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5章:結盟?那是不可能結盟的。
2024-06-01 01:32:08
作者: 榮譽與忠誠
呂武趕到函谷關時,士匄等人已經在關外待了十八天。
倒不是呂武故意拖延時間,純粹是中間發生了一些事情,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入蜀大軍那邊出現了狀況。
這裡面有呂武的鍋,他忘記了木材需要晾乾才能用作造船器材。
所以了,漢國先期打造的一部分舟船,它們因為木材幹燥之後體積縮水,不但船型出現了扭曲,連帶著也漏水了。
有工匠懂得濕木頭乾燥之後會體積縮水的道理嗎?肯定有的。
什麼是人禍?沒有人敢於提醒呂武,導致發生了那種事情,其實就是人禍的一種。
入蜀肯定是要入蜀,決定了大軍出征的時間,不可能完全罷止行動。
呂武待在「長安」進行補救,挪用了要修建「別宮」的木材,冒險利用渭水進行分段水運,又增派了工匠的數量,要求在兩個月內打造至少一百五十艘船隻。
這個命令要是沒有增派工匠為前提,事實上就是一道亂命。有增派了工匠,再加上之前已經有了打造船隻的經驗積累,趕是趕了一些,不是無法辦到。
在出現狀況的情況下,漢軍入蜀的前期只能依賴於舟,後面急趕快趕出來的船隻則是主要用來運送輜重。
期間,解朔有建議另改出征時間,遭到了呂武的否定。
倒不完全是呂武心太急的關係,主要是范國那邊明顯支撐不住,真的要等新一批船隻被打造出來,中間會不會再發生點其它什麼狀況,今年一拖就要拖到明年,明年要是趕上汛期也就不用出兵。
按照原定計劃繼續出兵固然存在風險,大不了就將出征的目標調小一點,不直接以攻占巴蜀全境為目標,改為占領漢中就行了。
呂武敢這麼做的原因是,三五千漢軍想全面占領巴蜀屬於不可能,攻占漢中則是不存在什麼疑慮的。
漢國在山東那邊有飛地,有嘗試過打造船隻嗎?並沒有。
那麼,漢國全國有人去打造船隻了嗎?肯定有的。
為什麼沒有人事先提醒呂武?他並沒有責難任何人,該有的反思則是必須要有。
一個人的權威太重,再獨斷專行一些,慢慢也就沒有人敢講真話了。
不管是作為陰氏時期,還是變成漢氏子姓並且建立國家,想做什麼計劃和實施行動,一直都是由呂武一個人來說了算。
因為每一次都獲得成功的關係,呂武的威望之高和權威之重,到了一種超乎想像的地步。
這一次入蜀出現那種狀況,呂武固然是感到不爽,多少也覺得是一件好事,僅僅是發生那種情況,不是更惡性的事件,呂武正式在漢國添加了「卿」的職務。
這個「卿」不是原先晉國的那種「卿大夫」,不但沒有掌管一軍的權力,連帶其它職權也是少的可憐,說白了就是「顧問」的一種,用來當君王的智囊,再干一些查遺補漏的事情,糾正錯誤等等的一種職位。
呂武來到函谷關,自然會有人前往邀請士匄、中行吳和韓起會晤。
地點就設在函谷關之外的某處山頭。
時至今日,由於距離太過於遙遠的關係,再加上一些刻意的保密,范國、荀國和韓國根本不知道漢國將有出征蜀地的大動作。
「來之遲也。」士匄也不知道是在調侃還是抱怨。
呂武才不會道歉,笑了笑也就算是回應。
現在是范國需要漢國,還是很需要的哪一種,士匄卻依然是這般模樣,不清楚是在展現熟絡,還是性格就是這樣。
中行吳和韓起老老實實先對呂武行禮,態度上很恭敬。
這一下讓士匄有些尷尬,咳嗽了幾聲也跟著行禮。
呂武肯定要一一回禮,才不會因為漢國過於強大,范國、荀國和韓國變成破落戶,在一些禮儀上有多餘的埋汰。
之後,士匄又是一連串的咳嗽,看樣子是真的有病,不是因為剛才尷尬才出聲的乾咳。
呂武聽出了咳嗽聲裡面的不對勁,觀察起了士匄的臉色。
怎麼說呢?士匄看上去是瘦了不少,再則是眼袋非常大,從臉上膚色無法再看出更多。
安靜一段時間後,中行吳率先打破安靜,說道:「北方有狄,遣人告知於寡人,趙武病逝於『山北』。」
什麼?
