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思考:讓自己成為遺失了的父母
2024-05-30 07:53:54
作者: 經典老表
在進入西藏地界後,某種冥冥中的神秘感浮現出來。王一夫竟然邊騎行,邊與老婆聊了起:「我們都是被遺棄的孩子。因此我們的一生是在向著想成為遺失了的父母而前行。」老婆驚異。
王一夫喘著氣說起來:在很小的時候,孩子們都很願意玩一種叫「過家家」的遊戲,而且每個人都願意演一個爸爸或媽媽的角色。回想起來,當時孩子們的潛意識裡,都可能因為自己是個小孩子,所以,在遊戲中,就都想扮演一個大人的角色。
為什麼會是如此呢?
有學者研究並分析認為,從胚胎在母親肚子裡,嬰兒體驗到與母親合一,那是一種海洋般的感覺;而出生之後,它本身就成了一個完整的個體。個體意識隨之誕生——也就是你誕生為一個擁有單獨靈魂的個體人。但在因為每個人都潛在地存有某種被遺棄感,即被遺棄、被從母親那裡分離出來的體驗,並由於這個出生的創傷——靈魂的誕生——靈魂會攜帶著一種被撕裂的感覺,因為它不得不跟以前視為理所當然的在母體內的世界裡的一切分開。
人的「小我」在支配自己的靈魂,「你就需要以他人的能量餵養自己,好讓自己感覺良好;你似乎必須被別人、被你之外的權威人士接納。然而,你周圍的世界既非不變,也不穩定,你無法永久依附那些你現在所倚靠的對象,無論是配偶、老闆或父母。這就是為何你必須一直「工作」,總是警覺地注意著向你而來的「那份認可」;這解釋了每個困在小我階段的人那永遠處於緊張和不安的心理狀態。
「小我」無法提供你真正的愛與自尊,它解決「被拋棄的創傷」的方法,其實是個無底洞。年輕的靈魂意識真正的使命是:成為自己遺失了的父母。
但是,現實生活是一種痛苦,而為了逃避這種痛苦或自己的匱乏,新生的靈魂渴望回到合一的半意識狀態,那是它來的地方,靈魂認為那裡是它的家。」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不能確定是靈魂要尋求伴侶,還是那個「小我」為實現真正的愛和自尊而尋求伴侶。但人從小即開始不斷去體味和接受這種冥冥之中的使命,要長大後去成家,並完成「成為自己遺失了的父母」的行動。
在長大成人後,人的那顆不能自愛和自尊的心,令其要尋找另一個人來相知相伴,所以人們開始要戀愛,最後結婚,成其姻緣。在結婚之後,兩相合作生出孩子,成就了兩個人都要成為自己遺失了的父母的夙願,似乎可以開始一段自己的人生之旅。
但做夫妻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兒,為人父母就更不是件容易的事兒啊。夫妻本非同根生,而是後天的藤纏繞在了一起而共同生長的緣分,相煎何太急?不是你撐起了天,不是他踏實了地,你不直我不立,你不幫我我也扶不了你,是你們彼此相扶相攜才能挺起一個家並成全彼此自己。夫妻亦如兩根之花,可以彼此授粉,或是美麗的色彩,或是紛呈的花瓣,給予營養,結成成熟的果實,代代相傳,延續生命。
王一夫總結著說:「在夫妻的婚姻中,你們女人總是喜歡扮演家長的角色,拿老公當兒子一樣地對待,批評來,責備去,自己自願地成為了一家之主,成全了她成為父母的夙願。不是嗎?」見老婆在騎行的車上思索,王一夫又接上說,「而我們男人則在盡了自己養家餬口的義務後,以為自己也成全了當父母的角色了,卻往往被願意再當老婆的『兒子』,也是被逼成了不再鬥志堅強的孩子。有時,女人狠命地罵著自己的兒子和老公,一邊罵著,還一邊忙活著手裡的活計,給做飯,給添衣,其實,在她心裡,夫與子就是她世界的全部內容,她希望憑她的付出,可以令他們飛得更高更遠。
老婆笑著說:「我們女人都『賤』唄。」
王一夫說:「別呀,不是的。那是女人的偉大嘍。有時,男人喜歡搞些古怪,或想方設法地跟兒子一樣地做出點「壞」來,這壞不是他故意的壞,或壞透腔的那種壞,而是他非要搞怪的那種壞,來扮演好自己的孩子角色,並引起老婆的重視,找到自己的存在感,也以此來讓生活更多姿多彩。」
