情人們既感興趣,又諱莫如深,時至今日,靈魂學(Parapsychology)仍是未被「正統」科學接納的領域,屬於潛科學或邊沿科學,甚至有人稱其為偽科學!
但作者卻仍然相信靈魂的存在,只是當今世界還沒有發明出能夠檢測出靈魂存在的手段。
對於宇宙大爆炸的創世論,作者也持懷疑態度,與之相比,作者倒是更相信華夏民族道家的創世說。
作者從事與物質生成和變化有關的工作,篤信只要條件具備,任何物質都能生成,就如同碳有多種同素異形體一樣,不同的條件下,它可以是石墨、石墨烯,但也可以是昂貴珍稀的金剛石!
反映到人類自身也是一樣,那些看似平常的凡人,若是經過系統且得法的訓練,未必就不具備一些「特異功能」。
種種經歷和一些對生活的感悟,令作者萌發出寫點兒東西的想法,想將自己認同的一些創世觀點,以及對靈魂的一些感悟,以玄幻小說的形式表達出來。
由於作者自幼喜愛文學,尤其喜歡歷史典籍和神話故事類小說,對華夏先祖黃帝的故事更是印象深刻。
於是,就有了以黃帝前世為假想主角,創作一部仙俠小說的念頭,也幸有網文這種形式,使得自己的感悟得以抒懷。
歷經兩年多的創作,終於完成了這部小說,這是作者的第一部小說,經驗不足,情節不夠引人入勝!加之文字功底有限,儘管作者已經很努力了,但讀起來難免仍有些生澀,錯別字現象也無法避免,只能寄希望於下一部小說改正提高了。
這裡要申明的是,既然主角是黃帝的前世,其稟賦、能力本就異於常人,希望書友們儘量發揮想像去理解那些假想中的遠古大能。
雖然完成了創作,但每當夜色降臨,掩卷遐思,心緒還是不由自主地會飛向遙遠的星空……
茫茫大千世界,不知魂自何處,更不知魂去何方!
心知自己終有一天也會走向地球人生的盡頭!自己的靈魂也會隨風飄逝!
也許,地球上所謂的「人生」,只不過是靈魂旅途的一個短暫過程,在那遙遠的無邊星際,才是靈魂真正表現的無際舞台!
在那裡,靈魂也許會重組、再生,會再一次重現「人生」!
也許,那時的靈魂偶爾還會想起前世的記憶,想起地球、想起所經歷過的愛恨、想起曾經的一切……
——是為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