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春秋大領主> 第854章:生如夏花,豈可無燦爛之日

第854章:生如夏花,豈可無燦爛之日

2024-06-01 01:33:42 作者: 榮譽與忠誠

  覺得在某個國家混不下去了,又或是提前察覺到危險,搶先安排退路是春秋貴族的固定思維。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

  將這種事情做得最露骨也是據有長遠目光的是陳國媯姓,他們很早之前就一再分家,好多媯姓的小宗前往各國謀求發展。

  所以,陳國被楚國兼併不代表就此滅亡。這種沒有滅亡指的是血脈延續下去再創造輝煌的可能性,歷史上田氏篡奪齊國王座也讓陳國從某種程度上完成了復國。

  在很早之前,呂武察覺到魏氏在安排後路,可以進行阻止卻沒有去做,不是呂武心軟了,純粹是真的不能去阻止。

  當時還是春秋階段,兩個家族進入到敵對狀態,其實都可以事先安排家族的退路,進行阻止會讓其餘貴族看輕,乃至於產生不好的風評,再來就是為了減少更多的抵抗了。

  道理不複雜,有退路的家族才不會決死抵抗,沒有任何退路則是逼著他們玩命。

  以軍事角度來說,不將人逼到絕境會是減少己方傷亡的做法;換了家族私鬥的角度,某種程度上是允許敵對家族開枝散葉,想在減少更多反抗的前提下收穫勝利果實。

  那麼,逃走的敵對家族成員,他們會日思夜想報仇嗎?春秋人們的腦迴路跟現代人存在差異,反正春秋階段極少發生為了報仇而報仇的事情,一般哪天大仇得到也是一種順手施為,絕不是處心積慮為了報仇去經營和設局。

  「荀軍降者十五六萬,堅決抵抗僅是荀氏公族,餘下閉營懸掛免戰牌坐待分出勝負。」崔杼一點都不覺得戰況的進展演變成這樣有什麼好奇怪。

  對於非公族的原晉國出身貴族來說,為了再次恢復曾經晉國榮光的輿論已經定型,戰爭就成了一種「內戰」模式。

  晉國出身的貴族對「內戰」熟悉得很,反正就是其他人不想占便宜就別插手,讓兩個家族自己去分出勝負,他們等勝負有了結果再決定要不要去跪舔勝利者就好啦。

  另外那些原先作為衛國公族或貴族的家族,他們其實一點都不想為荀氏賣命,跟齊國、魯國、曹國等敵人交戰也是履行作為貴族的義務,輪到「內戰」模式樂得看戲,反正交戰方死了多少人都不關他們屁事,自己別死人就行。

  至於說最後是漢國贏了還是荀國贏了?他們沒有資格自己當國君,衛國原地復活,又或是歸入到勝利者的統治之下,他們難道還能得到什麼天大的便宜嗎?不一樣還是作為貴族,該交稅就交稅,該納的賦也不能缺。

  真正會產生變化的是,變成了霸主國的一員,以後就能憑藉霸主國貴族的身份對其他列國作威作福啦。

  所以了,荀軍之中反水的貴族很多,他們戰前已經知道了漢國的強大,很希望能夠成為其一員融入,能帶著功勞改換門庭肯定是最為理想。

  呂武現在就知道一件事情,荀氏進入到垂死掙扎的階段,漢國這一邊面臨的情況也沒有多麼美妙。

  降軍已經快是漢軍的一倍首先就挺令人糟心,不知道是該高興還是鬱悶,用吧不能馬上就用,不用就放在那裡成為隱患。

  說不能馬上用跟忌憚再次反水無關,其實還是春秋規則留下來的一些小問題。

  反水階段的交戰是一回事,重新確認歸屬的短時間內無法再對舊主下手,算是春秋貴族給自己留下的最後臉面。

  那麼,反水了的那些部隊,他們會再次反水攻擊漢軍嗎?其實按照春秋守則也不會。

  這一些事情發生在諸夏的公元前三世紀之前,到後面還會發生在倭列島的公元十四世紀到十九世紀左右,也是在這一階段倭列島那邊搞出了武士道精神。

  對漢國好的一面是,降軍的糧秣根本不用漢國去供應,也就不算增加了後勤方面的負擔。

  崔杼說道:「荀軍可戰之兵已不足四萬,我等是否……」

  呂武截斷,說道:「遣使謁見荀王,約見再次會盟。」

  剩下的四萬荀軍不投降也不撤離戰場,明顯是帶著一種死磕的意志要走完人生的最後旅程。

  當然,想戰死的是荀國公族,士兵大多數能活著沒人會想尋死。在那種上級不投降的情況下,士兵受於道德和忠誠約束也只能跟隨。

  對上了這麼一支帶著拼死意志的敵軍,呂武其實覺得會比之前更加難打。

  沒什麼太複雜的道理,荀軍之前看著數量眾多,大多數是烏合之眾也就不提了,人越多心態肯定也就越雜;現在荀軍的數量減少,思想方面卻是達到了某種程度的一致。

  軍隊一旦思想一致,爆發出來的戰鬥力會有多麼驚人,還用得著多說嗎?

  呂武又說道:「可使歸附大漢貴族先行返回封地。歸鄉之餘勿使之互相攻伐。」

  那麼多降軍,好多還是沒有經過訓練的農夫,待在戰場上做什麼?

  呂武給了一個不得互相攻伐的約束,主要是不想看到有貴族趁機搞事,會給漢國後面兼併荀國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當然,如果中行吳帶著四萬大軍絕地反擊獲勝,回到各自封地的那些貴族還會是荀國後續的有生力量,必定會再次踏上戰場,並且不會再輕易投降漢國了。

  「王上壯志雄心,臣敬服!」

  一大群漢臣發誓自己不是在拍馬屁,是真心誠意的。

  從呂武的安排,他們看出了自家君王對這一戰有獲勝的絕對信心,已經開始在幹著手兼併荀國的事業。

  那種安排不但能減少戰場出現變化的隱患,也是對那些歸降的荀國貴族解除武裝,進一步達到收攏黎庶人心的作用。

  講一句天大的實話,要是能夠就此改變身份,黎庶還是很願意踏上戰場的。只是純粹上戰場拼命而無法用戰功改變自己的命運,沒人願意的吧?

  荀國黎庶這一次被徵召踏上戰場,要是能贏倒也算了,後繼會有一部分黎庶獲得好處,失敗不可避免回去繼續當農夫等著成為漢人,有鑑於漢國執行的新制度,日後總是會有改變自身命運的機會。

  呂武邀請中行吳再次見面的提議被拒絕了。

  中行吳給的回覆是:三日後,一戰決生死。

  那麼,漢國與荀國的戰爭就是在三天後將出現結果。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