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驢行暢想曲> 110 路上的思考——斷舍離

110 路上的思考——斷舍離

2024-05-30 07:54:10 作者: 經典老表

  在西藏閱讀《西藏生死書》,很喜歡一段古老西藏的故事《賽月童子的父親》:有一個非常窮的人,在拼死拼活地勞碌後,才好不容易地存了一袋子你我,他非常得意。回家後,他用繩子將袋子懸吊在房梁之上,以防備老鼠或盜賊。晚上,他就睡在房中袋子的下面守護著。他的夢想也飛了起來:如果我將你我賣出去,就可以賺到第一筆錢,然後用賺來的錢買更多的種子,種下再得穀物,再賣出去,那樣,不幾年後,可就發財了並受到人們的肯定和讚揚。我將討老婆,生孩子,孩子名字就叫,他透過窗戶看到天上的月亮,他有名字啦,就叫賽月。

  當他做著黃粱美夢時,不覺睡去。此時,一隻老鼠找到了上去的路,將繩子咬斷。袋子從樑上掉落下來,正砸中這人,當場斃命。當然,這個「賽月」也從來沒能出生過。

  如果我們省察自己的一生,會發現我們每天都做著無聊的事情,我們的生活已經代替了我們的日子,有誰真正地好好活過了呢?

  其實,生活很簡單,「斷舍離」已經為大家提供了太多的理念。但很多人只流於形式上的斷舍離,標榜自己在做斷舍離,如:進一步改善外部環境,讓家變得美麗;扔掉無用的家庭用品、衣物等,讓自己感覺家裡簡約大方;不購置新的家俱。以為這就是斷舍離了。

  而王一夫以為:斷舍離不是簡單地拋棄房中舊物,而是清空頭腦中儲存的太多的垃圾。

  

  藏族同胞講身體即「留下來的東西」。而當提起身體時就認為那只是人生過客的行囊而已,只是暫時的此生及此身的住處而已,有吃有穿,夠用就可以滿足。如果非要獲得超出需要之外的得,人必將六神無主,誠惶誠恐,迷茫無限。

  西藏上師喜貝仁波地開示:記得老母牛的榜樣,它安於睡在穀倉里。你總得吃、睡、拉,這些是不可避免的事。此外,其他就不干你的事了。

  當你有了斷舍離的念頭後,特別是形成某種精神時,何以還在乎自己家裡室內的繁雜、散亂,或是簡約、規整呢?而更需要關注的是自己的頭腦空間裡是否還藏有太多的思維、觀念等等方面的垃圾呢?如果不清空頭腦中的垃圾,你將看哪裡都是亂與雜。而且不能夠去除頭腦中的垃圾,根本談不上斷舍離的理念。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是被廣大公眾所接受的,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這邊追求所謂的斷舍離,那邊卻在想著賺取更大的利益;這邊扔掉舊東西,那邊卻買著新球衣;這邊高唱舍,那邊卻心裡想著得;東邊日出,西邊雨。

  王一夫是個簡約的人。特別來說,即使是自己買來的且物權已經歸他自己所有了東西,他也絕對不要任意揮霍,而是將該東西的功能和作用發揮殆盡為止。因為地球只有一個,在這個大地上的任何物品,如食品、能源、木材等等,特別是不可再生能源,如果每個人每天能夠少消耗那麼一點點,世界就可以少消耗很多的能源、木材等,既可以減少能源的消耗,又可以減輕大氣污染。這聽來似乎有點小家子氣,或說是「摳」,甚至說是寒酸,但放到大範圍上去琢磨,還真是這個道理:哪怕我們少使用一次一次性筷子,就可以減少木材的開採進程。

  當人有錢時,就開始了貪婪,卻做了錢的奴隸。或許貧窮限制了王一夫類人們的想像力。假如「我的能力只能讓我窮困潦倒,那麼窮困潦倒就是我的價值」,他只奢求安貧樂道,所謂自我安慰式地追求「君子固窮」之境界。

  叔本華稱:富人空虛,窮人痛苦,人生的不幸永遠無法避免。當富裕被欲望裹挾,就產生邪惡。當貧窮被自私裹挾,就產生仇富。富不是錯,唯為富不仁者,沒有好下場。窮不是理,唯怨天尤人者,沒有好結果。

  不要以為進行了斷舍離就是在修行了,因為古人說:

  雷打真孝子,財發狠心人,

  麻繩專挑細處斷,厄運專挑苦命人,

  燕子不進寒家門,家貓不進白虎堂,

  生活只欺窮苦人,佛門只度有錢人。

  人睡三覺,命如紙薄。

  但古人也說:

  生如螻蟻,當立鴻鵠之志!

  命如紙薄,應有不屈之心!

  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無論貧窮、富貴,回頭望,終是一地稀碎,唯有平安、健康是福。

  真正的斷舍離是斷執著、舍妄想,離心苦。

  假如能夠從心室里,從腦殼中剔除所有的執念,那就是斷舍離無疑。不必追求其它形式。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