趙武病死了?還是病死在太行山的北邊???
那麼,趙武活了多少歲?
不管趙武享年多少,這個版本的歷史,又或是原歷史的版本,反正都算是短命。
可以確認的是,趙武比原版本的歷史更早死。這個沒什麼好說的,他在原歷史上當了晉國的元戎,該版本的歷史卻是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呂武看著已經顯現老態龍鐘的士匄,用玄乎的說法就是從士匄身上看到了死氣。
那麼,士匄今年多少歲?他比呂武大上一歲,今年五十四歲。
五十四歲的士匄,要說以當前的生活水平會顯得更老一些,看上去老態也著實是太明顯了一些,看樣貌說是六七十歲都有人相信。
反而是今天五十三歲的呂武,僅僅是看樣貌的話,看著也就四十來歲的外貌。
他們之中以中行吳最年輕,今年三十九歲,只是樣貌看著也跟實際年齡不符,顯得更老態一些。
呂武感覺士匄要死了,而原歷史版本上士匄也就活到公元前548年。
以紀年來算,今年是公元前543年。
原歷史上的士匄生活比較如意,這個歷史版本士匄有過大喜,當前面臨著困頓的局面,過度的操勞讓身子骨更差,好像挺合情合理的?
「為何如此看我?」士匄說著又是一串咳嗽,好不容易停下來,旁邊有人端來了湯藥。
「些許風寒罷了,無甚大礙。」士匄將湯藥一飲而盡。
呂武想起了解朔。
到今年,解朔已經是六十七歲高齡,平常看著卻是身子骨依然康健,倒是他的長子解武已經病死了。
呂武將眾人一一掃視過去,心中有所感慨,不禁說道:「我等相識於年少,如今皆老矣。」
當初,智朔顯得意氣風發,一副在智慧上捨我其誰的架勢,卻是偏偏被魏相壓得不得翻身。
那個時候,三郤風頭一時無兩,尤其以郤琦最能惹事,每每搞得郤犨和郤至需要幫忙擦屁股。
公認的老好人韓厥看似人緣不錯,實際上卻是被大家敬而遠之。
看上去很貪婪,實際上也真的是夠貪婪的智瑩,他的風評屬於兩極化,喜歡的特別喜歡,討厭的也特別討厭。
中行偃年少時倒霉,成年後更倒霉,一度差點帶著荀氏和中行氏跌入深淵。
在那個時代留下最深痕跡的欒書,屬於是一個公認的老陰逼,哪怕沒有因為弒君被程滑殺死,後面也絕對會是一個不得好死的下場。
還有誰?
這些人曾經廝殺風雲,一言一語能夠影響千人萬人,還能使得列國動盪不安,大多數骨頭已經能夠敲鼓。
呂武腦海中出現了魏琦和魏相的長相,慢慢一個更年輕的少年面容更加清晰,這人叫魏武,一個本來不會出現的人物。
「說甚老矣。」士匄一陣『哈哈』大笑,結果又是一串咳嗽,擺出不服老的姿態,卻是話說得有氣無力,道:「當年我等可楚都閱兵,飲馬大江,如今亦可!」
還說不服老?年輕才不會動不動追憶過去,不老回憶什麼崢嶸歲月。
感慨也就讓呂武稍微傷感那麼一下下,不會因為一時的感情波動而去變更家國的發展策略。
韓起率先說起了陳國、蔡國和沈國被楚國吞併的事情,重點提到楚國沒有留下三個被滅國家君王的子嗣。
這種斷人傳承和絕其祭祀的事情,在整個春秋的過程中不是沒有,只是非常的少見。
時代已經進入戰國時期,以後除非是遇到氣量大的君王,要不然滅人國和絕其祀會變成常態。
呂武對於陳國、蔡國和沈國被楚國吞併其實並不感到意外,消息很早之前就收到了。
說起這三個國家,以實力來算也就是三流,他們之前還遭到了楚國的各種滲透,沒有呂武率軍南下「解放」了一波,遲早也是要被楚國消化掉的。
要說有什麼改變,無非就是滲透陳國、蔡國和沈國的楚人被呂武命人殺掉或驅趕走,三國並沒有抓住機會自強自保,甚至又讓楚國派人輕易滲透和控制,自己找死又能怪得了誰?
