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春秋大領主> 第822章:大漢太子

第822章:大漢太子

2024-06-01 01:32:43 作者: 榮譽與忠誠

  國家與國家的相爭哪有什麼運氣之說。無外乎就是小事和大事一塊積累,有一個快速或緩慢的醞釀過程,再形成最終的大勢罷了。

  即便是某個國君病死,不還有個「憂慮成疾」的理由嗎?為什麼憂慮,肯定是國家局勢不好,想一想怎麼會不好,裡面或多或少會跟外患有所關聯。

  所以了,呂武並不相信什麼運氣,面對氣運之說倒是有點拿捏不准了。

  「你往楚境,可有見聞?」呂武問話的人是呂陽。

  

  自從四年前……,不,現在應該是五年前了。呂陽在五年前離國,途徑輾轉的諸侯國很多,逗留時間比較長的有韓國、齊國和楚國,其中楚國足足待了兩年之久。

  那一段時間呂陽去了哪裡,見了一些什麼人,幹了些什麼事,事無巨細都有人進行記錄,再匯報到呂武這邊。

  在呂陽遊歷時期並不是沒有遭遇危險,只要不是某個勢力刻意為之,一般是由呂陽等人自己處理。

  事實上,呂武「流放」呂陽就是為了讓這個嫡長子品味世間百態,有派人暗中保護是一種必要措施,事事給完全擋住也就沒有了歷練的味道。

  現在這麼個年頭,四處遊歷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曠野的野獸不要太多,再來是醫療技術太過於落後導致小病都會變成大病得個病亡下場,總之哪怕是沒有勢力刻意針對,還是會讓遊歷充滿了各種風險。

  長達五年的遊歷,哪怕呂陽之前不是過著泡在蜜罐的生活,在外的種種依然在他身上留下了足夠的痕跡。

  皮膚被曬黑以及變得粗糙是一種必然,以至於四十一歲的年紀看去像足了五十多歲,顯老只是一方面,氣質上也能看出歷盡滄桑。

  現在讓呂武和呂陽並列,問陌生人兩父子是什麼關係,源於兩父子的五官非常相似,極可能得到的答案會是,呂陽是呂武的大哥之類。

  呂武到了公元前539年已經五十七歲,也就等於呂陽是在呂武十六歲時出生,說實話父子相差的年紀有點少了,很不利於國家的傳承。

  當然了,剛剛歸國的呂陽只是看著顯老,身體方面沒什麼毛病,稍微養一段時間總是能抹去一些歲月痕跡。

  有那麼件事,呂武一直以來健健康康,一幫兒女的身體也是倍棒,連帶後宮諸女也是安康,四十多年過去一家人都健在。

  一家子整整齊齊,第三代看著也是極為健康,事實上在當前簡直就是一種奇蹟。

  看看其餘的家庭,條件再好也不免有嬰兒夭折,又或是長輩早早疾病纏身,漢氏子姓一家子的狀況過度解讀肯定能品出一些什麼,想玩花樣搞一些神神道道的玩意,真心不要太簡單。

  呂武覺得自己起碼能活到八十歲,甚至活成「人瑞」的可能性極高,隨著歲數越來越高,一些擔憂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現了。