據西方科學證明,當女性感情萌發時,是她的母性的啟動,是同一個激素在發揮作用。「良心」即是「娘心」。男人的本質是孩子,做兒子是男人終生都要扮演的角色。當看到男人有弱點時,你會覺得這多可笑,也可愛的呀,但你不應該去抗拒他,厭倦他,唾棄他,而應該包容。試想,「當一個女性遠遠地、暖暖地、像看著自己兒子犯錯一樣地看著她的男人時,那種殺傷力該是多大呀。」
有一個大哲人曾經說過:女人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女人對人類來說是地道的天才。偉大的文學家冰心也這樣描述女性:這個世界的真,女人占了百分之五十;善,女人占了百分之六十;美,女人占了百分之七十。世界的文明發展是女人的精神鑄造的。所以世上男性多敬重女性。
有時,男人與女人向著對方的立場轉換,忘卻了本來的自我,而有時,男人與女人也在保持著本色,回歸自然屬性。如此這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的泥坯,粘住了彼此,更由那孩子為稻草而結成最為完整且堅實的牆垛,完整一個家園。
打打鬧鬧,生活有滋有味,磕磕絆絆,生活甘苦與共,恩恩愛愛,生活安逸享樂。
而要在實現了「成為被遺棄了的父母」並真正地為人父母后,才知道做父母更是件不容易的事兒呀。身為父母之於孩子而言,他們是偉大的,但父母並非龍鳳,卻總是企望孩子能成龍成鳳,所以父母付出心血培養並陪伴孩子成長。
父母對於孩子,他們真的很是辛苦和操勞,他們認為孩子是無知的,無自己的思維和行動能力,所以,以為傾盡了自己的一份心血就可以換來孩子的快樂人生了,豈不知可能正是父母的好惡、認知、脾氣、秉性等自我的習慣性思維,卻來要求、限制、制定、苛刻地對待孩子的童年,不讓孩子去發揮或體驗,孩子都沒有了自己的權利去說喜歡或是不喜歡,這豈不是塵封了孩子的創造力,並毀壞了孩子的快樂童年了嗎?父母應成為拂去那份塵埃的掃帚,為孩子撥去烏雲見日月;要發現和令孩子發揮幻想,以使其通過充分發揮過或被挖掘過自己幼童期的天生的創造力而成就自己幼年時夢想中的生活。
盡心後,無論孩子成長得好與不好,都是孩子們自己的天命。而父母最大的不容易就是,一朝身為父母,這個職位就跟隨你一生,而且不可以辭職不干。
在這樣一個個輪迴里,人一生成長,直到老時,人們有時會偶爾發現,吾本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帶著獨立的靈魂來到這個世界上,尋找到另一半並養育了下一代,以此證明了自己的存在。而到最後,還要單個一人回歸到那未知的不存在,卻不知道自己走的這一遭到底是否慰藉了那份被撕裂的創傷,以及到底成就了「被遺棄了的父母」沒有。
冥冥之中,真的如佛所告知我們的,一切眾生不外乎四種因緣,即討債、還債、報恩、報怨的循環里,被束縛、被拖累、被責任、被義務……不能解脫,何時才是個頭呀?在此時,每個獨立的個體都有衝破這些束縛而奔向自由的想往,用句話叫「為自己活一把」,卻很難真的去實施並實現。
有句話叫「平平淡淡才是真」,這或可能讓人能夠真正地實現既有生活,又為自己活一把的說詞。有人一定會挖苦地說:你過得不夠好,所以你只得說平平淡淡是真。王一夫以其自以為是的底層思維去想像「高尚」人群的生活:他們過得是好,但他們似乎是沒有靈魂的豐富多彩,是在人「走」前揮霍掉自己的財富,因為那財富,他們至少沒有辦法去設計自己能夠如普通人一樣平平淡淡地活一把吧?或許在「走」的時候,他們的債和怨還在困擾著他們的靈魂,不得安寧。所以所謂「高尚」的人無法解脫,不能自己。
平平淡淡才是真。這個道理就是說兩個獨立的個體在轟轟烈烈的愛恨情怨的碰撞和交織中走過,逐步回歸到平平淡淡的宇宙軌跡之中,彼此不再產生債、恩、怨,也就放過了彼此的「還」與「報」,彼此都變得輕鬆自在,夫妻二人熬成為浩瀚宇宙中兩個最近距離的、以點接觸的、永不分離的、各自自由圓滿的、安安靜靜的流星,「最好不相伴,便可不相欠」。
老婆為了節省體力,只是聽著而不說話。但聽到欠債與還債,她笑著抱怨著:「咱這女兒,長大了就跑了,想抱她一下都抱不著了。咱就是欠她的呀。」
誰人說得清自己一生真的活明白了什麼嗎?這種不知道,或許是天意不給說透,或許這正是人活一世的意義所在。如果你真的看透,活明白了,你活得就沒有那麼有意思啦。