吞併了陳國、蔡國和沈國的楚國,他們一下子能夠增加約四十萬左右的人口,到底是能夠消化掉成為國力的一部分,還是遭到陳人、蔡人和沈人的抵抗變成麻煩,應該是前者的機率更高一些。
呂武過來接觸士匄、中行吳和韓起,要說沒有擔憂楚國經過新一輪擴張變得更強大,那一定是假的不能再假的假話。
「齊國復滅萊國,莒國心生退縮,願與齊國和談。」中行吳說了一件呂武暫時沒有收到消息的事情。
萊國覆滅了一次,國家的高層遭到了極大的重創,要說人口的損失倒是沒有那麼嚴重。
在任何時代,一個國家的精英階層遭到重創,必然會使得那個國家就此出現走下坡路的狀況。這個就是為什麼大鬍子要下令集中大波波各階級精英,再去卡廷全部餵花生米的原因,主要就是哪怕無法進行徹底吞併,也要讓大波波就此一蹶不振。
以當前的時代而言,齊國弄死了絕大部分的萊國高層,其實就是讓萊國的統治力極大下降,明擺著就是哪怕能集結出一支大軍,沒有足夠多合格的軍官之下,大軍想不成為烏合之眾都難。
事實就是那樣,有再精銳的士兵,缺乏合格的軍官,失去了協調能力和配合度,基本也就等於不存在組織度。沒有組織度的軍隊,士兵的個體戰鬥力再強,以集體而言就是一群烏合之眾。
中行吳講那話就一個意思:漢國的邦交實力被削了一國。
排除掉盟友的損失,荀國當前的狀況其實挺好。他們一邊在跟長狄交戰,另一邊已經攻克了魯國的大量城邑。
魯國很難受,最為難受的是齊國竟然沒有拿出全部實力援救,跑去把萊國滅了。
齊國再一次滅掉萊國,沒有學習楚國搞滅人國和絕其祀的事,挑了萊君的一位子嗣給予一塊封地。
有意思的是,齊國給萊君子嗣的封地是一座小島,現代被稱呼為「大黑山島」。
這一次,萊國的貴族被齊國殺得更嚴重,近乎於被殺絕了。
楚國和齊國搞出來的動靜,無疑是在為時代的變動背書,諸夏這邊已經拋棄掉了舊有秩序,進入到更為血淋淋的時代。
士匄又是一段咳嗽,喘息了一小會,笑著說道:「我等多國一體,未曾昭告天下,何不尋地會盟,以昭世人?」
想起這一遭啦?
展開正式的結盟,能夠選出一個老大,再來就是讓彼此的關係得到確認,不再是依靠默契。
中行吳和韓起當然贊成,三個人也就齊刷刷看向了呂武,等著呂武進行表態。
結盟啊?對漢國有什麼好處嗎?
士匄說道:「阿武可為『伯』,二位以為如何?」
中行吳和韓起又不傻,當然是同意啦。
當盟主啊?呂武其實不是那麼想當。
結不結盟什麼的,對漢國來說有什麼區別嗎?
如果正式結盟,漢國東出還能是放著韓國、范國或荀國不動,跑去玩開拓飛地?這樣的話,豈不是走了歷史上魏國的老路啦。
呂武已經初步制定了一個東出計劃,第一個要滅的國家就是韓國,接下來會是范國還是荀國,看當時的情況而定。
當然,漢國能先滅掉荀國,絕對不會去選擇范國,理由是不想那麼快跟楚國面對面扛上。
呂武沒有正面回答,而是說道:「今次會盟,可是為出兵楚國一事?」
結盟?沒幾年漢軍就要東出,能不背上一個悖盟的壞名聲,為什麼要背呢!
士匄就跟中行吳對視了一眼,隨後說道:「我等可置換城邑,由我割於韓,韓贈城予漢,以作漢軍出征之資。」
這件事情呂武還真不知道。
不過想來也是,韓國早就不想將「新田」當成都城,尋找其它出路很實在。
呂武聽了下來,士匄要將「原」割讓給韓起,作為韓國的新都城。
「這是韓起沒有安全感,想跟士匄抱團取暖了?」呂武心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