  不是有那麼一句話嗎?誰吶喊的了來著,反正就是「天下豈有三十年之太子」這句話。

  哪怕是皇帝,也是一位父親,聽了兒子那句話,悲傷肯定比惱怒更多。

  呂武在擔憂自己要是活得夠久,會不會活得令人生厭,自己冊立的太子會不會講出相同的話來,又或是搞出兒子造老爹反的事情。

  「孩兒在楚,遊歷大江沿岸,南及楊越之地……」呂陽在慢慢講述。

  楚國的疆域很大,西邊占了一部分巴地,最南到後世的洞庭湖周邊,東面則是將吳國朝廷驅趕走之後一直到大江出口的大海,最北面則是都快逼到「新鄭」鼻子下了。

  按照呂陽的講述,楚國的疆域很大,聚居點卻是相對比較集中,絕大多數城邑集中在大江中上游以及漢水、清發水等一些水資源豐富的區域,其餘更多的地方屬於荒無人煙。

  因為楚國境內的河系實在太多,陸地交通也就顯得非常不方便,倒是對農耕有著很大的好處。

  之前楚國最大的產糧區在漢水周邊,只是呂武還是晉國元戎的時候進軍攻打了一波楚國西北境,慢慢逼得楚國開發其餘產糧區,有點要向大江沿岸發展的趨勢。

  數年過去之後,漢水周邊的農耕已經得到恢復,再有楚國去大江沿岸的開墾,要是給楚國更多的時間,以後想要用漫長的交戰來拖垮楚國會變得更難。

  「孩兒窺得楚人大肆轉移口眾往『鳩茲』而去,已然著手開墾事宜,主持之人原為公子平夏。公子平夏遭誘殺,更為公子祿。」呂陽說道。

  這些事情怎麼可能逃過漢國的探子,也就是呂武等中樞重臣早就知道了,並且情報方面比呂陽口述的部分還要詳細。

  那個公子祿是楚國新任楚王熊圍的嫡長子,不出意外會成為楚國的太子,能不能順利繼位則是猶未可知。

  「開墾『鳩茲』之地?」呂武沒記錯的話,那邊是長江中下游的平原之一,也就是後世的蘇州平原。

  總是說什麼諸夏地大物博,泛泛之談顯得無比空洞,以封建時代而言能作為產糧區的平原其實少得可憐。

  一直到工業時代,哪怕是到了工業時代之後,諸夏的各種資源其實都算不上豐富,尤其是各種山簡直多到要命的程度,給予各種建設和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說白了,哪怕是某地有什麼珍貴資源,沒有一條路能運得出去嗎?運不出去,再珍貴的資源都無法變現,其實也就是堆在那裡而已。

  而諸夏就是個多山地的地形,修路將會是一件無比艱難的事情,想要有所收穫之前的投入成本會顯得很誇張。

  呂武現在有著很大的地盤,還沒有辦到「大一統」就深深感覺到了地形帶來的惡意,深切地感受到統治的脆弱,猜測想要維持統治需要投入的成本會有多麼的驚人。

  中樞朝廷有威望又能服眾,維持人心上的向心力,有一個安定的社會,哪怕是這樣統治力都顯得脆弱,一旦搞得人心思變再出現處處烽煙,立馬就會變成困守一地的「京城天子」了。

  所以了,在諸夏想要單純依靠暴力維持統治就是個笑話,以至於一直以來一再強調名正言順或眾望所歸的重要性,原因當然是受限於交通的因素呀!

  「依你之見,楚國開墾需以幾年?」呂武問道。

  從無到有去開發一個地方並不簡單,哪怕是動用國家力量,沒有一個合理的開發方案,再配上一個能做事的班子,會變成做越多錯越多。

  呂陽答道:「『鳩茲』地勢平緩,其地多水系,開墾極易。如公子祿不加肆意妄為,快則五年,慢則八年?」

  這麼說,耗時也不是太長。

  本來吧,想拖垮楚國就有點難,有沒有多一個產糧區,區別方面其實不大。

  呂武一開始就沒想過用拖垮的方式來解決楚國,他即便對春秋再不熟悉,還能不知道楚國是個在糧秣供應上拖不跨的國家嗎?

  事實也是那樣,無論在春秋還是到戰國,任何史書上都看不見楚國軍隊缺糧的記載。

  歷史上秦國有試圖拖垮楚國,結果是秦國自己差點被拖垮,認清拖不跨楚國的秦國冒險選擇了畢其功於一役的方式。

  呂武現在需要慶幸的是徐國和鍾吾國的疆域沒有落到楚國手裡。

  一旦徐國和鍾吾國成了楚國的疆域,楚國又清醒地認識到需要增加產糧區,泗水那邊被開發成為糧倉,以後漢國想擊敗楚國的難度還不知道要增加多少倍。

  呂陽又提到了楚國的權貴。

  在晉國仍然為中原霸主的時間段,周王室的眾分封國是一個體系,楚國自成一個體系,吳國的體系跟楚國很相近。

  周王室陣營的列國,權力架構大概是分為一國之君、公族、貴族,一國之君無法也辦不到肆意殺戮貴族,雙方是一種互相平衡的狀態。

  楚國以及吳國則是一國之君像個「奴隸主」,其餘治下的任何都是「奴隸」,君王想殺誰就殺誰,想干點什麼缺乏約束。

  所以了,曾經的晉景公想幹掉趙氏滿門需要布局,再花費心思拉攏其餘各卿位家族;換作楚共王想殺死自己的令尹,一道命令就能將令尹拉出去砍了,再清算令尹一家子,哪裡用得著那麼麻煩。

  或許是因為楚國跟中原列國交流多了,可能也是楚國的國勢衰弱,反正就是「王權」遭到了極大的削弱,地方上的貴族出現了聯合自保的趨勢。

  「楚新王作亂時,孩兒恰好在『郢』,親眼所見楚貴族連夜逃奔壯舉。」呂陽說道。

  逃跑還能被稱為壯舉?場面該是多麼大呢。

  呂武有相關的情報,那一夜楚國都城「郢」舉家逃跑的貴族不少於百家,一家之主以及親人、護衛、隨從數量成百上千,搞得原本擠了六萬多人的「郢」在一夜之後只剩下三萬多一點人口。

  「此些貴族返回封地大肆招兵,切斷道路不允他家往返,局勢之烈可見一斑。」呂陽說道。

  楚國是「公族政治」階段,超過八成的貴族其實是某一代楚君的子孫後代,只有極少數貴族是因功獲爵,更少部分的貴族則是遭到吞併的亡國遺族。

  比如養由基這位天下第一神箭手,他就是養國的公族後代。

  別看養由基很牛逼的樣子,能夠從楚共王的處置看去,楚國對那些亡國遺族的信任感很一般,再牛逼也就是個「打手」的角色,壓根就不可能手握大權。

  熊圍幹了弒君奪位的事情,他卻不是羋姓熊氏第一個幹這事的人。

  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嚇得一幫親戚跑回家玩「結寨自保」,是不是能夠側面證明楚國公族的矛盾無比尖銳?

  呂武想道:「歷史上屈、景、昭到底是怎麼得勢,甚至能夠操控王位變更的呢?」

  現在有屈氏,景氏和昭氏的出現要等個幾十年或一百多年之後了。

  楚國的「封君政治」階段就是從屈、景、昭三氏掌權為開端,當前的成氏、蒍氏、若敖氏(斗氏)雖然勢大,卻是不知道有沒有玩點其它花活的膽子?

  秦國的大一統並不單獨依靠武力,其中沒少玩收買和離間的手段。

  呂武比較苦惱的是,漢國即便願意搬出金山銀山去收買,願意收錢的列國貴族估計也是寥寥。

  說白了,不是當前的貴族操守太好,他們要的是土地和人口。

  到戰國階段之後,隨著時代的進步讓很多事情發生變化,原本的一些「寒門」也能手握權柄,高門貴族的思想出現變更,使得錢這玩意的用處越來越大。

  「荀陳兵於『壺口』,使我需以大兵進逼『潞氏』。我聞荀王出兵『邯鄲』,若是趙氏前來求救,太子以為當如何?」呂武問道。

  這個「壺口」已經變成荀國抵禦漢國的重要關隘,它以太行山為屏障,建立關隘切斷了交通路線。

  之前韓氏取代曲沃一系,邯鄲趙成了韓國的貴族。

  眼見著韓國已經名存實亡,中行吳盯上「邯鄲」也不是一年兩年,先在「壺口」屯兵三萬,後面派人去要求邯鄲趙讓出「邯鄲」。

  「邯鄲」是邯鄲趙經營了近百年的老巢,他們除了「邯鄲」之外也沒有其它封地,從「邯鄲」搬離必定會傷筋動骨,離了老巢也將全家性命交付他人之手。

  邯鄲趙有「邯鄲」堅城作為依靠,還有漢國能夠指望,會甘願連掙扎一下都不做,認命交出「邯鄲」嗎?

  呂陽問道:「邯鄲趙有兵多寡?」

  沒有立刻提出放棄或支援,先問邯鄲趙能撐多久,成為一國之君至少有點能守成的樣子了。

  邯鄲趙有多少軍隊?要是換作其他人或許答不出來,一直在「眼觀八方耳聽六路」的呂武即便沒有精確數字,怎麼也能講出一個大概。

  「約有三『師』。」呂武說道。

  一個邯鄲趙就有三個「師」的兵力?要看他們憋了多久,面臨生死存亡的階段又肯多麼不計代價去拼命。

  呂陽的媵之一有來自邯鄲趙的女人,一瞬間想到了許多,比如能不能讓有邯鄲趙血緣的子嗣玩一手「取而代之」。

  「父上,大漢如今首重乃是經營得自韓氏之地,進而取范氏之土。荀攻『邯鄲』或可坐視,緩和荀氏,不至亂我東出大局?」呂陽說得小心翼翼。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